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2 16:09:56 四年级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 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四、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案3

  一、感知课题

  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分小组分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5、读完全文,结合课后2题理清脉络。

  6、指导生字书写。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1部分

  1、读一读,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适当地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

  4、读课文。

  第2部分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课后句子,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3、读孙膑的`话,从中你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第3部分

  1、孙膑是怎样安排的?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文,魏军的心里有哪些变化?

  3、从孙膑的安排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4部分

  1、事情的结果怎样?读最后一部分。

  2、为什么孙膑要选择桂陵这个地方与魏军交战?

  3、魏军当时是什么状况?

  4、读最后一部分,你想对孙膑说什么?

  四、讲述故事,拓展升华

  1、读全文,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在全班讲故事,交流评议。

  4、拓展推荐: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如《弦高犒师》《宰相甘罗》等。☆军事家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孙膑是中国历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中国战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著有《孙膑兵法》。

  ☆孙膑与庞涓

  孙膑与庞涓本是要好的师兄弟,都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兵法。庞涓求取功名富贵心切,学业未成,就投靠到魏国当了将军。孙膑继续求学,深得孙子兵法的精要,后被庞涓“邀请”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还假意关心他。孙膑遭陷被剔除了膝盖骨变成了残废,还为庞涓背写孙子兵法以答谢庞涓救命之恩。后来孙膑得知,后悔莫及,焚烧了兵书,并装疯麻痹庞涓。后来,孙膑被人救到齐国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迫使庞涓大败,身亡,从而报仇雪恨。

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5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难句的理解,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具准备:

  小推车、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词语。

  雷暴爆炸揭开钥匙不足为奇

  上帝推测毙杀骤然欣喜若狂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可用哪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人们把他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绍富兰克林。

  这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作用?介绍过渡段。

  第3自然段:

  富兰克林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有哪些相似之处?得出的大胆推测是什么?“人们熟知”指什么?人们的态度怎样?什么叫“冷嘲热讽”?指导朗读。

  第4自然段:

  自读讨论富兰克林做了个怎样的实验?这个风筝特殊在哪里,怎样放的,发现什么,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复述内容。

  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震惊了世界”?(使世界上人们大吃一惊)“宣告”?(公开告诉人们)“无稽之谈”?(没有依据的话。)“天火之谜”已被富兰克林解开,与第2自然段设问自答的内容互相照应,“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指导朗读。

  (3)你觉得富兰克林是怎样的人?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导朗读。

  3.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练习用“推测”和“不足为奇”造句。

  (1)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指名口头造句,集体评议。

  (3)书面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5.布置作业:

  凭借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放风筝--震惊世界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一类生字,正确掌握书写。会读7个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本课词语的构成特点。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本课的一类生字2.掌握多组音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词语

  2.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

  二、学生自由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产:chǎn“立”部。

  扩词:产生、生产、产妇、特产、倾家荡产

  套:to“大”部。

  扩词:圈套、套圈、套子、手套、被套、生搬硬套

  鞍:ān马鞍、鞍马(鞍山)

  盒:h“皿”部。

  扩词:盒饭、饭盒、盒子、纸盒

  仇:chu扩词:报仇、仇恨、仇人、仇敌、

  成语:同仇敌忾、恩将仇报、疾恶如仇、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权:qun扩词:权力、权利、权势、人权、

  志:zh“士”部。扩词:志气、立志、志趣、

  成语:永志不忘、志同道合、众志成城、雄心壮志、专心致志

  稚:zh扩词:稚气、稚子、幼稚

  默:m“黑”部。近义词:默默(悄悄)

  扩词:沉默、默读、默写、默契、默许

  成语:默不作声、默默无闻、默然不语、沉默寡言、潜移默化

  封:fēng“寸”部。反:封(开)近:封闭(关闭)

  扩词:封口、封王、封闭、信封、封锁

  四、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

  1.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字的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几个类似词语。

  2.读第二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音相同意思不同)试着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1.,组字找出带有“隹”的字

  推 堆 难 焦 集 雕

  2.词语游戏。

  先说说这组词语的特点。

  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这样的词,看哪组知道得多。

  3.读一读,填一填

  即选词填空。词语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借助字典,选择合适的词语

  作业:

  1.书写生字。

  2.任选三组词语造句。

  五、板书设计:

  2—2

  生产—产生 报仇—报酬

  圈套—套圈 权力—全力

  马鞍—鞍马 志气—稚气

  警报—报警 沉没—沉默

  盒饭—饭盒 封口—风口

四年级语文教案8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

  (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

  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马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

  教学准备与马有关的成语,图片诗句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巧填成语,趣味导入

  1、平时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来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到成功万()奔腾样鞭策()一()当先

  2、齐读这些成语,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这些成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马有关的语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一起学习课文《马》。

  二、反复读文明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上又读过了,相信你们会读得正确。请4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学生读文,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把要求学会的生字找出来,做上记号。

  4、先描后写,再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重点强调“畜、素、演”三个生字。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朗读文章,说说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这课文。请同学们先复习生字,再进行听写。“朴素、扎实、纵然、课堂、创造、忠诚、家畜、弓弦”

  2、不同方式批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充分读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对马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2、说一说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马的怎样一种感情?(体会作者对马的赞美之情、喜爱之情、崇敬之情。板书:赞美、喜爱、崇敬)

  三、深入理解,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作者对马的赞美和喜爱?

  2、交流第一自然段:。

  (板书:幸福、吉祥、成功)

  3、交流第二自然段:

  4、交流第三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作业

  1、阅读一关于马的文章。

  2、背诵文中精彩的语句。

  板书:马

  幸福吉祥成功

  中华传统美德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活动过程:

  一、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评量: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3、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1、语文练习。

  教学反思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

  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

  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 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重点)

  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二、作者介绍

  吴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 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淘洗 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坑坑洼洼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风俗 洗濯。

  浇灌 浇水灌溉。

  镀亮 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招待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闪闪烁烁 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奇妙 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写了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四、学习“会写字”

  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和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哦、填、稼、俗、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牵、葡、萄”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鹅、卵”和上下结构的字“牵、葡”,学生练写。

  鹅:右面是“鸟”不是“乌”。

  卵:左右里面各有一点。

  葡:里面是“甫”,不要忘记有一点。

  牵: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重点)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重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歌曲《月亮船》)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

  (洱海)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3.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重点体会:这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画面,体会拟人、生动的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了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教师板书:看到 山 树 草 花)

  方法指导: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抒发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把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表现出来。)

  5.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吧!

  (2)哪些句子你觉得很美,触动了你的心灵?画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生适时评价。

  (3)谈一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4)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6.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六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闻到 阿妈的气息)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7.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8.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小溪、村道、果园、田埂,走过很多很

  多地方,欣赏了月光下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生活细微之处感悟的.亲情,像作者这样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生活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们交流(教材课后题第2题。)

  2.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七、课后练笔

  你还记得月光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六自然写一段话。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 走 月 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闻到:阿妈的气息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2.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不足之处:

  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理清故事脉络,理解幸福含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句子,感悟就就句子的丰富涵义,写出自己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与别人或者别人给与的幸福,懂得幸福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充分理解与感悟三个牧童十年后对于幸福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示题、解题

  1、 示题:10、幸福是什么

  2、解题:谁来给“幸福”找一找近义词?

  随机板示:愉快 开心 高兴-----

  3、你生活中遇到过开心或者愉快的事情吗?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是啊,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的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准确朗读课文一遍,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怎么样?)

  2、检查

  (1)生字读音情况:

  彼此 铁锹 树杈 诧异 麦子 义务 兴奋 砌成

  (2)说说主要内容:三个牧童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找到了幸福。

  3、找到幸福是什么了吗? 画出他们找到幸福的相关句子。

  初步理解感悟幸福:

  出示三句话:

  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

  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工作。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

  地上长出麦子。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随机理解句子。

  再找:

  理解: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这么小的事 是什么事情?

  这么大的好处是什么好处?

  那时,他们感到幸福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快乐、激动、兴奋)

  三、深入理解幸福:

  1、幸福其实很简单:挖一口小井

  学医,治好病人

  当消防队员扑救获救人 当花匠种花美化环境

  当农民耕地种麦子,养活许多人

  他们都是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

  2、你们现在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吗?

  写一写“幸福是————”

  3、朗读

  四:小结:

  出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 是什么

  我—— 开心 愉快 他人 学医治病

  快乐 舒服 勤劳工作 靠劳动 有益

  耕地种麦 靠尽义务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04-01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语文教案03-19

《语文园地》四年级语文教案03-19

四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8-14

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01-14

《语文园地八》四年级语文教案01-13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4-29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