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铁道英雄观后感

时间:2022-02-11 08:44: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6篇)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1

  《铁道英雄》的故事背景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临城。一支地下秘密组织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家国,丝毫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与敌人智斗勇。他们克服了艰苦卓绝的地理环境,也战胜了敌我悬殊的装备差异,最终发挥铁道兵精神,保卫了家园。本片是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最大限度地还原“铁道队”的英雄故事。

  看电影的过程中,只是震撼于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能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如此炽热的爱国心,但是在看完后,慢慢的回味,才明白,他们的存在的意义是如此巨大。铁道是重要的物流补给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铁道就像一条循环的血液,早期没有像现在高铁这样快速的交通工具,铁道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物流,如果不去作战,我们就不能获得极度匮乏的物资,如果不作战,我们就不能让炸毁敌方的物资,就不能以悬殊的实力获得胜利!

  通过电影,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铁道英雄,还有更多的铁道英雄,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是真英雄,真汉子!就像范伟说的:“这部影片最大的共鸣就是这些铁道英雄们,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如果到了特殊时期,像老洪老王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就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精神!”

  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这些英雄,我们要铭记。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仍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2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英雄书写始终是贯穿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宏大叙事和经典叙事的体系之下,主旋律电影中英雄形象的主体是根植于红色文化的革命英雄。近期上映的《铁道英雄》仍能看到人民英雄的形象脉络,重写英雄故事成为了主流大片的重要题材。

  中国电影中的人民英雄

  我们一般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电影称为人民电影,这一时期英雄叙事的主体是工农兵。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电影创作响应了“新英雄主义”理论,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革命的英雄主义。

  所谓群众英雄或人民英雄,具有着历史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的双重特殊性。区别于传统历史中的民族英雄,红色电影中的群众虽然是来自于各行各业,但他们的行动中却贯穿着不可或缺的革命信仰。人民英雄沉稳刚毅、智慧勇敢的精神品格与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崇高理想皆来自于其政治选择与信仰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电影中的英雄特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的人民英雄与西方电影塑造的英雄也有很大不同。无论是西部片中在荒野决斗的牛仔,还是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西方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流浪的孤胆英雄或依靠个体力量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但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往往是在集体中完成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实现,只有将个体融入到集体之中并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这样的英雄形象才能够成立。

  上世纪1956年上映的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赵明执导的《铁道游击队》正是50年代到70年代人民电影中典型的以群众英雄为主体的影片。《铁道游击队》以1940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电影的原型1939年成立的鲁南铁道大队由洪振海和王志胜组建,队员主要由铁路工人和矿工组成,在敌后斗争八年。铁道队依托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津浦铁路线上展开游击战,药品等物资。“铁道游击队”正是典型的集体性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身份是普通的铁路工人,但在革命精神的引领下团结一致,运用人民的智慧开展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体现了当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群众英雄书写。

  《铁道英雄》同样取材于鲁南铁道大队,其中的教导员正如《铁道游击队》中的政委李正,为铁道队带来上级的指示与思想的引领。当铁道队的斗争陷入低谷,在废旧的列车车厢中,教导员为牺牲的队员追授党员身份并在车窗上画下党旗,带领青年队员集体入党宣誓。可以看到,在新时代重写英雄故事中仍然强调一种英雄的集体性与革命信仰。

  小人物的立体刻画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人民电影中的抗日英雄或革命英雄形象往往是比较统一的,电影情节大多只展现他们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坚定、沉稳冷静的性格以及浴血奋战的宏大场景。在《铁道英雄》这一新时期的英雄书写中,我们能够看到电影对群体中的个体以及边缘人物立体化的刻画。

  范伟所饰演的调度员老王可以说是本片最为成功的角色塑造。他身材臃肿,腿一瘸一拐,嘴里时常哼着小曲儿,时不时爱抽上两根喝上几口,喜欢逗添煤的少年叫他爹,经常给车站的日本人抓一把花生,点头哈腰、笑容憨厚。但同时他也是为铁道队运送情报的卧底,面对日军的盘问他神色如常,却在日军走后流露出严肃的神情。老王这一人物身上还承载着悬念,当他与添煤少年分吃苹果时,少年想要他的折叠小刀,老王却说“还没到时候”。在老王确知自己已经暴露,准备孤注一掷炸死汉奸时,他将小刀给了少年并说“是时候了”。

