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2 17:46:43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换一种方式教散文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然而,回归到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以教代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怕学生不会走路,或者嫌学生太笨,速度太慢,教师干脆背起学生就走,很快就走完全程,酣畅淋漓,无比痛快。散文原本是充满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但是在教师“好教”之风的肆虐下,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条分缕析,把一篇篇优美散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让美文诗意全无;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处处跟考试得分接轨,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令学生望而生厌;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一“湖山沉思”板块中《神的一滴》这篇散文时,大胆尝试了一种全新教法: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课堂上让学生先行,所有教学环节都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起来,教师不做任何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从后来的教学反馈来看,这堂课收效颇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赏析语言,探究思想。尤为可喜的是,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这堂课所学内容,他们还学到了散文鉴赏的方法,为以后的散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写作训练都有促进。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一:自主预习,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感知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在布置同学们预习时,给予他们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去图书馆“淘”资料,他们上网“搜”信息,他们甚至到教师那里“挖”情报。然后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链接”。

  在感知文本方面,教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让他们从散文的文体特征着手,自己感知文本,抓住散文的“形”,读出散文的“神”。遵循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原则,同学们首先找出了文本中直接体现瓦尔登湖特征的词语:

  第一节:最美、最有表情;第三节:圣洁;第四节:年轻、神秘、活力;第五节:真诚;第六节:庄严、纯洁。

  接着经过学习小组讨论、完善,很快得出每一段的大体意思以及作者的复杂感情:

  第一节:总写湖在作者心中的感觉。(礼赞)第二节:追忆我在瓦尔登湖的一些往事。(迷恋-无奈)第三节:描写人类对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愤怒)第四节:赞美了瓦尔登湖的顽强和坚韧。(惊喜)第五节:揭示它深刻与清澈的天性。(敬仰)第六节:盛赞庄严和纯洁的瓦尔登湖对现代人的精神洗礼。(崇敬)

  活动二:自主品析,鉴赏语言,体悟情感,把握技巧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镣铐跳舞”,根据老师预设的目标有目的性地阅读文本,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教师“绑架”了学生的思维,设置的相关鉴赏题,都是基于教者的认识和经验,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或生命体验相脱节。也许会热热闹闹有“温度”,也许会拓展延伸有“广度”,但绝对不会有语文本真的“深度”。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与作者“对话”,自主赏析,是实现欣赏散文语言美、情感美的有效途径。其中,自主品析最能彰显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独特性。他们不仅在学,在读,在想,在说,还在实践,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交流表达中,他们的思想在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兴奋,思维的机器在急速运转;他们表达,思想的溪流在自然流淌。

  《神的一滴》选入教材的是徐迟先生的译本,其中有许多神来之笔,值得我们细细把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选择语句进行赏析,在小组内与大家分享,从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个性化理解。

  这个活动是本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大家都很积极,因为没有“限制”,赏析的“自由度”很大,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感悟很深刻,小组讨论很激烈,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学生赏析: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森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生活处所,无法歌唱。其实是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精神家园变得贫瘠,创作灵感熄灭,文思枯竭了,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接着,在刚才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大家初步得出了赏析散文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再经过小组交流完善,得出了很实用的解题方法。这些方法的得出,不是教师强加赋予,而是同学们在自己的操作运用中总结出来的,将来又可以借鉴到其他文本的赏析。自己获得的直接经验,相信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活动三:自主探究,关注社会,触及人文,迁移写作

  《新课标》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下很多课堂都有探究活动,但有的探究内容过于复杂,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有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有的探究问题思维广度不够,探究结果大多数“异曲同工”,实属于“伪探究”。

  笔者在执教《神的一滴》时,从文章题目着手,请同学们试着探究为什么作者将瓦尔登湖称为“神的一滴”。在展示环节,学生的答案真的是丰富多彩:首先它的外形像一滴水,是大自然的杰作,指的是“神的一滴湖水”;其次它遭到人类工业文明的破坏后,“神的一滴”又象征着“神的一滴泪水”;再次,瓦尔登湖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令人景仰,“神的一滴”又象征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一滴圣水”。

  这个探究题植根于文本,是对学生感知文本,把握感情的一种延伸,学生思维可以迅速打开,有话可说。

  第二个探究题设计为: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了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回想起国内的环境状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试着写下你的心里话。

  这个探究题,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现实感,触及到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及生命、生存、生活的看法,是对第一个探究题的“升级”。正因为有挑战性,学生很感兴趣,大家提议课后继续探究,待思考成熟后,下一堂语文课进行展示: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侵害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贪婪,物质的富有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贫瘠。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生活警示世人: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取精神的最大满足。

  还有的学生思维面很广,甚至想到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并做了深入分析:因为游客的烛光改变了色彩斑斓的蝴蝶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使得众蝴蝶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环境是脆弱的,具有不可逆性,人类的破坏最终只会让它反作用于自己,带来浑浊的空气,横流的污水,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要简单生活,善待自然。

  散文是离作者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充分体现“把学生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摒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做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赏析散文的精妙,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正如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肖家芸在《“教学品质”三人谈》中所说“活动起来就开心,一开心就开窍,有想的冲动,有做的愿望,有成的灵感,有得的契机”。

【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神的一滴》教学反思精选05-29

苏教版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实录04-06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导学案06-30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03-22

苏教版必修一《16、神的一滴》课文内容04-03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学反思06-19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06-20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优秀教学实录06-12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