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5 19:53: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化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板书]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板书]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设疑思考]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激趣设问](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边板书边小结]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边讲边演示]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启发思考]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讨论]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板书]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检查后板书]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投影]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依投影图讲述]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设疑]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性

  [板书]2.2 油脂的水解

  [启发回忆]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板书]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设疑]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师生共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板书]②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留空格写“皂化反应”)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订正写法,作笔记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

  [板书]肥皂的制取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皂化 盐析 分离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简述]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作简要笔记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

  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看黑板发言

  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练习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 条件下,用油与 ? 反应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胜B蒸馏 C过滤D盐析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

  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布置作业]P162习题3、4、、6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 油脂(属于酯类)

  一、 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

  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烃基饱和时呈固态, ①酸性时

  3、洗涤剂

  不饱和时呈液态 ……

  4、油脂与营养

  二、油脂的性质 ②碱性时

  1、物理性质 ……

  …… ___皂化反应

  2、化学性质 肥皂的制取:……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XX,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习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例如:

  (1)《化学反应与能量》灌输化学反应对人类所使用能量的贡献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利用化学反应

  (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物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 ,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5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用途,掌握蛋白质的性质。

  2、介绍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和名称, 了解氨基酸由于羧基和氨基的存在而具有两 性的性质。

  3、使学生了解肽键及多肽的初步知识。

  知识技能:

  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肽键及多肽;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初步掌握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检验方法;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能力培养: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

  科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科学品质: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通过钟南山院士事迹、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合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民族自豪感。

  科学方法:

  观察方法和科学抽象的方法。

  重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肽键的形成。

  探究问题框架:

  1、氨基酸的性质(直接给出)

  2、蛋白质的性质(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介绍钟南山院士事迹。展示SARS病毒的电子图片,说明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谈到蛋白质,我们首先来学习氨基酸。

  【板书】§1-3蛋白质

  一、氨基酸

  给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NH2 氨基、-COOH羧基)

  【设问】那么什么叫氨基酸?

  定义: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

  聆听

  学生观察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的结构,总结归纳氨基酸结构特点。得出氨基酸的通式和定义。

  紧扣时代信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2、复习官能团与性质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氨基酸的性质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和-NH2,应具有什么性质?

  (1)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NH2CH2COOH+NaOH→NH2CH2COO-Na++H2O

  试写出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2CH2COOH+HCl→Cl-+NH3+CH2COOH

  (2)脱水缩合

  1.书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出氨基乙酸与氨基乙酸脱水的方程式。

  2NH22H2COOH→NH2CH2CONHCH2COOH+H2O

  【讲解】两个氨基酸彼此之间脱一分子水得到的产物叫二肽。许多氨基酸分子彼此脱水生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板书】二、肽键和多肽

  【讲述】蛋白质在希腊文Proteios的意思是“第一”,即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组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C、O、H、N、S等元素。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可以说是科学史上又一“丰碑”。在认识生命现象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聆听

  观察答出:-COOH和-NH2

  练习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出氨基乙酸与氨基乙酸脱水而成二肽的.方程式。

  聆听

  1、结构决定性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提高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3、通过结构式推导性质。

  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蛋白质知识的兴趣,创设悬念引入新知识领域的探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四、蛋白质的性质

  (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见课件ppt)

  【设问】从本实验可得出何结论?

  (引出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概念)

  【板书】

  1.蛋白质的盐析

  2.蛋白质的变性

  【练习】比较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思考、讨论】

  1、误服重金属怎么解毒?

  2、为什么医院用高温,照紫外线,喷洒苯酚和酒精溶液消毒?

  3、为什么用甲醛保存动物标本?

  分组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结合实验分析、思考产生疑问

  练习

  思考、讨论

  (1)练习操作技能;

  (2)提高观察能力;

  (3)学会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整理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学习知识

  加强掌握蛋白质的性质

  了解其它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3.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讲解】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反应的实质就是硝酸作用于含有苯环的蛋白质使它变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检验蛋白质呢?

  【演示实验】分别灼烧:羊毛线、棉线现象:羊毛线燃烧时燃烧不快,火焰小,离火即熄灭,燃烧有蛋白质臭味,灰烬呈卷曲状为黑褐色结晶,用手指可碾成粉末;棉线燃烧无气味,烧后成灰。

  聆听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练习】

  1、下列过程中,不可逆的是( )。

  (A)蛋白质的盐析 (B)酯的水解

  (C)蛋白质的变性 (D)氯化铁的水解

  2、欲将蛋白质从水中析出而又不改变它的性质应加入( )。

  (A)甲醛溶液(B)饱和Na2SO4溶液

  (C)CuSO4溶液 (D)浓硫酸

  3.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了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时,断裂的键是( )。

  二、填空题

  4.蛋白质、淀粉、脂肪是三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中______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这三种物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蛋白质→________淀粉→_________;脂肪→_________;在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子中,含有_________官能团。

  5.若将氨基乙酸和丙氨酸混合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最多可得_______种二肽。

  【小结】蛋白质的性质

  (学生归纳总结后打出投影)

  1、具有两性;2、盐析;

  3、变性;4、颜色反应。

  反馈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是高考题可反馈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后思维发展水平。

  通过填空题反馈大多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参考答案:

  1、C 2、B 3、C

  4、脂肪、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氨基、羧基

  5、四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试管

  编号

  往装有蛋白质的试管

  中添加的试剂或操作

  现象

  继续往试管滴加入水后的现象

  1

  (NH4)2SO4

  2

  Na2SO4

  3

  (CH3COO)2Pb

  4

  CuSO4

  5

  Hg(NO3)2

  6

  酒精

  7

  甲醛

  8

  加热

  9

  浓HNO3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式》教学设计06-1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6-10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09-27

化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11-10

高二化学学期教学计划12-14

高二语文《祝福》教学设计06-24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08-20

高二选修《心术》教学设计08-20

高二语文《离骚》教学设计08-20

高二语文《灯》教学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