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7 17:16: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5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一课时)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2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

  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的阅读方式;

  2、能力目标: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2.学会“感知与领会”的阅读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主要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情感体验法。同时,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的教育。

  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本节课确定的学法指导为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学生独立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走出文本后通过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能力,激励诱导学生讨论、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我是一颗星,璀璨的星空不会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会因我而干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群不会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离不开一颗颗星的装扮;浩瀚的海洋离不开一滴滴水的汇聚;人类社会的文明离不开一个个人的勤劳创造。虽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毕淑敏的心灵呐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及注册心理咨询师。 1952年生于新疆。半岁随母进京。16岁赴西藏阿里,11年军医生涯。1980年转业回京。从医20年后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曾获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近年逐渐关注心理学。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观点。

  思路:开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确:作者从“我不重要”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观点: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据,为什么“我很重要”。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2.“我”是人类历史当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环”。

  3.“我”是机遇的产物。

  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希望承载。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

  7.“我”是朋友肝胆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

  (三)归纳小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从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2.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

  3.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

  4.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吗?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异常寒冷。大约下午4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思考:读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天堂的儿子读了母亲的这封信,他会对母亲说点什么呢?

  明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责任的承载与爱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还有一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是怎样选择的呢?

  2、播放《千手观音》的视频。

  播放视频后教师总结说: 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身为聋哑人,她们优雅曼妙的舞姿强烈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她们对生命的热爱诠释了“我很重要”的内涵。与以上特殊人群比较,我们是身体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们也同样热爱生活,他们尚且能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呢?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觉得自己重要吗?为什么?作为中职生,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呢?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的精神都振奋了,我也要大声的说出“我很重要”,我是年迈父母牵挂的女儿;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谐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爱温暖我的学生。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都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对着生命大声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亲情的'纽带;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有目标、有前途!我要奋斗!我要拼搏!我要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学总结】

  《我很重要》一文,该文新颖独特的立意、层层推进的思路结构、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1、领悟作品独特的立意。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品味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语句。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设计了“导读-速读-品读-研读-拓展-体悟-练习”这样的教学流程,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观点:“我很重要”,领悟毕淑敏作为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为医生的关怀心——她教诲我们热爱生命,热爱自己,关注每一个“我”的意义与价值。“我”是泛指,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伟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 “我最重要”则完全是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出发点,这些人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我们应时刻努力,不懈奋斗,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价值观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带领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还急躁了些,有的环节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厚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心境。

  二、学情分析

  高x的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体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今天我要将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x分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平常的自己和一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平常的自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美、宁静、朦胧、优雅、清香、有音乐感,生机勃勃。是什么景物让你有这种感觉,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这种景物的特点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八)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1.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当时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宁静。但是我们在创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处的年代、所处的境况并不如意,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够写出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新诗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韵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提高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过程

  一、撩拨诗性

  1.配乐朗诵导入(背景音乐班多瑞《晨》)

  为了明天

  问,尘世间

  哪一个青春少年

  谁不想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只是,这人世间

  又岂能事事如愿?

  这一生,是平庸还是非凡

  其实很简单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因为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的爱怜

  赋予了我们同样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梦想无限

  关键就是我们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梦想的无限转变

  看,希望在前,梦想不远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们怎么去上演

  或许,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许,离我们遥遥无边!

  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纳雄奈尔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必须收起贪婪

  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艰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样我们就会前程无界,阔路无边!

  2.诗歌是世上最美的艺术之花,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誉;诗更是青春的代言,时代的脉搏。在如诗如画的青春岁月里,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一起走近新诗,学写新诗,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

  二、激活诗情

  诗歌讲究抒情言志,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根本性特点。诗人思想感情的高尚与庸俗、真情与虚假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从哪些方面寻找诗情呢?

  1.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2.从人生寻找诗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亲情

  母爱若河边的柳树

  笑意盈盈地摇曳着

  思子的情怀

  游子若轻飘的柳絮

  风尘仆仆地奋飞着

  思乡的执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亲情

  3.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听,大自然的声音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月光轻吻平静的湖面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微风低拂茂密的深林

  闭上你的眼睛倾听吧

  感受这一刻的静谧与温馨

  小鸟在愉悦地歌唱

  花儿在悄悄地绽放

  你听见了吗

  小草在发芽,新的生命在成长

  你听见了吗

  流星在划落,美的瞬间在闪光

  听吧,大自然的声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怜的人儿

  你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了

  城市的喧嚣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温柔

  灯红酒绿赶走了鸟语花香

  高楼林立替换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这个恶梦仍然继续着

  或许,多年后

  当农村被城市覆盖

  那大自然的声音将只是一种回忆

  我怕有一天

  当儿子问我鸟儿的叫声是怎样的时

  我会不知所措

  三、探究诗旨

  1.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怎样写诗?

