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1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媒体:

  投影仪、黑板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众所周知,莫言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中国人。中国属于亚洲,大家知不知道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位?(泰戈尔),那么第二位呢?就是我们的作者:川端康成。今天学习他的一篇微型小说。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 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三、 整体感知

  1、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2、 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送孩子换孩子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出来

  四、 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 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 (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3、 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4、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五、 展延伸,合作积累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情节也较易找出。优点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尚可,能够基本把握学生情况。缺点是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找出父母4次送子换子的情形,引申的内容讲解的时间就不那么充裕了,没能更高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在文本中去找寻小说的三要素,并且找到主旨,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