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跟踪台风的卫星》评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5 18:46:10 三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跟踪台风的卫星》评课稿+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评课稿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跟踪台风的卫星》评课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也曾上过两遍,这次听徐老师上课,又有许多收获。以下几点是我要向徐老师好好学习的:

  一、复习词语,巧妙导入

  教学的开始,徐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复习朗读。第一行是描写小卫星的:盯住 监视 跟踪 报告行踪,而且都是动词;第二行是描写台风的:嚷道 狂怒 怒吼 暴跳如雷 ,都是描写台风情绪的词。然后请学生结合词语说说台风和卫星在心目中的印象。这样的复习不仅检测了上节课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还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了课文主人公的主要形象,同时也为这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层层深入

  精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徐老师紧扣台风与卫星的对话、动作,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特点。

  首先,徐老师在指导精读课文第一、二段时先请学生自读,在读之前先提出问题“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帮助学生养成有目的地朗读的读书习惯。其次,指导品读。组织学生交流自读情况,徐老师相机引导,与学生共同品析文中重点语段和词句。如抓住 “舒展开巨大的身子”与“小星星“的对比,感受台风的”大“和卫星的“小”,再抓住台风和卫星的话语感受台风的蛮不讲理和卫星的毫不惧色。最后,指导朗读。在学生品悟到台风和卫星的形象时,徐老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送进课文进行感情朗读。

  台风与卫星三个回合的较量是全文的重点,这一环节徐老师以“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的方法,在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台风和卫星发生了几回合的较量,分别有什么状况发生”之后,静心读文,边读边画、边读边思文中的关键语句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之后,开始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中,徐老师侧重于以读代讲,以评代导,整个环节中徐老师注重正确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有效建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写法指导,深入浅出

  课文学完了,徐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徐老师还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以及写作方法方面回顾总结。徐老师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从课题来讲,课文主要想写卫星,为什么还用这么多文字写台风?”引起学生的思考。经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了这是反衬的写法,目的是突出卫星的本领大。

  四、课外拓展,激起兴趣

  课后徐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选择一种卫星进行研究。这样一个作业设计,我想目的在于结合语文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课文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读代讲,走进“对话”——《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话内容构筑在一个颇具意味的童话情节上,语言、动作特色十分显著,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关键的对话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中角色,借助五次对话的朗读练习层层深入,在有梯度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分明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晓畅直至内化、提高,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

  一、读有目的,注重实效

  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但学生的读绝对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呆读,学生的每一遍读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读才会有质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学生每一遍读前都清晰地提出读的要求,首先,以“跟踪”一词为切入点,提出的要求是“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三次出现“跟踪”一词的句子。” 这是对初读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全文建立整体印象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提出边默读边批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紧接着进行深入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在第一次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台风和卫星斗智斗勇的全过程。”这一次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话,老师提的要求指向性强,学生一听就明白。检查初读效果时,我再对照评价指导,易于落实。学生再读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提示语,练习朗读。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请通过你的朗读把它们的作用表现出来。”第三次朗读训练,去掉提示语,直接展示四个回合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看谁的朗读能让老师回想起文中的重点提示语。” 第四次朗读训练,再次出现对话描写,重点标出几个语气助词。要求“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助词的感觉,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进入角色,为下一步变朗读为说话做准备。第五次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脱离屏幕上的对话内容提示,将朗读转变为对话。”读的要求虽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体,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的朗读也水到渠成。

  学习如登山,如果把为教学“爬坡”所做的铺垫称之为“绿叶”的话,梯度的呈现就是盛放在课堂上的绚丽花朵,使课堂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生长的美,一种不断向上的美。

  2、读得充分,读得巧妙

  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读出收获,教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整堂课教师安排学生16次朗读、6遍学生自主读和1次默读,通过23次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与文本对话,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质量的读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还要有技巧地读,才能读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读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再从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语、语气助词着手,巧妙地提升读的要求,使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哪里该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另外在读的过程中还通过及时有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不断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由学习上的“被牵引者”变成了愉悦的“自我发展主体”。

  纵观整堂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密度不大,但步步为营;训练点不多,但点点到位,不贪多求全,却注重实效。课已毕,但

  留给我的思考仍在继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跟踪台风的卫星》评课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04-26

语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04-22

《跟踪台风的卫星》语文教学反思01-16

跟踪台风的卫星语文教学反思01-30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设计「优质课」03-14

跟踪台风的卫星说课稿03-20

《跟踪台风的卫星》精品教学设计04-26

《跟踪台风的卫星》优秀教学设计03-16

《跟踪台风的卫星》读后写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