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表格式)

发布时间:2017-02-21  编辑: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品析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对人物形象的辩证理解

  【教材分析】

  该作品讲述的是“一位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故事,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该小说有诸多值得品析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可以对父亲的形象有深入理解。同时,该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该形象的辩证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综上所述,该小说是培养学生语言品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典范教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相关文段(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配乐《雨的印记》)

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二、布置自读内容

1.父亲为何强烈渴望修建高台阶?

2.在父亲为高台阶的建成艰辛付出的过程中,哪些细节最感动你?请结合关键词句具体说说自己的理解。

3.付出了无尽的辛劳,结果如何?

 

 

 

三、巡视、点拨

 

 

 

 

四、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交流

1.父亲为何强烈渴望修建高台阶?

总结:“台阶高低即地位高低”的地方文化已经浸沉在父亲的骨髓中,在父亲的眼中,台阶的高低决定着自己受尊重的程度,他渴望得到尊重。这种思想影响和支配着父亲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他一生的选择和人生追求,这是他强烈渴望建造高台阶的原因。

 

 

2.在父亲为高台阶的建成艰辛付出的过程中,哪些细节最感动你?请结合关键词句具体说说自己的理解。

 

 

主观愿望的驱使使父亲乐于为建高台阶付出无尽艰辛,这些关键词句表现出他对高台阶的强烈向往。

 

 

 

 

精力充沛,有用不完的劲儿。尤其是“走”、“递”、“送”等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热情和尊重。

 

 

 

 

 

 

 

 

 

 

 

 

这些词语写出了父亲艰辛、忘我工作的情景。这其实是做了他份外的事情,从这里能够看出他对高台阶建成的迫切愿望。

 

 

 

 

3.付出了无尽的辛劳,结果如何?

台阶建好了,生活反倒不方便了,父亲也不自在了;种种不自在显示出他并没有因为台阶高了,那种谦卑的心理文化就消失了。高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文化之间的沟壑更加深了,落差更大了,黑白对比更强烈了。

 

 

 

 

 

 

 

 

 

 

 

父亲处处被高台阶所束缚,牵制,高台阶让父亲手足无措,他变得不自然起来。

 

 

 

 

这出内容交待了父亲是在用丧失身体健康、积劳成疾作为巨大代价修建高台阶的残酷现实,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可以背着青石板来回几趟的大汉了。

 

 

 

 

 

 

 

 

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无聊,生活没有了方向。父亲苍老了,父亲变了,他没有了往日的目标,失去了往日的干劲儿。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

高台阶并没带给他幸福满足感,他反而失落了,从此很少出门,不再坐在台阶上纳凉,因为高高的台阶放不下他那颗浸透了谦卑心理文化的心。

 

 

 

 

 

 

 

 

 

 

 

 

总结: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

五、深层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形象?

总结:“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父亲有许多的美德,我要说父亲是伟大的。但父亲又不免可悲与可怜,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聆听,进入学习情境

 

 

 

 

 

 

 

 

 

 

 

 

 

聆听

 

 

 

 

 

 

 

学生默读课文,针对自读内容,在文章中作批注,准备之后的交流

 

学生呈现自读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结合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能力和自读能力,实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