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01 12:34:19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解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我们成年后再回顾童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此类题材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整体感知

  1、扫清文字障碍

  ⑴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

  确凿(záo)菜畦(qí)油蛉(líng) 斑x(máo)攒凑(cuán)豁亮(huò) 脑髓(suǐ)陌生(mò)竹筛(shāi) 秕谷(bǐ)书塾(shú)拗(ǎo) 珊瑚(shān hú)桑葚(shèn)轻捷(jié) 蟋蟀(xī shuài)臃肿(yōng zhǒng)倜傥(tì tǎng) 盔甲(kuī)锡箔(bó)

  ⑵词语解释:

  ①博学:学问丰富。

  ②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③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④敛(liǎn)收拢。

  ⑤长吟:长声鸣叫。

  ⑥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2、题解: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⑴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①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②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三、研读赏析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3、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4、“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5、“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6、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7、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四、拓展延伸

  细读课文后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⑴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⑵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⑶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研读赏析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2、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3、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4、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5、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延伸

  读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思考讨论: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教学反思】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09-25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03-14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范文03-2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教学设计09-27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07-06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03-1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03-2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08-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学设计思路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