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夕与节日文化的日志

时间:2021-04-17 12:16:20 日志日记 我要投稿

七夕与节日文化的日志

  今天是农历七月七日,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女节”,也是中国本土的“情人节”。

七夕与节日文化的日志

  中国是一个多情、浪漫的国度。中国人的生活是在快乐、美好、丰富多彩的节日里度过的;中国节,足以让人们享尽无限的亲情、深情、恋情的幸福。

  飞雪迎春之时,贴春联,放爆竹,家家户户过“春节”;跟随春天的脚步,踏着嫩绿的青草,去郊外游春、扫墓,这是“清明节”;当夏雨朦朦笼罩江河的时候,包香粽、赛龙舟,过“端午节”;“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拜月、赏月、玩月,共渡“仲秋节”;还有数不清的节。

  人间重日无几多。正月正,“破五”“送穷”,企盼富贵;二月二,龙抬头,天地交泰、云兴雨作;三月三,生轩辕,不忘拜祖黄帝;五月五,端阳时节念屈原,《离骚》、《天问》日月悬;六月六,包饺子“敬天祭祖”,谢苍天赐福。

  唯有七七最幽情。立秋前后,南方热正浓,塞北拂微风。夜晚,可比二月十五“花朝”,八月十五“月夕”,其美丽、动人更有特别。因为,与少女有关,与爱情相连,所以,楚楚有致,别具浪漫。

  是夜,少女们相聚一起,悄悄地躲藏于瓜棚或葡萄架之下,停止了昔日的欢笑,只能低声细语,她们在寂静中等待,静静地等待。等待牛郎与七仙女鹊桥相会的'情景,偷听他俩久别重逢时的喁喁情话。

  姑娘们一双双明亮眸子,不眨眼地遥望天边那条繁星组成的“天河””。今晚,有几颗星星亮得出奇。一颗是“天河”西边青光通明的织女星;一颗是相望于对岸,橙黄光芒的牵牛星。还有织女星身旁,尤如“银梭”形状的四颗小星和牵牛星一前一后,就像担在“牛郎”肩上的两颗小星。

  姑娘们心里怨恨,当年王母娘娘狠心用金簪将昔日清澈、平稳的银河星系,划出浊浪滔滔的“天河”,把心心相爱的牛郎和织女分作两边。还好,动了恻隐之心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许他们“七七”相会。

  心诚则灵。姑娘们等到三更过后,缥缈之中,似乎人间喜鹊都集聚“天河”,瞬间搭起鹊桥。只见西岸有一美丽女子,彩衣广袖,飘逸而来;东岸有一憨厚男子,顶笠牵牛,肩挑童男童女,直奔女子,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真的出现了。

  可好景不长。静寂之中,一位姑娘极度兴奋和感动,叫出了声,惊动了牛郎和织女的幽会,使这一绝美的场景消散,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

  《牛郎织女》是流传我国民间两千多年的神话传说,它来自天象中“银河系”的两个星宿,即牵牛星和织女星。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开始出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人格化的描写。到了南朝,在梁殷芸的笔下有了更加拟人化的描绘:“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估遂废织物,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这里的织女虽有些疏懒,牛郎的故事也很不多,但为后来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铺垫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想象、追求理想的民族。除了“牛郎织女”,为“七夕节”还编织了各种版本的“妇女乞巧”、“男子乞文”的故事。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期望,对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当牛郎织女的故事日渐臻美之后,不仅在民间著载传记、词颂歌咏,还登台表演。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其歌《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田园”的腔调,有谁不能哼上几句呢!

  多美的意境啊!溪涧河水流淌,青山坡地幽静静,几畦禾苗绿油油,远处农舍炊烟缕缕;阳光下牛郎挑水,织女浇田种菜,两小儿嬉戏田头;夜晚织女挑灯织布,孩儿甜睡床前,牛郎月下收拾农具。这是多么美好的农家生活,它不仅是黎民百姓追求的小康之家,也是陶渊明一些文人墨客向往的田园生活。

  岁月,在每一个日子里都刻下了或深或浅的印痕,我们聪慧的先人,又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为这些印痕涂上不同的色彩,这些美丽的色彩,便是我们年年都要经历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丰蕴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之瑰宝,在过节的同时,传承着民族文化。

  四季轮回,年复一年,中华民族在节日交替中进步、成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让我们在现代化的今天,继承中国节的传统,在岁月的每个日子里,再涂更新、更美、更艳丽的色彩。

【七夕与节日文化的日志】相关文章:

七夕前的情人节日志07-02

消费与文化日志06-26

文化的力量日志06-26

父亲的节日的日志04-30

尊重过节文化日志06-26

国庆节日志03-03

快乐的节日日志03-01

等你的季节日志04-26

毕业的季节日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