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时间:2021-08-13 09:47:16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1、 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 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时数】

  2课时

  【相关资料】

  1、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755年——762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2、本诗的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它是杜甫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杜甫的《兵车行》是即事名篇。

  第 一 课 时 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一、阅读学案上的“相关资料”部分,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写作背景等。

  二、结合“相关资料”、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弄清字词知识,准确诵读全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干云霄( ) ②点行( ) ③还戍边( ) ④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哭声直上干云霄 B.行人但云点行频

  C.去时里正与裹头 D.县官急索租

  E.信知生男恶 F.生女犹得嫁比邻

  3、诵读两遍(能力强的可熟读,乃至背诵)

  三、文本研习。

  阅读诗歌,思考并书面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层?请分别概括(不超过4个字)。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艺术的角度看,你认为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从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句式、用韵、语言等角度考虑)

  4、说说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 二 课 时 展示交流

  一、展示自主学习“文本研习”中的成果,完成对本诗的理解。

  二、质疑。

  三、对照“学习目标”,看是否还有问题。

  四、课后作业 (可灵活处理,视学情而定)。

  (一)课内巩固:阅读《兵车行》,完成以下问题。

  1.“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3.结尾处“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二)能力迁移: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从下面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达技巧:

  (三)观看视频《唐之韵》第9、10集“千秋诗圣”,进一步全面了解杜甫其人其诗。

  (可根据情况调整到学习本专题前看)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06-05

杜甫《兵车行》教案设计05-04

唐诗鉴赏:杜甫《兵车行》08-10

杜甫诗《兵车行》说课稿05-19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设计08-15

杜甫《兵车行》优秀教学实录05-28

杜甫《登岳阳楼》导学案设计04-01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两篇05-27

《兵车行》优质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