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案

发布时间:2017-11-23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1.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词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4)集体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教师强调重点词,学生通译全文。

  3.理清层次。

  (1)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

  (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点评。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背诵积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简短的文字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1.从语言特点来看,《诫子书》主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2.从写作手法来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诫子书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

  这是一篇较短的文言文,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教这一课的,整个课堂中都以学生为中心。“诵读”与“研读”环节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完成了从“积累”到“延伸”的课堂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案

2.《诫子书》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

4.初一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附板书

5.《诫子书》优秀教案设计

6.《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7.七年级:诫子书优秀教案

8.人教七上:《诫子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9.《诫子书》教学资料:诸葛亮相关资料大全

10.《纪念白求恩》教学案及课堂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