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4 12:26:01 八年级 我要投稿

语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汇编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汇编

  1. 整理归纳出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2. 品味报告文学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激发民族义愤,激励

  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导入

  提问1:课题中有“屠杀”两字,通读全文,从文章内容上给“屠杀”下个定义。

  提问2:“屠杀”可解释为“大批大批地残杀”,为什么在“屠杀”前要再加上个“大”字?

  二、细读文章,归纳“大屠杀”案件

  1.(列表)归纳“大屠杀”案件。

  2.明确:“大”说明南京大屠杀人数之多,屠杀的残忍度之烈。日本军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不分对象,尼姑、平民、军人甚至妇女儿童。说明他们以杀人为目的,想要亡我中国。

  三、感悟文章议论部分,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国实行屠杀政策并非始于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由来已久(东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发生过类似的屠杀事件),作者为什么要选南京大屠杀作为这篇报告文学的题材呢?

  2.、带着这个问题散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品读“作为历史的回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等句)

  明确:国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极大,妄图将中国灭亡,“南京”是中国当时的首都,显然日本军国主义是要“杀一儆百”,其野蛮和残暴程度可见一斑。

  3、思考:日本军国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野心来吞并中国,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灾难?

  明确:因为当时中国太落后了,综合国力不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增强国力。——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四、感悟作者隐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提问:最后一部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会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文字中,比如“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句,作者为什么要在叙述“燕子矶大屠杀”加上这句话呢?

  明确:1、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屠宰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日军的残暴,中国人民的无辜。

  2、如今的燕子矶依然秀丽,但它却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应该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血腥屠杀,亡灵们的哀号,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更不要让这段悲剧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业

  类似“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样将作者情感隐于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回家后

  找出一两句,说说它们分别隐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听陈老师的教诲总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今天也是如此。当我整理完陈老师口诉的自己上过的《南京大屠杀》的教案后,再对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与启迪:

  1、语文老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拉回课堂。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如说的那样轻松。就那我今天上的这堂课来说吧!原本我选择这篇

  自读课文就是因为它能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义愤,能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有些感染力。没想到一节课下来还是因为多种因素而没能实现原定的目标。虽然我试图用老师范读来增加感染力,带动全班的氛围,但是同学们却一如既往地“我自岿然不动”,搞得我挺被动的。

  其中当然有客观的因素诸如时间上少了10分钟,学生们在第一节课上通常都有点没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观原因我认为还是由于我的课没有备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同学们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在“已知”的情况下就应该试图给他们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体验,而并不仅仅等同于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如陈老师说的那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教会学生从“无知”到“有

  知”,而语文是母语,是自小就在不断训练不断“明白”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学科要把同学们的兴趣停留在课堂,还是要努力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习得“新知”、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2、 教师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经过一番专研琢磨,这样才能备好一堂有“效率”的课。

  今天我的这节课无疑是在做一次无效的劳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关注如何将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他们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这三个概念。其二,指导学生圈画有关表现日军残暴,人民无辜的语句过繁、过细。

  基于以上两点,我反思我的这节课没有带给学生们新的知识,而只是在做重复劳动。这不符合二期课改“长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陈老师说的那样,对于初三年级,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知识的整合而不是将知识机械地重复。我想这句话对于我们初三接下去的复习课是有指导意义的。

  再次对比两份教案不难发现,陈老师在多年研读教材,教材已烂熟于心的'前提之下依然不断地在求新求变。在陈老师的教案中对课题“南京大屠杀”有了一番新的诠释,并分别以“给‘屠杀’下定义”,“为什么在‘屠杀’前加个‘大’字”,以及“作者为什么要选‘南京大屠杀’作为自己的这篇报告文学的题材”这三个问题串联起了三大环节,构思巧妙。而最后“感悟作者隐于文字中的情感”这一环节更能培养初三学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让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上一个台阶。

  3、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规范,要有感染力,更要注意精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能言善辩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说话得体又精炼,而且还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课来说,事后在评课过程中前辈们为我指出了不少不规范的课堂用语,比如在提到日本军国主义时因为紧张的缘故我说成了“日本人”等等。

  当然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但是我会牢记教研员李老师的提点:努力先从“每堂课提问不超过六个问题”开始尝试,循序渐进地规范并完善自己教学的语言。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相关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说说?

  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

  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

  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的被害。

  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r

  ;

  f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学生阅读本文。

  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

  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意图,作好笔记。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

  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

  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