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时间:2021-08-06 09:02:58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一、读文导入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师: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师精彩的诵读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掌声雷动。)

  师: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

  生:孟子。

  师:(教师点示屏幕)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一下孟子其人。

  助学资料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做批注:名轲,字子舆,亚圣,《孟子》一书,“四书” 之一,写下这几个关键词。

  二、学法推荐

  师: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助学资料2: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师: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生: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师: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熟读篇章咱们主要进行两项活动,一项是对答式朗读,另一项是品味试朗读。对答式朗读主要是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到原文中摘录语句,进行朗读式的回答。咱们进行抢答,注意题目。

  三、熟读篇

  师:第一问,有点难,三才者何?

  (学生窃窃私语)

  生:天、地、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

  生: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

  师:绝对读过《三字经》,掌声送给他。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能告诉我它的意思吗?

  生:有良好的天气条件,不如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不如人民齐心协力。

  师:“不如”是什么意思呢?

  生:“比不上”的意思。

  师:那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何也”就是“为什么呢”。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生: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它有一句话是说,“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帮我说说它的.意思。

  生: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它围起来攻打它,但是却不能取胜。然而把它围起来攻打它,是得到了……

  师:“天时不如地利也”,正好反过来了,是吧?哪个同学能够把她刚才说的那个句子的大意很顺畅地说出来?她有亲友团吗?好,这位女生。

  生:把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师:嗯,一座城池仅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他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得胜利,是何道理呢?那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接下来一个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出来了。

  生:(齐说)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师:请回答。

  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能解说一下吗?

  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也并不是不深,武器也并不是不精良,军粮也并不是不多,然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

  师:你的解说里面,有一个词解说的特别精妙,“米粟”解说为军粮,是作战要用的东西,很好!这里面的“城”作什么讲?

  生:城墙。

  师:“池”呢?是池塘吗?

  生:是护城河。

  师:很好!咱们继续往下走,考验还在继续。得道者,何如?

  生:得道者多助。

  师;我不大懂这句话的意思,你能帮我吗?

  生: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

  师: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

  生:君主。

  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接着往下说: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是什么意思?

  生:很少。

  师:你能说一个带“寡” 的成语吗?

  生:薄情寡义。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孤家寡人。

  师: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寡和众就是一组反义词,少的意思。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

  生: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这个字为什么读pàn?

  生: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通背叛的“叛”。

  师:背叛的意思。“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

  生:内外亲属。

  师:老师重点提醒一下,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现在的“亲戚”是一个词,泛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人。古时候“亲”专指父系亲属;“戚”专指母系亲属,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说皇帝的妃子,娘娘的兄弟,就叫外戚,他们扰乱朝政就叫——

  生:外戚干政。

  师: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少到了极点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生:亲戚都会背叛他。

  师:我建议把“亲戚”解释出来。内外亲属,前面还加一个连字,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其他不是亲属的人呢?

  生:更会背叛他了。

  师:接着说:多助,若何?

  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何解?

  生: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师:最后还有一个难度系数稍稍大点的: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 ……

  生:凭借。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来系统地问,大家系统地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

  师:三才者何?

  生:(齐答)天、地、人

  师: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生:(齐答)天时、地利、人和

  师:很好,我说过,孟子的文章适用于铿锵一点去读。

  师:三者轻重厉害若何?

  生:(齐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生:(齐答)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语气还可更盛一点。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生:(齐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得道者,何如?

  生:(齐答)得道者多助。

  师: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助若何?

  生:(齐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多助若何?

  生:(齐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齐答)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这一番对答让老师感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很好,咱们接着进行品味式朗读。同学们请回看课文,你最喜欢读的是哪一句?挑出来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好好地把它读读看。

  生:(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比较喜欢读这个句子吗?

  生:因为这句话很有哲理,它揭示了战争当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师:揭示了一个哲理,就是君主施行仁政,你一下子看到句子里边的意思里去了,很不简单,老师还想为难你一下,这个句子老师也很喜欢,并且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

  屏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生:我觉得原句好。

  师:为何?

  生:寡助之至,它没有直接说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先是说自己的亲戚会如何对待,众叛亲离后,国家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师:也就是说原句比改句说得更加的详细、具体、透彻,咱们讲道理就要讲一个“透”字儿,然后从句子的句式上来看,还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生:原句的对仗十分整齐。

  师:嗯!原句非常整齐,属于对偶句式。其实从句式上说是对偶,从意思上说还形成了什么?

  师:得道——失道,多助——寡助。

  生:对比。

  师:这样对比对比的好处?

  生:“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

  师:很好!同学们,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构成对比关系的句子,除此之外,你还发现有其他特点的句子没有?

  生:我觉得第一句用了顶针的手法。

  师:你还知道顶针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生:读来琅琅上口。

  师:一种回环,琅琅上口的感觉,你能读出来这种感觉?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还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还运用了排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还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里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很有气势,而且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地利的优势,从而得出了人和的重要。

  师:说得非常好,很有见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有一个不良嗜好,特喜欢改句子,请看——屏显: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师:我把你说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还是我的好呢?

  生:孟子的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用的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

  师:我又作了一个改动,你看,哪一个好呢?

  屏显: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生:原句更有气势。原句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

  师: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来吗?老师建议你在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一个排比句,我读给你听: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师:老师读的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域民”“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的意思。

  师:说得好!老师把它叫做层递式排比句,咱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经过一番品读,我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请做笔记。

  助学资料3: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四、精思篇

  师:接下来进入精思环节。对这篇文章,老师有三种变形,请你琢磨一下,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显:

  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

  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

  四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生欲言又止,老师提示别急。三分钟等待之后,学生仍面现难色。)

  师:不大好说是吧?好,请看看老师的提示——

  屏显:

  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

  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四分法:起——承——转——合

  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再思考。

  生:二分法,前面写打仗的道理,后面说治理国家的道理。

  师:如果说,话题一主要论述的军事,那么话题二主要论述的就是政事。两个话题各自的核心句是——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各自的核心词是——

  生:和、道。(板书两个核心词)

  生: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揭示论点的句子和论证的句子分开,第一段摆出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论证了论点,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有点像平时说的“总—分—总”的结构。

  师:很好!至于四分法,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个课后研究的话题,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同学讨论来完成。最后请同学齐诵课文作为本课的结束。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03-21

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07-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翻译12-0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阅读题04-0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实录06-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2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04-2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分析03-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