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1 19:43:00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1:《赤壁赋》教学反思

  现在都在提倡有效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我想,有效课堂就是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大概就是“一课一得”。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直都在摸索,文言文之“文”和“言”怎样处理才可以使得课堂有效?假如只注重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就不得领悟作者的深邃思想,可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大致更加实在。可如果只注重文言文“篇章”的教学,这样势必会忽视文言文基本常识,而使得文言文教学很容易架空,最后必然导致“空中楼阁”的地步。对于《赤壁赋》这千古名篇,我想,更是难于驾驭,更具有挑战性。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秋、冬,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壁,写下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对于《赤壁赋》梳理字词教学,我用了三节课,本节课已经是第四节课了,之后,又品读了一节《赤壁赋》,让学生当堂写了一百字左右的小练笔,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这样处理了,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还是心里不太踏实。对于这篇文章中的精华,学生是否领悟?苏子看待“苦难的心境”,学生是否感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是否会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迎接苦难,挑战苦难?的确,好文章是要我们反复品读,反复思索,反复探究的,真是“好文不厌百回读”呀!

  林语堂曾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就是读书的关键”,因而,本节课学习目标一,就是“通过诵读,分析作者心路历程,体会作者情怀”。可在教学过程中,这诵读体现的还是不够“透彻”。课堂上有学生单独读,尤其对于苏子“扣弦而歌”这一段,马春梅同学读了,经过我对“兮”字点拨后,明显读的有情感,有味道了,如果我再请几位同学来品读这一段,那么苏子“貌似快乐,实则悲伤”的情感就会体会的更加深刻,体会的更加淋漓尽致了。

  对于苏子写到“曹操”那一节,更应该让学生多读,读出“曹操那不可一世的气势,读出苏子对曹操所蕴含的四种悲凉——诗在人亡,物是人非,胜败转瞬,云烟过眼,可这一段处理有点仓促,正是品读不到位,不透彻,所以导致遗憾。

  文人用文字表达情感,我们用声音塑造形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加强学生的“品读”训练,力求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喜欢上语文。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大胆自我表现,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而也是和我的对话。我想要让我的课堂变得和谐,在与学生对话、交谈中完成学习目标,在愉快教学中使得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深邃。

  可本节课上,这种效果不太明显,还没有平日教室里学生表现的活泼,思想开放。大概,学生有点胆怯,胆怯的放不开,胆怯的使得“思维”也恰似凝固了。这一点和我预想的有点差距,大致我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课堂上,和学生对话式的教学,基本做到了,可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讲”的有点多了,讲多了,势必就倾向为一节“传统”课了,因而也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今后,课堂上,还应该多启发学生,点拨学生,让课堂变得轻松,变得活泼,我也尽量使得教学得心应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概语文课,一堂课解决学生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可。在上课之前,有个学生问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中“物无尽”他可以理解,可是,“我无尽”他不理解。听到之后,我感到很欣慰,在读文本时,学生能够提出如此疑问,证明学生不仅在接受着知识,而在思考着。甚或学生继续提问:“我无尽,理解了。这宇宙真的就是无尽了吗?”

  学生的提问,让我觉得语文课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思考,而能够思考,也说明了课堂上我与学生交流之中碰撞出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让我感到欣慰,也感到语文教学的幸福。

  不知有谁说过,好的语文课,不仅要追求课堂的深度,更应该是一节懂得“舍得”的课。本节课上,我以文本第一句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作为解开苏子情怀的密码,总结了五个密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苏子与客,泛舟”,在四十分钟,想要解读这五个密码,有点困难,所以我选择了“壬戌之秋,赤壁,七月既望”三个密码解读,其他两个“泛舟,苏子与客”在作业中展示出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完成,但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两个密码没有具体与学生交流,有点遗憾。

  课堂上,我以自己的声音传达了我对《赤壁赋》作为一篇千古名篇的理解,配着“渔舟唱晚”乐曲背诵一遍,效果不错,课后学生说:“老师,你背的真好。”也许,好的文章,就是应该动情,就是应该用“心”呼唤。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时常探索,时常反思。今后,我更应该继续努力,让语文教学真正充满着“人性”。

  篇2:《赤壁赋》教学反思

  本篇以赋体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抒发观感。第一课时在设计时主要抓以下环节: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要领,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读,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记忆,帮助背诵课文。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抒发的“乐”情,借助多媒体显示月夜赤壁的画面,感受画面意境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讨论借景抒情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本文形散神聚,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一节课完成这些环节,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实际教学中,完成任务有些紧张,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在景物描述环节占用了过多时间。以后需要多调整。

  篇3:《赤壁赋》教学反思

  主客问答体是赋体文常用的一种形式,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虽说赋体文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但它承接先秦诸子而来,尤其是受到韩非子、庄子等人影响,先设置一个假想敌,再用自己的观点辩解,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辩倒对方自己的观点自然就树立起来了。后来荀子又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把这一技巧应用到赋体文中,战国末期宋玉等人进一步推广,至两汉遂蔚为大观,成为风靡一时的代表文体。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也沿用了赋体文的基本格式,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内心反映情感变化。大多数人认为赋中的“客”实有其人,是东坡老的老朋友,道士杨时昌。但我认为文中的这个客是子乌虚有的,与其看作是杨时昌还不如认为是作者自己在跟自己对话。“客”只是一个假想的符号,是作者人格分裂之后真我和假我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假我逐渐战胜真我的心理过程。

  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子被贬黄州的代表作,它们基本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三篇文章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苏轼当时的矛盾心情和怎样走出阴影及走向成熟的完整过程。

  乌台诗案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苏轼彻底打回原形,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押进京城,又揣着提心吊胆的心情贬到黄州这个穷辟之地。朝廷怎么处置他,皇帝什么时候要他脑袋,他都没底。想想一个矿世奇才,正平步青云做着春秋大梦,突然一下子从山颠摔到深渊,那心底是怎么一个苦啊!提心吊胆还得装模做样地夹着尾巴做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了脑袋,内心不苦闷吗?