  ⑴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⑵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诗人在诗的最后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

  3.诗歌讲究语言,跟一般记叙文散文的语言有很大不同。

  微风轻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层层涟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语言

  风在水面写诗。——诗歌的语言

  所以创作诗歌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炼优美,读起来琅琅上上口。

  3.现当代诗歌分行的作用。

  意义表达的需要,情感、意味、韵律、节奏的考虑。分行丰富了感情、音律的变化。分行、分节带来间歇感、跳跃感、因韵脚有规律地出现而产生的对称感、和谐感。

  分行还能使诗的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张力。

  分行不仅是对诗的定位,而且对诗的内质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写诗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可以这么说,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弹琴的女孩汪国真

  一只陶罐

  凝结了久远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难言的感情

  鹳鸟的心事

  也许只有湖泊能懂

  兰草的传说

  也许只有微风愿听

  而有谁

  能理解黄昏里

  从琴键下流淌出的

  点点晶莹

  四、锤炼诗艺

  1.捕捉意象传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点拨: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点拨: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点拨:意象跳跃、嫁接

  课内练习: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

  落寞老鼠在顶楼研究您积累十年的手稿

  热爱故乡胡子长发都是狂涛

  弃文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2.构思新颖精巧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点拨:《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点拨:陌生化构思,反向构思。

  3.注意节奏押韵

  诗歌的节奏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点拨: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点拨:从一匹老马的厄运,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亿万农民的悲剧性命运,短短八行诗,概括了古往今来如此深刻丰厚的悲剧性历史内容,正显示了诗人艺术典型化的功力。

  4.具体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⑶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风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⑷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⑸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⑹摹声法──增加趣味。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头发

  然后在旁边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气死我了

  ⑺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⑻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⑼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皱纹

  老人的脸上,

  有一条一条的皱纹;

  大海的脸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顶个儿,香又甜。

  狐狸看见往上跳,

  跳了半天够不到。

  够不到,心不甘,

  不说自己笨,

  倒说葡萄酸。

  ⑾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⑿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路灯

  白天

  路灯是一棵棵的树

  晚上

  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征法——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叶

  秋风横在门前

  晃动

  又是那熟悉的落叶

  叶两面

  一面写着:春泥

  一面写着:燃烧

  5.小结: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都要表现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感美,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构思美,想象美,凝练美,匀称美。

  五、仿写诗作

  1.新诗速成仿写。

  第一句:在思维的____里(中),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许__________……

  示例:

  无题

  在思维的天空中,

  我聆听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个月亮,

  也许明天天上有两个月亮……

  2.整首仿写:仿下一首诗(句式、修辞及押韵方式)另外确定话题写一首诗: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冰心《繁星》)

  示例:

  母亲啊,

  哪一个春没有花,

  哪一个夜没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忆里,

  没有你慈爱的叮咛?

  长江啊,

  哪一条河没有水,

  哪一棵树没有叶,

  哪一次我的沉思里,

  没有你翻腾的浪花?

  六、展示诗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

  请以“青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写作提示:以“青春”为写作主题,可以从景、人、事等方面选取角度来写,选取一方面或几方面均可。写作时注意要体现诗歌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①同学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明确:

  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②初识林黛玉

  昵称:林妹妹

  字:颦颦(宝玉送之)

  名号:潇湘妃子

  爱好:吟诗作赋

  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

  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

  生平: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身世(木石前缘):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之到凡尘,上演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读课文,结合文章标题,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贾政,一个女儿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了这篇小说,现在大家在课上默读一遍课文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讨论得出本文的情节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进贾府

  第二部分(2~4):拜见贾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见凤姐

  第四部分(7~11):拜见两位舅舅,介绍宝玉

  第五部分(12):陪贾母进晚餐

  第六部分(13~14)宝黛初会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2.大家默读课文,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林黛玉?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结: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小结: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凤姐是见过世面的,见多识广。这段话出自凤口,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贾宝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

  (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退让。

  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结: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姐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总谨慎多虑,礼节周到。从人物的行动和细节,也表明其教养非一般,聪明识礼。

  (3)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②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小结:从黛玉刚开始回贾母“只念了《四书》”,后觉得不妥,会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②句笑着推辞大舅母的赐饭,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④对读书的回答;

  ⑤初见贾母的时候;

  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小说中对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极尽笔墨甚至丫鬟们也有简单的服饰介绍,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

  明确: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已经很完美了。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束课堂。

  作业: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因而重心在情节发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1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xx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xx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图片:

  三、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4

  作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写人。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文章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 “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我爱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

  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注: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动词、(形容词) 、副词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特点和重点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学难点:

  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诗,可是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我有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著名学者林庚的《说“木叶”》中寻寻答案。(板书题目)

  (二)分析课文,理解观点

  1、在概念上说,“木叶”是意思?

  明确: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那么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单独的“树”但为何单单几乎没有“树叶”一词呢?因为只要是“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这三个小问题是一个承接一个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显)

  2、“木叶”不简化为“叶”,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先来了解“树叶”和“木叶”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树叶”: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树是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叶子的。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树干,很少想起叶子。“叶”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请学生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一步形象化理解“木”与“树”的不同。)

  3、既然“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那么“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是一样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那么,“落叶”与“木叶”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即便是“黄叶“也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落叶。而“木叶”则是有落叶微黄的颜色但又必须是干燥的。

  4、“木叶”和“落木”有怎样的'不同呢?

  明确:“落叶”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虽然“木叶”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

  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三)文章启示,纠正误区(教师提醒)

  看了这篇课文,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认为是写疏朗的清秋,刚刚发下来的《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整合》也对常见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绍。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

  (四)课外延伸,训练能力(课后练习二结合补充材料)

  1、先请学生谈谈对梅花品质的认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点,从“凌寒”、“暗香来”等词体会梅花的高贵品格。

  3、请学生自主分析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梅”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所表达出的不同品质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再找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这个单元学习文化随笔,可以让学生尝试)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3-01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03-3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1-25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03-30

高中语文《孔孟》教学设计04-06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3-1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03-15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范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