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甫《兵车行》优秀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09 10:55:22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杜甫《兵车行》优秀教学实录

  师:咱们学过了《蜀道难》和《将进酒》以后,对李白的诗总体上有什么样的感觉?

杜甫《兵车行》优秀教学实录

  生:他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

  师: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了——杜甫。他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以同学们的理解,现实主义风格是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描写现实,写实事……

  师:对!写实事,但是怎么写?咱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兵车行》的学习来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师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两件事:1、划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来;2、作者在文中主要推出了几组镜头,有什么特点。

  ……

  生:前后照应的句子有: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与“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相照应;“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相照应。

  师:对,现在有个问题:第二组照应中,流血成海水,白骨无人收都说的是人已死了,在本诗中作者没说到活人吗?

  生:有,前面的第一段。

  师:第一段人在干嘛?

  生:在送行,在哭泣!

  师:为什么而哭?

  生:为这些出征的人们在哭!

  师:怎么哭?

  生:“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师:对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算不算是与后面的相照应?

  生:算!

  师:嗯,很好!前面是家人牵、顿、拦、哭,为何送行像是生离死别呢?因为他们明白此地一为别,相见肯定遥遥无期!等待他们的注定是眼前这活生生的大活人会变成一堆白骨!并且无人收骨!这样悲惨的下场,怎么能不令人思之凄惨、悲痛欲绝呢?所以,就是由“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来奠定了本诗的基调——悲愤,全诗就是在这样的悲愤中控诉、呼告的!

  生1:镜头有送别(第一段),田地荒芜(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青海头白骨累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生2、补充,行人从军(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县官索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师:不错,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镜头都找出来了!现实主义,就是采用实录的方式,推出一组组的镜头,或是打出一张张的照片,让事实说话,用镜头感人!杜甫对这一点可以说用得得心应手!先看第一段:是个什么样的镜头?

  生:送别的镜头。

  师:从观照的角度。

  生:远处。

  师:对,就像电影中的广镜头,俯瞰社会众生,杂之以音箱效果推出一组纷乱、杂沓、令人心酸的送别场景,能从中看出什么来呢?

  生:看出送别时的难分难舍,看出人民生活状况的凄惨,看出当时社会的动乱!

  师:有没有特别的艺术表现手法?

  生:有,“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夸张。

  师:本是现实主义笔法,应该用事实说话,怎么这里作者还用夸张呢?

  生: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情景,怎么能让人不哭呢?而哭声又是那么大,除了用干云霄,还能用什么来形容呢?所以这样的夸张是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夸张,是并不失实的夸张!是为下文营造氛围的夸张!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夸张是合理的,是不失现实主义风格的?

  生:是,是合理的!

  师:那么第二段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了吗?

  生:(自由读)没有。是对话。

  师:是对话吗?

  生:不是,是行人自述!

  师:为什么要用行人自述的方式呢?

  生: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师:行人说了什么?

  生:从军时间之长。“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说明从军时间之长。

  师:比之刚才的远镜头,这是一组什么镜头?

  生:近镜头。

  师:为什么要选近镜头?

  生:由远及近,有远景,有特写!让人感觉如在目前。

  师:这个人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个体。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真的只是个个体,属于个别现象吗?

  生:不,他是群体中的一员。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行走的不是他一个个,是一队人。这一队人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遭遇悲惨。

  师:何以见得?

  生:接下来的两个画面可以证明:如果只是一个个体,就不会有“边庭流血成海水”,也不会有“千村万落生荆杞”和“禾生陇亩无东西”了!

  师:一个是边庭,一个是千村万落,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生:对比吧?用边庭上死的人之多,来与千村万落中无人耕地作对比,造成土地荒芜,无以收成。

  师:作者这样写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为了干嘛呢?

  生讨论。

  生:为了表现当时人民生活的凄惨。

  生:为了表现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生:为了表现当时农村为什么会一片荒芜。

  ……

  师:很好!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视觉和感觉上的的强烈冲击!男人都在边庭打仗流血,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家里田地无人耕种,必然是千村万落生荆杞,必然是妇妇把锄犁!这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承起了下文!那么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呢?又承起了下文的哪句话呢?

  生;照应了上文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他们是一去再无归日。承起了下文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说明田地无人耕种,县官却仍来索租!也承起了下文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说明他们此去不仅再无回头之日,而且死后白骨也无人收!

  师:嗯,好极了!这就是镜头的组合构成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这些镜头剪辑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让事实来说话,让镜头来感染人!杜甫的特点是:他总是不忘把个人的遭际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这样来安排也是这个意思。他在一个特写镜头之后又推出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远镜头,一是想把个体推向群体,把特殊推向普遍,这样就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是让人思考:武皇开边意未已,如此开边,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却仍不罢兵,长此以往,国家会走向何方?这样就把国家前途命运推到了一个非常急迫的关头——当今统治者,该如何来收拾当前的局面?这,正是杜甫忧国忧民关心国计民生的具体体现!这前两段,以同学们来看,作者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是表现手法吗?

  师:不,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采用的艺术手法,像动静结合,像虚实结合等。表达方式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一件事、来传达一种感情。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生:那是叙述和描写。

  师:请找出实例来。

  生:除行人自述那段是叙述外,其它推出的镜头都是描写。

  师:有什么样的好处?