  影片的后段,老王被抓捕上车,少年恍然大悟,在汽笛的轰鸣声中大喊老王“爹”的时刻,影片被烘托向高潮。除此之外,老王在上车的那一刻与濒死之时哼唱的小曲儿“太阳出来”,也暗示着长夜已尽、黎明将至。电影对老王外貌特征以及性格、习惯的细节刻画,和在其身上所安排的悬念和隐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以及英雄性在平凡人物中的升华更为真实。

  在《铁道英雄》中,小人物或者边缘人物有多样、立体的呈现。护士小庄起初在日军的医疗队工作,胆小寡言,但在日军盘查铁道队长老洪时,她将装有情报的烟藏在绷带中,最后参与支援了山区部队;添煤少年的父亲下矿后生死不明,以往他面对日军的催促打骂一直唯唯诺诺,但在老王被抓后他奋起反抗,与日军殊死搏斗;亓顺原本在兵工厂验枪,哥哥亓鲁牺牲后,他也投身到斗争中,为铁道队升级和改造武器……

  在新时代的英雄书写中,日常生活的经验更加被强调,人物塑造更加注重其内心世界与情感流动。不是神化的英雄而是人化的英雄重新走向荧幕,现实性的刻画为早已远去的、耳熟能详的历史提供了可接近的途径和全新的理解角度。这些小人物、老百姓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是当他们汇入到革命和历史的洪流当中时,他们又展现出了英雄的品格。当下的红色电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了日常生活的小切口与宏大叙事之间价值鸿沟的弥合。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突围

  近些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始终面临着代际叙事的挑战,也就是传统的红色叙事如何与年轻一代达成有效的沟通,在重写英雄故事的过程中也呼唤着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新建构。在这个意义上,《铁道英雄》通过商业叙事逻辑的嫁接进行主旋律电影的突围。

  影片的开篇即是惊险刺激的商行刺杀与劫车场面,快节奏的剪辑与激昂的配乐,列车在茫茫雪原疾驰的宏大场景,迅速将观众带入影片讲述的时空场域。影片通过铁道队的三次劫车划分叙事段落,第一次成功劫获药品后,藤原开始对老洪等人的身份产生怀疑,第二次劫武器的铁道队员遭到埋伏,老王的.卧底身份也被发现,第三次劫车则是老洪与藤原的最后决战。通过成功、被怀疑、失败到英雄之死,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走向和多线交错的叙事模式,影片表现出较强的戏剧张力。

  整体来看,《铁道英雄》存在着明暗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铁道队员骑劫列车的枪战动作戏,暗线则是在敌军监视下老王和老洪用烟传递情报的悬疑对决。在动作戏的部分,影片通过特效以及剪辑技术,在流动的列车空间中营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在谍战悬疑的部分,情节则更多发生在静止的车站,从而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敌我双方的相互试探与言语交锋,烘托暗流涌动的对峙气氛。除了言语上的交锋,一些肢体语言的细节也推动了紧张气氛的形成。例如,老王经常给古本站长送花生和酒,但最后一次古本向他交代列车进站时间时却没有接过老王的花生,暗示着老王的卧底身份已经暴露。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运用较大篇幅刻画反派人物藤原,通过对其智谋与残忍的展现,强化敌我双方之间的对立冲突。铁道队与日军的斗争被具像化为老洪、老王等人与藤原的交锋,藤原使用望远镜监视车站的一举一动也表现了铁道队员始终处于被观看地位的紧张与压抑。为勇毅智慧的主角设置一个强大的对手并通过二者此消彼长的互动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符合基本的商业片叙事逻辑,也符合观众基本的观看习惯。影片的最后,老洪在列车上用烟点燃身上炸弹的引线,与藤原同归于尽,远处的山坡上,教导员和其他的铁道队员凝视着这一幕的发生,预示着惨烈的斗争过后,希望的火种仍然留存。

  从《铁道游击队》到《铁道英雄》,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英雄书写中呈现出了与人民电影时期群众英雄和人民英雄形象塑造的呼应,集体主义与革命信仰是中国式英雄的形象特质。我们还应注意到新时期英雄电影中对群体中的个体、小人物的挖掘,将神化的英雄复归为人化的英雄。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对商业化逻辑的嫁接,也体现出在面临着代际更迭以及市场挑战的当下,红色叙事的突围路径。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3

