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时间:2021-08-10 19:09:50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 析题导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在“信念”下面画圈)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请大家讨论:问题一:“信念”是什么意思?问题二: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

  相机补充一段资料:(出示)谈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不少有关明朝的史书上有错误,于是便决定编写明史,起名为《国榷》,就是对前朝的国家大事进行重新讨论的意思。书中敢于对其他史书中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大胆论述。因为,他要让后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国家表达爱的方式!

  二、 感受“撰写之不易”

  1. 自己读一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谈迁第一次编《国榷》的句子,并在引起你注意的词语下画圈。(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读一读。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 引导学生从“四处、抄写、竟、一点、一百多里路” 体会求书难、生活难、行路难,说明写书不容易和谈迁之认真。讲到“一百多里路”时,相机举例:身强体壮的大人走路,一小时约十里路,一百多里路,要一点都不歇地走十个多小时。

  相机补充:写史书先决条件是占有丰富史料。古代无图书馆,全靠个人积累。史料只有大户人家才有,一般不对外人开放。谈迁性格内向,不愿求人。大部分史料只到天启朝,既要增删修订前面的内容,又要增加崇祯皇帝统治时期的史实。

  (2)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20多年”可以体会到写作时间很长,大约相当于从出生到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再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下来,说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习作400字的话,400多万字就相当于写了一万多篇内容翔实的习作,难怪书上用了一个词形容它--“鸿篇巨制”。

  (3) (指名读)多么平常的数字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谈迁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运大,但信念更强”

  1.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手捻长须,感慨地说:“我谈迁终于可以对得起后人了!”可谁知,厄运却悄然降临。

  2. 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简单说说:谈迁遭到了怎样的厄运?遭受厄运打击的谈迁是什么样?(指名读、集体读)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画面。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家徒四壁,两鬓斑白、面容憔悴、脸庞清瘦的老人身着一袭破衫,对着笔墨,默默无语,只有泪千行。

  (2) 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有哭,四处求人,遭人白眼的时候,他没有哭,为什么书稿被盗,他如此痛苦?

  (回顾前文,思考,讨论交流)

  4. 相机补充:因为这是其一生的志愿,而且是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克服了多重困难,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巨著,天启元年(1621)始撰写﹐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此时谈迁已经五十五岁,而且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写几乎不可能。

  5. 重点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这里的“心血”指什么?不用“书稿”而用“心血”,你感受到什么?“体弱多病的老人”说明什么?相机提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的书稿吗?(讨论)

  相机点评:人生有几个20年,谈迁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6年全都献给了《国榷》。可还没有品味完巨大的喜悦之情,书稿就遭人偷窃,这就像是突然失去了含辛茹苦养了20多年的儿子。这怎能不叫人伤心欲绝呀!

  6. 理解“挣脱”背后的信念

  (1)面对这带给人沉重的打击、毁灭人的梦想、带给人刀绞般的痛苦的厄运,普通的人会怎样?(绝望)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齐读)

  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谈迁的与众不同?“挣脱”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为什么?

  (2) 模拟对话:

  师:(模拟家人、朋友劝谈迁)算了吧,不要再重写了!你这20多年为了这部书吃了多少苦呀!你已经为后人做了那么多了。你已经快60岁了,身体又不好!你不要命了吗?(生模拟谈迁的答语)

  小结: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坚强的信念呀。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

  (3)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谈迁那连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7. 过渡:在百折不回的信念的支撑下,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又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写书旅程。自读第3自然段,联系前文看一看:他是怎样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两次写书有哪些不同?(讨论)

  (出示)“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点红: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读一读这些词语。

  (出示)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在疾病袭来的日子里……”“在身无分文的日子里……”“ 在过春节的时候……”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时刻,想象具体情景,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在北京一待就是几年,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执著的信念)

  教师小结: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背井离乡,来到京城;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与命运抗争,重写《国榷》。

  8. (出示齐读)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补充资料说明《国榷》的价值:《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写了许多其他史书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编写《明史》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9.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提示)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多元答案:“谈迁的精神”“谈迁的信念”“谈迁的理想”“谈迁的奋斗”等等)

  四、 感受谈迁精神、总结全文

  1. 作者蒋光宇写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2.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理解吗?

  3. 小结:信念是灯,26年来指引谈迁不畏艰难险阻写出鸿篇巨制;信念是拐杖,在谈迁遭遇厄运打击时重新站起;信念是火,重新燃起谈迁斗志,付出更多,超越前人。

  4.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觉得信念是什么呢?请仿照格式写一句话,署上姓名。

  随机启发指导、学生修改所写内容,展示并连读部分学生写的精彩句子。

  5. 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把谈迁带给我们的启示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在漫长……”(练读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厄运不改谈迁志,

  重写《国榷》美名传。

  【教学反思】

  上课不是作秀,一定要让课堂有实效,让学生有“真得”。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必须运用哪些课程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如何把“话”变成“画”,让简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让情感和思维都悦动起来。带着这样的研究目标,我开始研读文本,研究作者,与谈迁神交。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坚强信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中最先感动我的,就是谈迁夜不能寐,两行热泪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怎样的打击让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泪纵横呢?又是什么让老人年近花甲之年,重新振作并写出了超越第一次的书稿呢?是信念!是20多年的信念!卢梭说:“信念是抱着坚定不移的希望与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热烈感情。” 信念是经过长期努力、经历沟沟坎坎也不改不悔的志向。 信念不仅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信念就是高扬的风帆,帮助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

  让学生从一个离他们生活时代久远、陌生的人物身上理解、感受信念的力量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确立了“一条主线、三种体验、五段画面”的教学思路,以谈迁两次编《国榷》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编书之艰辛、厄运打击之大、谈迁信念之强;根据儿童直观思维强的特点,通过留意、品读文字,透过简约的文字,想象五段画面:百里跋涉图、稿成喜悦图、热泪流淌图、四处寻访图、孤灯伴写图,从而通过这些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节,打动学生,使其感受到谈迁精神。

  沿着学生学习思路设计的环节,使学生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近了谈迁的心灵世界。最后,学生写下读了这个故事后对信念的理解,他们写道:

  “信念是船,载着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吴子轲)//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程度地燃烧一个人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徐子苓)//信念是一剂强心针,当人们遭遇厄运时,它会使人坚强,使人走向胜利。(屈啸)//信念是光,它给人希望,让人从黑暗里走出。(卜凡)//信念是翅膀,帮我们飞向成功。(王瑞卿)//信念是太阳,在乌云挡住蔚蓝的天空时,它总能透出光亮,使大地重现光明!(吴一凡)//信念是把雨伞,它能帮你挡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高雨凡)//……”

  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读它们时,他们的小脸浮现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欣喜地发现:他们集体创作了一首关于“信念”的诗!虽然,它还是一株“小苗”,但它很真实,来自学生的心灵土壤,表达了他们对“信念”的个性化理解。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已悄悄种下了“自信”的种子,留下了“信念”的影子。

  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进一步去思考,享受研究的乐趣,让我在集体教研中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温暖,更让我得到这样的启迪: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要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过程,这样每一个环节才可能更符合学段要求、更有效;耐心倾听,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错误,要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成长。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相关文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03-2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06-30

苏教版五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5-20

苏教版五上《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05-29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4-09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理解05-02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1-19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