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时间:2021-08-09 15:17:07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说得太好了。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下面,我们开始新课学习。就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要朗诵,有说要朗读。我找了一个说应该朗读的学生。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

  生:我认为,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朗诵,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下面,咱们就先不问是朗读还是朗诵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先大声地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自己的处理,然后再大声读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

  我在学生读完两遍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遍读下来,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没变化的,为什么没遍呢?

  生:我的两遍是有变化的。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因为我感觉太快了,表达不出李白所想表达的情感。

  师:哦?你第二遍时在哪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啊?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的朗诵水平太臭,还是不读了吧,免得对不起大家的耳朵。

  学生哄堂大笑。

  师:哈哈,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有个歌词怎么说来着,该出手时就出手噢。

  生:还是不行,我就保留美德算了。

  师:好没面子哦(示意学生坐下)。这样吧,咱们请一位愿意暂时牺牲一下美德的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歌。大家最愿意听谁来演绎这首诗歌呢?

  学生异口同声:王超。

  师:好,王超同学,牺牲一回,如何?

  生:试试吧。

  王超开始读《将进酒》。

  说实话,王超的读,一半以上还是停留在朗读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方,体现出了朗诵的特征。但学生们还是在他读完后,自发地给他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代表了一种感谢。我想,你读一次课文,就换来这么多的掌声,你也太赚了。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文的朗读给大家说说,如何?

  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头的几个句子,很是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中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种自信,所以,我想把这种自信表现出来,读的就稍微狂放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所以就读的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处理的很是狂放。

  师:说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的?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以言之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的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个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个句子转而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确实值得自信。

  师:看来你对李白很欣赏啊。能说说你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的是李白的一种极端的自信。他从二十五岁时出川到长安,至最后被赐金放还,虽然仕途没能成功,但诗歌成就却登峰造极。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用一种潇洒的姿态告诉世人,我李白尽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诗人,我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老天让我李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的。

  这个发言,激起了一阵掌声。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你的优秀。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回答的这么好啊。

  一阵哄笑,善意的。

  生:我对李白比较欣赏,看过一些专门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发言能给大家一点启发的话,那功劳应该归于阅读。

  师:阅读让你受益,相信,阅读也会让所有人受益的。对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句子,实际上只是一种牢骚怪话而已。

  师:此话怎讲?

  生: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走上仕途。所以,长安城中被提拔为供奉翰林后,李白是很高兴的。但因为性格的原因,最终被罢了官。我想,对于这次被赐金放还,李白的心灵深处是十分怨愤的。这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可以看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官场失意后的阿Q精神。同样,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旧不过是阿Q式的牢骚。要说不同,仅仅是因为李白有真才实学而已。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那到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继续研究诗歌朗诵问题。我来指定一位同学朗诵第二个段落的内容。请后面那位大个子的男生,请你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请注意,是朗诵,不是朗读。

  生读课文,快而少情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揣摩揣摩他对诗歌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一分钟时间。

  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师:有没有哪位再给大家朗诵一次,让同学们一起来做做裁判,给自己的朗诵能力一次检测的机会。

  生:我试试。

  生读诗歌后部分。

  师:感谢这位同学,他的尝试,给了我们又一次思考和领悟的机会。同学们再揣摩揣摩,还是刚才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认可的。

  学生再次思考领悟。

  师:还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提供借鉴的机会吗?

  生:我也试试。

  师:怎么都是试试啊,你已经很勇敢了,干脆再勇敢点,就说,我来!

  生:好,我来。

  生读课文后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读了出来。

  师:有句古话,说读书要怎么样才能理解的?

  生齐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我们读几遍了?

  生:五六遍。

  师:哦,也不少了,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歌连起来朗诵?

  学生没有回答,彼此观望。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问,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读课文啊。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我也想有个表现的机会了。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吗,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潜心钻研过几个名家的朗诵录像,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

  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像大潮。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连起来朗诵?

  生:现在有了。

  师: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刚才我的朗诵,大家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就参考着来朗诵;大家觉得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下面,自由朗诵诗歌两遍。

  学生朗诵的声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乱纷纷中虽然听不出什么头绪,但能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此次朗诵的投入和忘我。

  两遍结束后,下课的时间也就到了,我进行了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诵,应该说,已经初步走进了李白的心灵世界中。诗歌就是这样,要想读懂它,就必须不断地朗诵。在朗诵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再诵读,如此循环,就可以逐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就可以真正品味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美。当然,仅仅一个朗诵还是不够的,要了解得更完整更理性,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特征,了解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生活样式,这些,都是构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性因素。针对这课《将进酒》而言,大家就需要深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在这首诗歌中,到底是在劝谁喝酒,为什么要劝酒”,把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也就能够更好地读懂那时那地的李白了。希望大家课下能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下课。同学们再见。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鸟语》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5-05

《泉城》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6-13

《将进酒》第一课时教案04-05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4-07

《伟人细胞》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3-30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实录06-05

《掌声》优秀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6-21

《乡下孩子》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6-16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