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时间:2021-03-30 08:01:08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谈谈话。平常我们会说到这样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叫坐在我身边的人回答。)

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生:知道做不到还要做。(我将“做不到”三字写在黑板上。但他随即改口“知道不能做还要做”我就将“不能做”三字写在黑板上。)

  师:请问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学生又变了,我没听清。只听同学议论“啊,又不一样了。”)

  师:请大家看书上注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了:“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师:根据你的经验,“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是怎样的人?

  叫了一个男生,回答“傻子”。

  你是持否定态度的。有不同意见的吗?

  另一男生:顽固的人。

  就没有一人支持?底下没有声响。

  大家知道这句话最早出自那里?是说谁的呢?

  也每人回应。

  我说:有一回,子路在石门过夜,第二天经过城门,守门的就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就是指孔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来深入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大家翻到论语78页,下面我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大家从“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开始往下读。

  学生齐读。可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要连起来读,读了“楚狂接舆”部分就停下来了。我就又帮他们连下去读开了一个头。他们读错了很多字,有的停顿也错了。

  读完后我还是对他们充分肯定,然后纠正他们读错的地方。例如“辍”“怃然”“”

  大家通过朗读后发现文章当中出现了那些人物?学生说接舆,长沮,接泥,丈人。

  还有吗?学生没反应。

  我为他们补充:守门人,和挑筐的荷蒉者

  这些人如果我们把他们分成两类,怎么分?

  叫了一个女生。

  “孔子和回答孔子的人”

  回答孔子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什么?没有学生反应。好长时间有一个学生说隐士。

  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孔子”和“隐士”。

  孔子周游列国,秉承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问这个“其”代什么?

  一片沉默,没有学生知道。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呢?

  为了理想。施行仁政。

  好,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救民于水火的理想,在55岁开始周游列国,但是隐士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呢?下面我们进入探讨和辨析。首先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边朗读边用笔完成这样的任务“1 划出各隐士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精神的评价性关键语句(包括语言和行为)2 划出表现孔子对隐士们对他评价反应的关键语句 。 然后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3.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我打出幻灯片)

  接着学生长达7到8分钟的'阅读和思考。(学生们开始是响亮地朗读,没多久声音就没了。他们有的在动手划出相关语句,有的在思考。教室里静悄悄的。我不怕课堂的中的沉默因为我相信这样的理念:“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讨论、分组越来越流于形式。要知道,形式上的分组不等于合作,形式上的讨论不等于探究。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才是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有时候,课堂也需要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学习。语文教学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

  好。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思考的结果。叫了一位同学“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到底有何不同?”

  生“他们都反对孔子的做法。”

  何以见得?

  当子路询问丈人,见到夫子没有,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苏教版选修《神奇的极光》课堂实录05-19

苏教版选修《沂水春风》课堂实录05-05

高中选修语文《客至》课堂实录05-20

苏教版选修课文《贝多芬传》课堂实录05-12

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案例04-07

我的选修课11-05

《劝学》课堂实录10-26

苏教版选修《神奇的极光》说课稿05-19

苏教版选修《无题》导学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