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下《16、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片段赏析

时间:2021-08-05 16:59:28 三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三下《16、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片段赏析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过于夸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语文的基础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浮躁、拖累、复杂,语文教学演变成了思想教育课、问题分析课、知识拓展课、实践表演课。而唯独不见文章的品读,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园”。

苏教版三下《16、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片段赏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经指出: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必然陷入了片面性,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因此,我认为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于是,我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思想,尝试着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地融为一体。

  片段一:注重语文基础性的把握

  开课伊始,我从复习字词入手,既巩固了生字,又积累了词语。课改以后,有些教师渐渐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教学不再需要将语文训练放在首位,尤其是第二课时,往往忽视字词的复习。我们知道孩子记忆生字快,忘得也快,记忆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断地复现,所以我主张,每课都学习生字,每课都巩固生字,每课都写点生字,反复地强化、记忆。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仍然把词句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语文的基础。但是在学习生词时,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单调、枯燥,因此,我在出示生词时,有意识地将词性相近的生词放在一起,譬如:狂暴

  厉害 怒吼

  疯狂这一组词,学生在复习生词的时候,无意识中已经能够将这些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觉得这四个词怎么才能读好呢?”学生便很容易地将这四个词的意思更明显地朗读出来了。

  片段二:教师发挥导学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的方式就决定了“学”的方式。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起着关键的导航、定向的作用。传统教学中,从一开始台风与小卫星的较量到最后小卫星赶跑了张狂的台风,教师都会根据故事的发展,把故事结果讲给学生听。但是,我在这个环节上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前,我出示课题后的背景是一幅台风咆哮的画面,等到课文品读完以后,我把课题后的背景设计成一幅城市一片宁静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直接从视觉上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教师采取的策略是顺学而教,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既没有失控于学生,又没有教师的牵强附会。又如:在课文品读结束后,我出示了几张有关人造卫星的图片。学生那一双双闪亮的小眼睛立刻告诉我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人造卫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它。至此,我将教师的导学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让学生将有限的课上学习转化为无限的课外学习中去。最终体现本课的教育宗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明白科技的力量,认识到只有学好科学,用好科学,才能造福于人类。

  片段三: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这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着,‘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我将最后一词的理解交给学生去争论,便问道:“这里的‘嘿嘿’一词可以看出台风是怎样想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台风在嘲笑小卫星。”立即有学生反驳说:“台风是以为小卫星还不知道它的厉害,所以这个笑是一种不怀好意的笑,想让小卫星尝尝它的厉害。”

  热烈的争论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片段四:利用移情让学生产生体验

  移情是情境教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实的情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或幻想,或搜索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激发出情感,然后进行嫁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光是从文本上理解,学生很容易局限于人们不害怕台风,而“堤坝”、“树木”与学生的直接体验相距甚远。于是,我立刻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除了课文上写的,你还想到了什么?”并出示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句式练习:★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  ),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  ), (   ),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在此过程中,我不断以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立刻就有学生回答:“门窗关紧了。”更欣喜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有一位学生做出了第二个难度较高的题,他回答:“船也系牢了,衣服也收回家了。”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想象,充分体现了语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语文。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人类创造它的目的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际。语文又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如果把语文课教成如同锯子、凿子、刨子一类纯物质形式的纯工具课,是无法想象的。相反,只有带着智慧和美感语文才能进入人们的心灵。就是说,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而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三下《16、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片段赏析】相关文章: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04-06

跟踪台风的卫星说课稿03-20

语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04-22

《跟踪台风的卫星》优秀教学设计04-01

《跟踪台风的卫星》精品教学设计04-06

《跟踪台风的卫星》读后写05-06

《跟踪台风的卫星》读后写03-02

跟踪台风的卫星读后写02-24

《跟踪台风的卫星》读后写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