  文人内心不满爱发牢骚,《离骚》还可以解释为“牢骚”呢?时代不幸文人幸。在贬官文化相当发达的中国,又有了苏东坡这样一个矿世奇才,怎么会少了他的“牢骚”呢。在这个没有友谊、没有亲人,连喝酒都要提高警惕的地方,文人富足的只有清风明月、山水形胜。那就放浪形骸吧,不平则鸣,反正“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赊”,化作诗词歌赋还能自娱自乐。于是潇洒有了、快乐有了、文化也就诞生了。

  信步长江,泛舟赤壁,管它真假,挥洒开去,大艺术家即便错也要错出魅力。就像“人道是”,是别人说的,三个子透露出大文豪的睿智与圆滑。清风许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如此良夜何?”月、酒、客、歌尽享人世之乐。乐过之后呢?是悲从中来。前者是借客之箫声引出周郎、孟德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转眼烟消云散,抒发人生苦短,功业难成的遗世之悲;后者自叹月白风清、良辰美景虚度,虽谋之能全但总感觉求之不备。先是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接着是曾经几何,江山不复识,紧接着摄衣而上,客不能从,划然长啸,肃然而恐,得出 “凛乎其不可留也”。为什么是乐后都生悲?而且前悲后悲内容不同,境界相似,逻辑又相连呢?

  首先明确苏轼来黄州是不开心的,一肚子牢骚,满脑子苦闷,来黄州是情不由衷,更是迫不得已。去吧,反正心里不痛快。不惑之年,正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兼济天下,至君尧舜,位及人臣之时,突然翻船,而且让他翻船还是最值得他骄傲,值得得意的诗词,他那能不恨、不气、不悲、不累?即使表面强颜欢笑,也掩饰不了心底那丝悲凉;即使故做放达,抓住的也只是镜花水月、人世无常的瞬间美丽。在镜花水月中饮酒作乐本身就是人世无常的表现,更何况内心深处还有那无限怨气,乐极怎会不生悲。

  有话就说,不平则鸣,文思泉涌,汩汩而出,滔滔而来,那能择地、选人失了灵气,挫了锐气。写吧,周曹转战千里又何妨,羡慕而已!写吧,造出一道二客又咋样,向往而已!写,是为了寻求解脱;写,是为了保留知识分子残存那丝文化良知。于是错把“赤鼻”当“赤壁”,无人当有人,能抒发豪情,解脱郁闷即可。能乘兴完成这穿越时空的对话,促成自我与历史与古人与假我的对话就好。这是自己内心的真情表白,是自我与假我的深情交流,是思维的火花与时空的亲密碰撞。于是快乐有了,文章有了,身名有了,文化也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有了。黄州从此成为苏子的福地,苏子因黄州生辉,黄州因苏子骄傲。

  于是怀古论英雄是抒发华年易逝、功业难成之悲;独攀高岩、划然长啸是感慨鹤立鸡群、知音难觅之痛。二者前后相续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前者羡慕周、曹,尤其周郎,是层层烘托,一捧再捧。先说曹孟德乃一世之雄,再说他一败涂地,败于谁手?周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更为突出,从千古风流人物讲到三国英雄人物,最后才抬出高高在上的周郎,对周郎的事业、际遇、感情、名声全丰收是羡慕到了嫉妒的程度。)悲从中来想到的还是人生苦短、功业难成,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汲汲功名,还在追慕人生苦短当及时建功立业的建安遗风。后者明显少了这份对功名心,已经从理想走向现实,少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淡泊;少了一份悲彻,多了一份豁达。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已不复识亦!江山如此,苏子又何尝不是。短短三月,何从建安遗风跳到正始余音?中间的过度其实就在前后两篇文章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前者借客之口怀古悲时,感叹自己现实境况,主人是怎样让客转悲为喜的?是变换角度,用道家思想去解脱自己,尽情去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后者就更为明显,借孤鹤横江,掠予而过,梦一道士,顾笑惊悟而化悲为喜。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闲云孤鹤向来都是道家产物非儒释专利,写鹤就有羽化登仙,由儒转道之嫌。梦一道士就更为明显,两人眉来眼去,心语互答,不就是在公开告诉世人:我苏轼是从庄老玄黄中走出人生困境的。

  出入释道,兼通三家,是苏子彻底走向成熟慧根。梦一道士揖予而言:“赤壁之游乐乎?”这里的梦是虚、悟是实;道士是假、我是真;理想是镜、现实是相。整个写作过程就是苏轼自己在跟自己对话的过程,是他摆脱阴影,走出困境的过程,是假我逐渐战胜真我的心理过程。“鹤”是雪爪鸿泥,前后照应的草蛇灰线。悟道即悟道,参得鹤乃道人,即惊悟而醒,就是悟得梦道得人道。梦醒了,人生大道也就坦然了;团圆了,苏子也就成熟了。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反思05-29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03-21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实录03-21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优质教案03-21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07-07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03-21

赤壁赋教学反思04-01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课后练习03-21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