  《铁道英雄》,抗战片易情绪高昂,但是感动背后留几分痛,只有伤过的人知道。

  预期比较高,因为有张涵予和范伟,实际感受有落差。剧情很感人,但是看整部电影的过程却并没有预期中的起伏情绪。影片的质感属于我喜欢的类型,剧情走向也给了一场令人感动的叙述,可是不得不说节奏还是有点掌握的奇怪,甚至严格来说在人物的人设上都觉得交代的有些潦草了,直接给出结论和理由以及答案比较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东西反而相对比较少。很多时候故事节奏的走向其实是比较慢的,属于妥妥的慢节奏推动,于是到一些剧情节点的时候,其实前后的连贯性处理的还不是很妥帖呢,可是剧情需要下一个任务的安排了,于是往往直接给出下一个步骤的要求,或者借助影片中人物的口把需求干脆点说出来,这样省得了安排剧情的节奏是否到那个需求点,凡是讲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直接吞掉的。这么看来倒是也合理。

  优点大概是没有很无厘头和过分狗血的剧情和安排设置,没拍成纯粹的战歌类型,还是很好的、很努力的在讲故事的。但是电影剧本的优点大概也就是这些了。电影片名《铁道英雄》,说实话可能是我思维简单了,整部电影除了交代的众人的工作关系的围绕着铁道,以及这个队伍盘旋和周旋的位置之外,“铁道”这两个字的意义其实突出的并没有很好。无论是从技术上能力上,还是从地形上便利上,或者是同一类人的抱团能力来看,铁道的重点之处都没有表现出来。

  而本片的人物设置,演员都是很努力的在呈现的,可是很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除了张涵予和范伟的明确线路之外,大多数角色的设立都是不够清晰的,没有办法把人物角色做的更加生动,我甚至是要靠回忆才能想起来俞灏明和魏晨都分别出演了本片,还有杨皓宇,就那演技你们让他就拿来演个传话用的辅导员,根本毫无发挥,再说这个辅导员,每次出现都是来解决问题的,就是当剧情推动不下去,或者需要大量文字来解释一个问题又懒得演那么复杂的时候,联络员辅导员的功能就上线了,直接卡断剧情一句话总结,干脆利索省时间,那还演个鬼呀,让他口述得了。每次组织力量也不多,给力程度也不够,温和的出现,温和的消失,他的人物感觉更像是某个暗点的书店老板,包子铺掌柜,并不是很像一个更高阶的辅导员的意义。

  话说周也确实是很美,鬼谷谷主家的当然好看,问题是好看归好看,这个角色全程就像是个摆设,除了也是关键时刻负责解决剧情解决不了的事情之外,特别的无用。还有火车上宣誓那一段,她蠢蠢欲动的是想干嘛,我以为她要跟着宣誓念词,然而她没有,我以为她要做点什么,她也没有,可是在那么神圣的时刻,你镜头不扒住在干正经事儿的入党的同志们,老给她晃来晃去做什么呢,虽然我很喜欢她,但是这是要说明什么。影片最后大合照,她还是个中间位置。唯一的女性设置,这是为了考虑女权平等来安排的角色嘛。以上无关周也,我是不太明白这个安排。

  森博之倒是优秀得很尽力。主要是他的角色全程就是在故弄玄虚那个劲儿,倒是都演出来了,还有点魅力的感觉,反派光彩照人了。

  说起来,范伟和张涵予都是真好,但是人物的人设立的都是半吊子。好可惜。但是我好喜欢范伟叼着烟扔手榴弹,一连挑衅的那段镜头,连贯的让人爱死了。张涵予的很多小细节镜头其实是好看的,但是这个人物本身出了主角光环,留给他的,无论从智慧还是能力,体现的都不够多,还是失落了。范伟那个角色,前后交代点欠缺了些,那个儿子喊爹的桥段大概也只能留给猜想了。

  远不达我的预期。但是能看的话,这部影片还是看看吧。我觉得虽然我难得的没哭出来甚至觉得这是一部跑两次洗手间也不会影响剧情的电影,可是他们真的很好,故事是想好好说的故事,演员是很尽力的演员,那些热情和热血的应该沸腾的片段里,值得我们两个小时的纪念。

  电影太平了。但是我希望我们是可以一直太平的。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4

  一部主旋律很明显的电影,很赞!