  生:作者是让事实来说话,让叙述主人公来说话。

  生: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情状。

  生: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

  师:对,就是用实录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社会现状,突出已经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把人民的生活活生生地推出来,让人觉得真是惨不忍睹!所以,一个字,就是为了突出——惨(板书)。接着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看第三段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

  生:抒情。比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师:嗯,说说他抒的什么情?

  生:好像在控诉!

  师:控诉什么?

  生:控诉统治者的罪恶。

  师:统治者的什么罪恶?

  生:剥削人民的罪恶!

  师:那一句是?

  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师:是,是统治者在残酷地压榨人民!还有没有?

  生: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师:具体表现?

  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师:这一句怎么了?

  生:这句与正常的想法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正常的想法应该是重男轻女。但这里却是恨生男,想生女!

  师:真的是不想生男吗?

  生:不是。这里应该是他们内心的愤怒难以排遣的一种变异的想法!

  师:什么变异的想法?哈,还变异!说说你的看法!

  生:这应该是反话。都生女孩子了,到哪里去嫁比邻去?即便是嫁了比邻,男人都打仗去了,不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吗?所以,这里是在申诉,申诉压抑在内心的难以排遣的愤怒!

  师:好!真是精彩!这里,就是在申恨!我们都看出这些话都不合常规,何况杜甫?杜甫是拿这些反常之语、翻案之笔来让役夫们申恨、控诉的!这与前面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相照应的!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敢申恨,所以压抑在内心的愤怒才像火山一样以反常的激烈爆发了出来!他们难以忍受官吏的压榨!他们难以忍受统治者无休无止的穷兵黩武!他们这些愤怒积压在心底,难以申诉,当这些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当他们达到了绝望的巅峰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发出这有可能实现的意愿来聊以自慰了!但是,当这样的意愿也不能自慰时,当这样的自慰也不能压制心中的怒火时,他们会干嘛呢?

  生:那只能是揭竿而起了!

  师:对!所以,为什么说杜甫的诗中一直都蕴含着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呢?正是他时刻都关注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始终都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虽然他自己一句话没有说,但却饱含着自己对国家、对前途、对社会的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现在,请同学们分析: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里面的敢字,有什么用处。

  生:这是在控诉,反映当时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是非常严重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师: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我问的是敢字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如果是用处,肯定得对敢字进行分析了!同学们看来对总结中心思想的话都记得烂熟,上来就是反映了……

  (生笑。)

  师:其实,做这类题,要先对这个字进行分析,再把这个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中看有什么作用,最后再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敢,是敢于。

  师:在这里是不是敢于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这里是个反问句,反问句是否定的,说明不敢!

  师:对,说下去!

  生:用反问的方式,说明他们不敢申恨!正是真切地表达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愤怒之情,表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他们压迫得厉害!

  师:对了,具体的炼字类的题就是这样做!明确一下:敢,本来是敢于,但用在反问句中,强调他们即便在这样的压迫下也只不过是敢怒而不敢言的,那种强压在心头的怒火虽然灼烧得难受,但却不敢申诉!

  生:也像刚才的意愿一样,等到那种怒火压制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化为熊熊烈火,把统治者烧个干净!

  师:对!这种说法确实是精彩的!因为,在诗的最后,作者又给我们推出了一组镜头!

  生齐读。

  师:这段,是抒情还是什么?

  生:是描写。

  师:嗯,是,也是一组镜头,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是一组什么样的镜头!

  生:天下着雨,在空旷的原野上,白骨累累,阴惨惨的,远处有磷火在闪动,就像鬼吐出的舌头!

  师:感觉怎么样?

  生:毛骨悚然!

  师:和第一段做一下比较!都用到了哪个字?

  生:哭!

  师;第一段是什么在哭?

  生:人在哭。

  师:最后一段呢?

  生:鬼在哭!

  师:场景和气氛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段场景纷繁、杂乱,好像是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但里面有人的成分,有生机,有活力。最后一段冷清、凄惨,没有人气,所剩下的只有阴惨惨的鬼气!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去看,不忍去听!

  师:说得好!这两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前后有着极为紧密的逻辑关系。前面一组的结果必然是后面一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哭声直上干云霄”了!哭声直上干云霄,震动了天听,天听充耳不闻,继续“武皇开边意未已”,继续“县官急索租”,那么等活生生的人都化做了累累的白骨,等萧索、死寂的旷野上闪烁着点点鬼火时,统治者再也听不到哭声了!但听不到哭声,并不是一片清明,世界并不是真的太平!后面蕴藏着一股更大的洪流——愤怒的洪流!这没洪流被子这白骨、被这磷火刺激得决堤之后,势必锐不可当!那么唐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们再次领略到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盘剥人民的痛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再次表露无遗!

  师:好!《兵车行》学习完了,我们也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是现实主义风格了!请同学们在课下和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做对比,看同样是写战乱,二者有什么不同。下课!

【杜甫《兵车行》优秀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06-05

唐诗鉴赏:杜甫《兵车行》08-10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06-29

杜甫诗《兵车行》说课稿05-19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两篇05-27

杜甫《兵车行》教案设计05-04

《背影》优秀教学实录05-27

杜甫《春望》的课堂实录06-17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