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7-02-15  编辑:飞艺 手机版

制作人:

XX

审核人:

 XX

制作时间: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

3.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    大声诵读课文,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2.    借助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

3.     写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文言现象和其他阅读困惑。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

一.了解作者、背景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3、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4、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二.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者      阙然     蝼蚁       诎体     赭衣      箠楚      髡刑    黥刑   

槛阱     定计于鲜     暴肌肤   榜箠    头抢地    圜墙      强颜    羑里 

魏其侯    罔加      没世      不可胜计     倜傥      厥有国语      占卜   

囹圄      缧绁      说难      放失旧闻     愠色     闺閣之臣      剌谬      

贪生恶死   

(二)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部分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没有及时答复表示歉意。

第二段:自诉卑微的身世和屈辱的地位,以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上所受的折磨。

第三段:写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文采表于后世”。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和自己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三)疏通文句,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

1、曩者辱赐书                        2、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久不报                       4、幸勿为过

5、不与能死节者比                    6、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7、用之所趋异也                      8、太上不辱先

9、婴金铁受辱                        10、最下腐刑极矣

11、积威约之渐也                     12、幽于圜墙之中

13、视徒隶则心惕息                   14、权倾五伯

15、审矣,何足怪乎                    16、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17、重施刑于大夫                     18、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19、亦颇识去就之分                   20、恨私心有所不尽

21、文采不表于后也                   22、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6、思垂空文以自见

27、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9、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0、重为乡党所笑

31、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32、身直为闺阁之臣

33、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4、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3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                               2、被箠楚受辱

3、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4、头枪地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6、及罪至罔加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补偿前辱之责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

1、意气勤勤恳恳                            2、念父母,顾妻子?

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下流多谤议                              6、恨私心有所不尽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8、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9、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

(六)文本中含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分析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倡优畜之

3、太上不辱先   曩者辱赐书

4、请略陈固陋

5、流俗之所轻也

6所谓强颜耳,曷足

7、且勇者不必

8赫衣,关三木

(七)判断下列几个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素所自树立使然

3、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4、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7、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8、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9、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10、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11、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12、重为乡党所笑

1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14、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