  范伟的演技没得说,演啥像啥,尤其是这种小人物。张涵予依然是以英雄人物出现,正义,硬气,有江湖气息。这两个演员给电影加分不少。

  场面很有历史感,火车是旧旧的,人物也穿的破破烂烂,透过一丝丝缭绕的蒸汽,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还有日本侵略者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冬天的背景,大雪,寒冷,还有飘扬的'披风,瞬间有了侠客的感觉。大场面加上立体音,感觉一下就来了。

  再说一下关于信仰。在废旧的火车中,在结了冰的窗户上画了一个党徽,几个人举起右拳宣誓。那一刻,只要你信仰共产主义,只要你相信共产主义,真的会有共产主义。正是那些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默默奋斗、无私牺牲的前辈,才奠定了今天的基础。信仰,其实很简单的。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5

  政治上,我被在火车车厢内湿气玻璃画成党徽前的共产党人深深感动了。这是一群淳朴简单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人们,为着子孙后代拼命的人们。

  感情上,我被张涵予最后的台词深深感动了。“老哥几个,准备好酒…”视死如归,死亡只不过是回家,与兄弟们重逢,而且再不分离。其实,先烈们中有些讲不出大道理,对他们而言,革命也许就是与志同道合者生死与共,你说江湖义气也好,同志精神也罢,他们都拼了命。

  铁道游击队是刘知侠著名小说,主人公也用了两任鲁南铁路大队大队长的姓,刘洪,先后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前些日子大儿子买了套连环画,也是同名小说改编的。

  铁路对于经济影响巨大,对战争同样影响巨大,说得通俗些,打仗有时就是打后勤打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在敌人的运输线上插上一把钢刀非常必要。其实当时驻守鲁南的游击队比较多,战斗力良莠不齐,甚至人员成份也多样复杂,但有着共同的战斗目标,通过党的领导改编,都发挥了相当的战斗力。

  回到本片,如同打牌亮底一般,刚开始,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使观众较快入戏。个人认为张涵予的英雄气太盛,似乎在人群中一眼识别就是游击队的领导者,对手森博之也有同样的问题,作为日本军官特别是谍报教官,阴忍有过而内隐不足,阴森森的怎么当一家皮货店的老板。还有,在发现游击队员的尸体后,是不是第一时间联想到同样见过面的张涵予。

  整条主线不是很突出,我理解为敌我斗争就是主线从而刻画一众人物。范伟的演技值得夸道,但如此从容淡定地投放雷而且是一个号称受过日本训练汉奸的黄包车内不被发觉,好像也要打个问号。

  多数画面都是大雪纷飞气候下,与我儿时春末初夏在微山湖弹土琵琶的记忆有所冲突,与《悬崖之上》东北场景挺像,有些过于阴沉。而且,在敌人搜捕之下,还能隐藏在看似废弃铁路废弃车厢内商量敌我斗争,我有点没理解。

  周也挺养眼的,但拿掉这个人物影片也能成立。倒是与日本护士对比后,体现出中国女人的善良与自尊。

  影片的拍摄角度比58年的电影与86年的电视剧强多了,多视角让观众感观更加全面。但我想说,铁道游击队是不是也给一些商讨如何就火车打仗的情节或镜头。

  看到队员在缸里泡澡的镜头,我是忍俊不禁了。找机会请教下山东的战友,是否真有这样的浴场。

  电影可以进行改编或创作。但先烈们前赴后继赴汤蹈火英勇牺牲却不应该被忘记,也应该被继承。因为,有一天离开的时候,我也会面对他们,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说,老哥几个,准备好酒…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6

  范伟演活了小心翼翼卑微求存的小人物,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如浮萍漂于乱世,卑躬屈膝的皮囊下却包裹着一颗大无畏的心,强烈的戏剧冲突,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小人物、大英雄。

  电影中总会塑造很多无名英雄,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墓碑、甚至曾经存在的痕迹也逐渐模糊,无迹可寻。他们当然不仅存在于电影,更存在于历史中,他们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是他们推动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人活一世,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无比璀璨。

  看着身边抽着烟,玩着游戏大呼小叫的另一半,不禁想,生于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的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铁道英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1-20

最新铁道英雄观后感范文12-28

电影《铁道英雄》观后感范文12-28

最新《铁道英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1-18

小英雄雨来观后感850字10-02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精选12篇)12-18

《蚁国英雄》教学反思精选04-17

王红旭老师的英雄事迹观后感09-28

心中的奥运英雄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