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21 16:04:46 王娟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1篇)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谁能说一说在学习中你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谈),看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大家对待的方式和态度各有不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面对困难古人是怎么做的吧。今天我们来学习13课——为学。(师板题)

  (二)教师解题、介绍作者

  ①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彭端淑)

  ②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的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他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那么究竟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都讲述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章当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5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长句子的断句,边听边标注不认识的生字读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现代汉语与古文言文是血脉相承的,文言文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它还在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此同时呢,文言文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最为精练的语言。所以,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很有学习并学好文言文的必要。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因为这篇文言文不太好读,再加上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和学习文言文,所以就由老师先来范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个别句子的断句,并标注好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同学们,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些字比较生疏,不太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谁能试着来读读。

  4、下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这些生字,并把它圈画好。然后再小声地将课文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三不:不加字,不丢字,不错字,力求准确。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共同帮助他纠正错误。

  6、男女生互读、全班齐读

  (四)翻译全文、研读领悟

  1、同学们,文章我们已经读通了,那么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古义与今义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字词呢一词多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理解意思:为、亦、鄙、语、恃、之、去、顾

  2、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对照原文,结合书中译文和手中的工具书来翻译一下这篇课文。而后自由的`组合成学习小组,在组内练说一下。

  3、逐段翻译讲解(这篇文章共有三个自然段,我们逐段来理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是否“为”。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作者的观点正确吗?有何为证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2)指名翻译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

  ①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②请你想象一下,在去南海的路途中,穷和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③是啊,西蜀去南海一路上如此困难重重,那么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还能成功呢?是因为条件充足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④对贫者去南海之事富者前后态度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⑤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3)齐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翻译,学生思考:

  文章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却写了一穷一富两个和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是通过一正一反鲜明地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五)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本文作者为了证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为学观点,举了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六)总结收获、结束全文

  1、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受?(学生谈)

  2、是啊,同学们,人贵有志,事在人为,让我们从现在起,立志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百学须先立志”,“少年志则国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人的叮咛仍不绝于耳,让我们共同立下远大志向,为着我们美好的人生、为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策马扬鞭、奋发图强!最后让我们再次齐颂《为学》一篇,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吧!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美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钵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

  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以告富者

  ③富者有惭色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为学》。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只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抓信事例,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人仅要老百姓自觉守法,还要执法者公正的执法、护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初步识认人物。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三、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问: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互评、补充。

  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言直谏是为了什么?

  4、体会其中感情,指导学生读出狄仁杰据法力争时的话。

  5、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四、课堂小结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20xx),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

  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

  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

  (二)讨论:

  (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赏析:

  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

  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

  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

  五、总结:

  六、作业:

  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

  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随笔《茶的联想》。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

  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

  课后题。

  五、作业:

  练习册内容。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相信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

  (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

  (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11-03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5篇)11-05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03-21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03-24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教案08-26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1-02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11-02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1-03

四年级下册语文版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