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选修课文《贝多芬传》课堂实录

时间:2021-08-07 10:15:22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选修课文《贝多芬传》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苏教版选修课文《贝多芬传》课堂实录

  1.通过探究交流,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学习其大胆创新、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2.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感悟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并能分析体会课文中富有巨大感染力的典型的字、词、句。

  3.落实诵读练习,训练学生带着分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拓展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师:好,我们上课。

  (导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第一课。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二百年来久演不衰成为了世界艺术之林里的经典;他一生遭遇了数不清的悲苦与不幸;面对浩劫,他坚若磐石,以极大的毅力与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去。他就是饱经忧患、蜚声乐坛,用自己悲苦的一生诠释了欢乐——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今天让我们跟随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一起走进贝多芬的艺术人生,共同领略音乐大师的人生风采。

  (检查预习)贝多芬离开我们已经快二百年的时间了,大家对他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所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之后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做了吗?

  学生:做了。

  老师:好,放在桌子上,我检查一下。

  (学生将作业放在桌上,老师检查。)

  有的同学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打印之后带来了;有的同学抄录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还有的同学带来了《名人传》、《贝多芬传》、《音乐大百科》等相关书籍。看来同学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下面谁来谈谈,你所了解到的贝多芬?

  学生:我知道他是一个聋子,后来他什么也听不见了,但他还在不停地创作。他拿来一根木棍,自己咬住一头,把另一头放在钢琴上,通过这种方法感觉到声音,显示了惊人的毅力。

  教师:这个同学说的很生动,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所具有的惊人的毅力,很感人。谁还来说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拿来和大家交流。

  (结合课件,介绍贝多芬生平。师生之间、课内外知识之间进行交流。建议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一生遭受不幸。

  1770年12月16日他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他的祖父是当时的宫廷乐师,父亲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在我们看来,贝多芬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带给他的只有痛苦与不幸。

  他的父亲是个酒徒,性格暴躁,一生庸碌无为。他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以便为他换来荣华富贵。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便被迫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父亲毒打。贝多芬的童年凄惨痛苦。

  但他很聪明,很小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13岁就当上了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显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

  1787年,他只身前往维也纳,一曲钢琴奏罢,音乐大师莫札特感到震惊,他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得到当时的大师的赞赏,贝多芬惊喜万分,就在他准备拜莫扎特为师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时候,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了他的头上——最爱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离开维也纳回家,错失了向大师学习的机会。年轻的贝多芬从此担负起养家的重任。

  同时,他还遭受着失恋的折磨,心爱的姑娘离他而去。他身心俱焚。

  27岁时,他的耳朵开始耳鸣,随之他便进入了一片死一般寂静的世界。双耳失聪,对于一般人来说,已属于残疾的范畴;对于把音乐看作自己生命的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音乐大师的一生都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活在悲苦的深渊里;然而面对这一切,他选择的是什么呢?是逃避、妥协、堕落还是自暴自弃?不,都不是,是讴歌欢乐!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请同学们打开书,想一想,悲苦的生活已经足以令我们心悸,而贝多芬身处悲苦的深渊,他何来欢乐呢?他又如何讴歌欢乐呢?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读课文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一主题的?

  (教师找几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刚才在同学们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字的字音同学们读的不正确,下面跟老师一起来订正一下读音:延宕(dàng)、为(wèi)之下泪、卷(juǎn)在、旋(xuán)涡、兴(xīng)奋、即(jí)使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好,回到我们课文的主题上来,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一主题的?请用你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学生B:课文主要围绕着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这样一件事来写的。

  教师:很好,回答的既正确又简洁。什么是《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人生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一小段资料片。在看资料片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和悲苦的命运进行抗争,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通过怎样的大胆创新完成了他“讴歌欢乐”这一毕生的计划的?

  (同学们观看影片片段,思考问题。)

  学生:他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

  教师:他大胆地将合唱《欢乐颂》引进到合唱当中,达到了什么目的?

  学生:讴歌欢乐。

  教师:为了完成这个毕生的计划,他将合唱创造性的引入交响。那我要问大家了,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是贝多芬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某一天的早晨,一个音乐的灵感突然降临在他的头上,他便完成了这个创作吗?

  学生:不是。

  教师:课文中哪个词表现了贝多芬艰苦的创作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踌躇

  教师:这个词怎么读?

