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导学案(精品)

发布时间:2017-02-21  编辑:飞艺 手机版
章节
课题

19   夹竹桃

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主备
教师

 
岳来香      

参与
备课
教师


授课
教师


课型

精读课文

 
 
三维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
 
态度
 
价值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由眼前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学习
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
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韧性可贵
 19、夹竹桃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引起幻想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执教这课时,我先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也就是能表明作者喜爱夹竹桃原因的句子,紧扣“韧性”、“幻想”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精读对话,课堂上学生能在我的循循善诱下通过用心读,仔细揣摩,说出自己的感悟,如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等品质,从而对韧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1、课后题落实不到位,如果前面的导入进行精简压缩,就能巧妙的把课后题处理了。

  第一课时

  一、自学引导

  1生字我把握。

  我来读:榆(yú)熏(xūn) 凄(qī) 藻(zǎo) 蛾(é)乍(zhà)

  我来注音:玉簪花( ) 荇藻( ) 韧性( ) 衰败( ) 融洽( ) 模糊( )

  2、查一查。

  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故乡在 。因为叶片 ,

  花朵 ,故得名。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因而被誉为“ ”

  但因其叶、皮、花均有毒,所以最好不要攀摘。

  3、我来分段。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

  第四段 (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花多,华美的成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等,请你再写几个这样的成语,(至少三个)。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 春风里,在 暴雨里,在 清冷里,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弄姿。

  4、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5、作者写夹竹桃的韧性,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1)写它默默无闻地开放,“俏也不争春”:( )一朵败了就( )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就( )一嘟噜。

  (2)写它一如既往地开放,宠辱不惊:花开时既无( ),也无( ),总是( )。

  (3)写它一连三季地开放,坚持不懈:从( )季( )花开陪到( )季( )开放。第5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 )的赞美之情。

  三、合作解疑 课文内容我理解

  1、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2、4、5节)

  2、学习课文第二节。

  (1)、我来读。

  (2)、用“ ”画出直接描写花的句子。说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4)、读出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并看画面试背。

  3、学习课文第四节。

  (1)、第二节已经对夹竹桃的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第四节又写夹竹桃的花的什么方面呢?(夹竹桃花期很长)。用简练的文字来概括,并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

  (2)、从文中找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 )——( )

  ( 3)、“这一点忍性”指的是 。

  (4)、把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是 。

  (5)、练习造句。

  无不……

  无……不……

  (6)、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不超过10字)。

  4、学习课文第五节。

  (1)、我来读。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不止于此”中“此”指代 。

  (3)、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影子又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

  (4)、文中的“亚洲”是指 ,“大海”是指

  ,“远渡重洋的海轮”是指 ,而“游鱼”其实就是 。

  四、知识拓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一查与作者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三节。

  1、读第三节,看看这一节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多少种花?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2、 辩论:这一段是不是写走题了?

  (1)、正方:这一段没有走题。

  反方:这一段走题了。

  (2)、理解这一段的衬托对比的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六节,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第六段是对第 自然段的总结,同时也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之势,围绕“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这一总括全文的问题,进行阅读对话,把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影方面的内容作一整合,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二、测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反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2、我想它是地图,( )。( )是亚洲,( ),( )是大海。(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 ),( )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是( )。夹竹桃妙处除了有韧性,还在于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4、将“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改为反问句。

  5、本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直接而具体地描写了夹竹桃的是第( )这几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用是( )。第7自然段作用是( )

  三、相关提示

  1、注意“藻”中间的三个“口”字摆放要匀称,要写的紧凑。 2、课后,阅读老舍的《养花》。

  四、学后随感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