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语文版)

发布时间:2017-01-17  编辑:舒文 手机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语文版)】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2、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字词积累:

  1、 注音

  慨(kǎi)叹 省(xǐnɡ)悟 诓(kuānɡ)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jǐ)梁 搽(chá)宰(zǎi)相  前仆(pū)后继  佛(fó)祖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2、 成语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工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事情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三、重点问题:

  1、 问题知识: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 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2)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间接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2、 结构内容

  四部分

  段号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摆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

  3—5

  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自欺力”。

  (三)

  6—8

  摆出正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部,那简直是诬蔑。

  (四)

  9

  得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3、 语言特点: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第10课 《吴汉何尝杀妻》

  一、作家作品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此文发表时署名“马南邨”(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主要著作有历史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散文集《邓拓散文》等,还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篡(cuàn)位 草莽(mǎnɡ)自刎(wěn) 典籍(jí) 给(jǐ)事 贩(fàn)卖 无稽(jī)之谈

  燕蓟(yānjì) 诏(zhào)书  校(jiào)定  编辑(jí)  祠(cí)堂  捏(niē)造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文中指吴汉一心一意帮助刘秀去打天下。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无稽:毫无根据。稽:考察

  三、主要问题

  1、 主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胡编乱造。

  2、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本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三部分(9),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点明作者的观点:历史剧不可胡编乱造。

  3、 课文用哪些论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那些证据最重要?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而另四则具体把握,尽管用了颇多笔墨,但它们都是对整体把握的佐证。

  4、 作者说:“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

  1)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有怀疑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我看过历史剧《荆轲刺秦王》《屈原》,历史上实有其人,对剧中的情节,我们要有怀疑精神,善于动脑筋,多思考,不能把看戏当成读历史。

  四、写作方法

  1、 以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2、 用简洁的语言引述剧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是作者精心选择,是为展开议论服务的,它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课文第二段引述《吴汉杀妻》一剧的剧情,记叙简洁概括,是为下文展开议论服务的。

  3、 论证充分严密,使人信服。

  课文第4、6、7、8段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文中引用历史典籍客观真实,增强了说服力。

  第11课 《大小猫洞》

  一、 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

  二、 字词积累:

  爵(jué)士  泮宫(pàn)   祭(jì)孔   燕(yān)京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三、重点问题:

  1、 主题: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应从人的实际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2、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的道理。

  3、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课 《世上没有傻问题》

  一、 作家作品:

  卡尔· 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节选其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

  二、字词积累:

  瞥piē见   贬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奥ào   乏fá味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本文中指幼儿们不断提出问题。

  无所不知:没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识面极其广泛。本文中指成年人假装学识渊博。

  三、 重点问题:

  1、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为何不去想一些傻问题?

  第二部分(2—6),分析问题:从幼儿园孩子与高中生的不同,分析原因,论述世上没有傻问题。

  第三部分(7),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傻问题。

  2、主题: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3、课文的标题是“世上没有傻问题”,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提出的。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对儿童好奇心的伤害,还包括同学不许某位同学杰出、学生的短期满足心理、社会对于知识的回报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值太低、对努力学习缺少激励,把潜心读书的学生贬为“书呆子”,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