  学生:chóuchú

  教师:贝多芬为此踌躇了一生。踌躇,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

  教师: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怎么办?——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作答)犹豫,拿不定主意。

  教师:将合唱引进交响曲他踌躇了一生,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在二、三两个自然段中,也就是将合唱引进交响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令贝多芬踌躇?

  (学生阅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教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答案,而且很肯定;有的同学还拿不定主意,让我们分组讨论一下。(教师将全班分成两部分,各负责一个自然段。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听取意见,参与讨论。)

  教师:我们先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学生:我找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不知道将颂歌的形式放在哪部交响曲中,第二个问题是他不知用什么方式来结束。

  教师:不错,找到两个问题,那这两个问题哪个是令他踌躇的主要问题?

  学生(齐答):第一个。

  教师:也就是他不知道将合唱放在哪部交响曲中,即“是否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这时候他还没有决定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那么在第三自然段中,他决定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了吗?

  学生:决定了!

  教师:既然决定了,又有什么问题令他踌躇呢?

  学生:我们组觉得是“技术上的困难”令他踌躇。

  教师:很有道理,不过在这里老师要给他们组来个小暴光。刚才我参与了他们组的讨论,他们找到的并不是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说说你们找到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我们刚开始认为,贝多芬踌躇的问题是“他要将合唱引进交响曲中,但他又不能毅然决然地和自己忠诚的乐队分手。”

  教师:大家说他们一开始找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令贝多芬踌躇的一个原因?

  学生(齐声):是!

  教师:为什么后来你们组放弃了这个答案,而做出了新的解释呢?

  学生:我们认为在第三自然段中,这并不是令他踌躇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个问题是由于“交响曲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它是主要原因。

  教师:说的太好了!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答案,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

  技术上存在困难,也就是贝多芬面对一个“如何是否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呀?

  学生:技术方面、音乐方面的。

  教师:好解决吗?

  (学生不敢肯定)

  教师:如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很难解决的,但贝多芬是音乐天才,这并不能成为他踌躇的根本原因。他的踌躇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呢?请阅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学生:我找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旋涡内。”我觉得这里面有他踌躇的更深刻的原因。

  学生:“热情与哀伤”是一对反义词,贝多芬卷在这里面令他踌躇。

  教师:很好,他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他刚有一股创作的热情,生活中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他的身上。他置身于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旋涡之中。我们总结一下,他踌躇的根本原因是?

  学生:矛盾,人生中的矛盾,命运中的矛盾。

  教师:面对这些矛盾,他完成讴歌欢乐的毕生计划了吗?

  学生:完成了。

  教师:那句话告诉我们了?

  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教师:面对音乐技术上的种种问题,面对人生命运中的种种矛盾,贝多芬最终还是完成了讴歌欢乐的毕生计划,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多人回答):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他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他是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是一个执着于自己追求的人。他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教师:让我们带着对贝多芬这种精神的理解,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走进了贝多芬的艺术人生,了解了他的生平,分析了他在创作《第九交响曲》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在《第九交响曲》中诠释欢乐这个主题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师:分析了半天《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大家是不是非常想听一听《第九交响曲》呀?

  学生:是!

  教师:那好,下面老师就放一段《第九交响曲》的片段,请同学们用你的耳朵去聆听这段音乐,用你的眼睛看课文第五自然段对《第九交响曲》的描写,用你的心去感受。

  (教师播放《第九交响曲》的片段,在乐曲的转折处稍做点拨。学生听曲子,看课文。)

  教师:乐曲听完了,现在请大家说说

  学生:我觉得乐曲特别有气势,在整个过程中我跟着乐曲的发展,心情特别不平静。乐曲的震撼力非常强。

  学生:我觉得特别感人,就好像看到贝多芬在疯狂地创作一样。

  学生:我听了之后,我觉得这个曲子开始的时候像一个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没有自由,特别苦。后来他从监狱里出来了,又参加了军队,浩浩荡荡地上前线。他们打败了敌人,获得了自由,在一起狂欢!

  教师:这个同学说的非常好,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形容他听了音乐之后的感觉。我觉得罗曼·罗兰应该向你学习!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曼·罗兰这段对音乐的描写,你们说说从头至尾听完这段文字之后,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整段文字和音乐的配合非常紧密。在它开始的时候,课文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吸引你读下去。当他写到“主题过渡到人声上去是”写得很严肃,让人肃然起敬。而最后,他也写得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学生:我觉得文章写得栩栩如生,随着音乐的变化,课文描写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

  教师:这个同学说的话虽然不多,但是十分精当,她用了三个词“栩栩如生”、“高亢激昂”、“低回婉转”便准确地表现了文章语言对音乐的刻画。

  学生:我觉得这段文章好像就是说出了贝多芬在与自己的痛苦的命运抗争的一个过程。刚开始,他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面,有点不能自拔的感觉。然后可能他又想起了自己以前人生中的的欢乐,欢乐与痛苦斗争得十分激烈。

  教师:最后谁胜利了?

