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选修《滕王阁序》教学案例

时间:2021-03-30 13:12:25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选修《滕王阁序》教学案例

  一、引言:

苏教版选修《滕王阁序》教学案例

  文言文阅读教学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是比较单纯和单调的。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串讲,对重点字词详细提示,逐字逐句翻译。尤其是对于较难的文言文来说更是如此。高中语文第四册编选了三篇阅读难度均较大的文章《赤壁赋》《逍遥游》和《滕王阁序》,前两篇难度主要在内容的理解上,而《滕王阁序》则是文质兼难,甚至阅读中文字的困难超越了对主题的把握。而离开文字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在《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中所做的努力在于用学生感兴趣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难度较大的文言文。

  二、教学预设:

  《滕王阁序》的备课让我非常苦闷和狼狈。骈体文对我来说很不亲切,难怪学生翻开课本看到长长注释时会表现出这样惊讶的神态。在这种神态里我感觉到了非常明显的“畏难”情绪,其实我何尝不是呢?在既找不到比串讲更好的方法,又不甘心串讲的矛盾中,我终于下定决心,不难为自己,串讲就串讲吧,至少可以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学得扎实而有效,何况注释其实也已经非常详细。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再配上我的讲解,我想学生应该可以把课文读懂。至于创新的方法等待读懂再说吧。

  三、过程描述:

  按照教学预设,我将《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订立为“能读通,能读懂,能适当阐发”这样三条。课堂有序进行。虽然沉闷,却有着我想像中的“扎实”,每一个注释基本上都请学生读了,我也作了适当的补充,学生也都摘记了。然而等到下课我将走出课堂时我却听见一些学生说,王勃这文章有什么好的,写什么都不知道。另一个同学则在旁边开玩笑地说,看不懂的文章才好啊。

  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打击!虽然我未必一定要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是“千古美文”,但我也不愿上课之后竟然留下的是这样的印象。毫无疑问,我的课堂失败了,我预先设计的要求并没能达到。于是我招来学生询问,是我讲得不够清楚,还是其它原因。学生对我说,虽然每个注释貌似懂了,但还是不懂王勃写在文章中的意思。回到办公室我万分沮丧,看来注释详尽也并不解决问题。我是加强讲解还是另觅新方,我需要调整。

  我又一次注视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难点显然在文字,怎样真正走进文字,理解这么多注释呢?我意识到难中之难其实是典故。在整个高一高二阶段,“典故”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匮乏的。于是,我决定用典故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暂时隐下了这篇文章,而是给学生上了一堂“典故知识ABC”的课,在这堂课上,我告诉学生什么叫典故,典故使用的原则和目的等等知识,并结合了一些实例。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学生整理《滕王阁序》的典故,并根据音序编写课文“典故词典”。一天后,“典故词典”按时上交,可是问题又来了,我发现虽然整理比较齐全但几乎是课文注释的翻版,或者是“互联网”的产物,这样的整理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了解典故本身,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意思。同时我也发现了整理中的一些错误,如误将后世引用《滕王阁序》的某些词句当成《滕王阁序》所用的典故。针对这些情况,我首先请学生互相交流评议补充,形成一个较为准确齐全的版本。然后请学生组成四人小组逐条讨论课文为什么用这些典故,这些典故背后到底是何意思,用“实话实说”的形式破译典故背后的语言。这个工作花费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然而这节课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反映对这篇课文的“畏难”情绪大大减退。作了这样的`知识铺垫以后,在后面的课堂上我们交流了典故的含义和作用,探讨了文字的华美和简奥,感受了王勃的失意和自信。由于扫除了文字阻碍,课堂也就进行得非常顺利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练笔中竟也出现了典故的踪迹,虽然使用比较幼稚和生硬,但至少是学生亲密接触“典故”的尝试,表明典故在他们心中已经不是谣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东西了。

  四、教学反思:

  这次调整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串讲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光是解释字词和翻译,并不代表学生真正读懂了文章。找到教学突破口也不是万能的,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光是整理这样的工作,学生是很容易完成的。追寻真实的阅读,一定要透过表面的“达到”,深入到学生实际、文本内部。

  二、因文制宜,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文章时,找到进刀的罅隙非常重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师如果能从学生阅读的真正困难着手,通过运用某些策略,那么课堂的后期进程将能做到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教学材料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知识教育“度”的把握。在决定用“典故”带动全文阅读的思路后,我决定上一堂关于典故知识的课。但是在对典故的界定上,争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凡是用了典故的文学作品相对来说又比较难,这在学习辛弃疾和姜夔的词里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所以他们对“典故”在心理上是比较排斥的。我上这堂课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有这种手法,不在于让学生精细地区分是否属于典故,更不在于讨论典故的明用暗用正用反用,我的全部目的在于借助它读懂文章,所以,这堂典故课内容比较浅近,要让学生感觉到典故并不高深莫测,并不拒人千里,只有让学生放松心情,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

  四、整理知识和阅读探究中合作与效率问题。这几堂课的处理有一点让我很是遗憾,即在最初的整理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再以小组交流形成较好的版本,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目的。而在探究典故背后的意思时则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这样也许能使参与的面更广一些,尤其是对一些程度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能够保证他们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选修《滕王阁序》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05-08

高中选修《滕王阁序》教学实录05-28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精选04-05

《滕王阁序》教学教案05-04

滕王阁序教学教案05-05

王勃《滕王阁序》08-18

《滕王阁序》的地位07-03

《滕王阁序》译文08-27

《滕王阁序》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