  学生:最后贝多芬终于扑向了欢乐的怀抱,把痛苦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全体学生自发的鼓掌)

  教师:说的太好了!

  (其他同学发言:略)

  整体感受之后,请同学们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段话、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这段话、这句话或者这个词一定要能表达你刚才聆听完音乐之后,此时此刻的心情。找出来之后,你分析一下,为什么它能表达你现在的心情,然后你给大家朗读一下。

  老师先做个示范。听完音乐之后,我觉得最后两句话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为了分析的方便,我做了一个诵读脚本:

  1、这两句描写的是乐曲最后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气势恢弘、生动感人。朗读时应充满激情,声音饱满。

  2、“宗教的醉意”、“神圣的宴会”、“爱的兴奋”,这些都是生动的比喻,是作者展开想象描写的音乐带给人的不同感觉。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更形象、更直观。

  3、词语准确生动,如:

  “整个的”(人类)表现了全人类都在其内。

  “张着手臂”、“大声疾呼”、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欢乐生活的迫切要求和美好向往。

  “紧紧”、“搂”表现了人们得到欢乐之后紧张、兴奋的心情。

  (教师范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找出的句子拿到小组上讨论,分析分析并充满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给做个评论、设计,提些建议。

  (小组讨论、分析、诵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

  学生:我想读第一句,我觉得“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体现除了欢乐出现时的那种情境,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情境,给人一种神圣感,因为欢乐是非常神圣的。

  教师:好,同学们大家把眼睛都闭上,我们听听她是否读出这种神圣的感觉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

  教师:她读的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为什么?哪里好?

  学生:她的确为我们读出了那种欢乐出现,非常神圣的感觉。“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她读的时候也突然中止了一下,停顿得很好。“初次”、“忽然”、“出其不意”分析地很好,也都读出来了。

  学生:我觉得这是这段的开始,也是《第九交响曲》出现合唱的开始,语气要缓和,应该读得非常慢,有一种要把人拉进去、引人入胜的感觉。“忽然中止”、“出其不意”要读出始料不及的感觉,“静默”要读出期待的感觉,“神秘与神明”要读出神圣的感觉。

  学生:我要提出一点补充,就是这个“静默”还应读出人们沉浸在交响乐中,忽然中止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师:那你给我们读读。

  (学生朗读)

  学生:我想读这句“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这句体现了欢乐来到人间的一刹那,“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而且是欢乐战胜了痛苦的斗争。

  (学生朗读)

  学生:我觉得他分析地很好,但读的没有气势,没有读出“征服”、“斗争”的感觉。我也读一下这句。(学生朗读)

  学生:我要读的是“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我觉得这段写的非常传神,它用拟人的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写得有生命了。而且词语“柔和”、“抚慰”、“大病初愈”、“心坎”这些词用的生动准确。“大病”的人一定是生命非常危险的人,而“初愈”说明刚刚好,刚从死亡线上挣扎下来,还有“心坎”也表现了人们对欢乐是多么的需要。(朗读)

  学生:我觉得这段描写乐队忽然中止,一片宁静给人的感受。在这里欢乐的主题就好像是一个美丽的女神自天而降,把欢乐带给人间,就蕴涵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这一刻人类忘记了痛苦,欢乐慢慢进入了人的心灵,它可以抚慰人的痛苦,使人感到温暖。在人们心中它是温柔善良的,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因而当“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这也让人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内心,他命运如此悲惨还要如此地讴歌欢乐。

  学生:我要朗读“进行曲的节奏”这部分,我觉得这部分写得非常的形象深刻,与音乐前半部分的气势非常符合。同时,它也写出了贝多芬那种狂热的创作激情,不向命运低头,同命运相抗争的精神。这段话中“浩浩荡荡“热烈急促”、“沸腾”、等词写出了音乐的气势。

  教师:贝多芬“如醉如狂”、“激情鼓动”的创作场景宛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读的很好。不过,我觉得这段并不适合女生朗读,也许更适合男生来读。(学生表示认同)全体男生起立,一起来朗读这段,看看你们能不能朗读出男子汉的气势来。

  (全体男生朗读)(其他同学朗读略)

  教师:很好,的确读出了“进行曲的节奏。”

  诚然,这样好的交响曲怎能不获得成功呢?1824年的首场公演,《第九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像暴动一样,致以五次鼓掌礼,这说明贝多芬的创作深入人心,引起了观众极大的——

  学生:共鸣

  教师:贝多芬也感动得晕去。此时此刻贝多芬可以说身处艺术的颠峰。艺术上处于颠峰状态,生活上是否也随之而飞黄腾达起来了呢?

  学生:没有。

  教师:哪些词准确的表现了这一点。

  学生:“贫病交迫”说明贝多芬不仅贫穷,而且身患重病,贫穷与疾病一起折磨他。

  学生:“毫无盈利”,毫是毛发的意思,这说明贝多芬一点钱也没有赚到。

  学生:还有“窘迫”“依然如故”说明他还是像原来一样,“孤独无依”说明他生活上的悲惨,亲人都离他而去了。

  教师:艺术上处于颠峰状态,生活上却又一次跌进悲苦的深渊。在我们看来,这对贝多芬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贝多芬被打倒了吗?

  学生(齐声):没有!

  教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他想到他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自己的痛苦。

  教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老师不需要大家回答了,让我们一起带着对贝多芬的精神的理解与崇敬,饱含深情地朗诵课文这部分,我来起头。

  (师生共同朗读,配乐。)

  教师:(结束语,结合幻灯展示贝多芬晚年的生活,拓展提高。)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欢乐”这一人间永恒的主题。在《第九交响曲》演出之后,也就是在贝多芬生命里的最后三年中,他依然身处悲苦的深渊,他依然同命运不懈抗争着。

  事业上如日中天,但贫困与病痛却像两个魔鬼在贝多芬生命中最后的岁月里无情地折磨着他。

  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晚景凄凉生活上的孤独无依更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巨大打击。

  痛苦并没有使他倒下,面对痛苦,他以更狂热的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他想创作《第十交响曲》,但已无力执笔。这是他《第十交响曲》的手稿,从潦草的字迹中,我们不难体会晚年贝多芬凄凉的生活和悲愤的内心世界。

  为了治愈自己的耳聋,他孤独的居住在维也纳乡间的一个小镇上。没有人知道在这间极不起眼儿的小楼里,居住的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医生为了给他治病想尽了一切办法,让贝多芬洗矿泉浴,让他到多瑙河中去游泳,甚至为他特制了一副大的吓人的助听器。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贝多芬依然什么也听不到。

  他房间的窗口正对着小镇教堂的钟楼,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全小镇的人都能听到,而他,离钟楼最近的人却什么也听不到。

  1827年3月22日,神父为他做了最后一次祈祷。

  五天之后,维也纳上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在一个撕裂长空的巨大闪电中,贝多芬高高举起双手,紧紧攥住拳头,同命运做了最后一次抗争,然后瘫到在地上……一带音乐大师溘然长逝!

  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为他送行,追悼贝多芬。

  今天,贝多芬的铜像巍然矗立在维也纳的市中心,成为了“音乐之都”标志性的建筑物。

  自1824年的首场公演之后,《第九交响曲》已被无数的音乐家们演奏过。

  几乎所有的后备音乐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的人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第九交响曲》深刻的内涵和贝多芬伟大的精神感动了整个世界,近200年的时间。

  此时此刻老师愿拿出贝多芬的两句名言与大家共勉。贝多芬说:“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他还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作业:

  一、可以想象 ,1824年5月7日的夜晚对于维也纳来说是不平静的。因为《第九交响曲》演出的巨大成功使整个城市沸腾起来了。结合课文想一想,他的朋友们听了音乐之后,想对他说什么呢?(可参考第六自然段)在这沸腾的夜里贝多芬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这时一缕微风吹过他的面颊,他醒了。看着透过窗户撒进屋里的月光,贝多芬浮想联翩 … …结合课文想一想,他都会想些什么呢?

  二、请聆听贝多芬的另一名作《命运》。学习课文中“通过想像,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所听音乐的手法”,结合你对贝多芬精神的理解,将你所想像到的内容描绘出来。

  下课!

【选修课文《贝多芬传》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05-01

读《贝多芬传》有感04-09

读《贝多芬传》有感02-18

读《贝多芬传》有感12-22

读贝多芬传有感04-04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7-28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4-04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4-05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