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2-11-07 11:10:46 元曲精选 我要投稿

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

  《正宫·醉太平·落魄》是元代文学家、散曲家钟嗣成创作的一首元曲。曲别具一格,它借写景来讽刺世情,借山势之险恶抒写人心更险恶,从中可见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这种风格刚健,以景取譬,直抒感慨的作品,在钟嗣成的曲中并不多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

  正宫·醉太平·落魄

  作者:钟嗣成

  绕前街后街,进大宅深院。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钗,请乞儿一顿饱斋,与乞儿绣副合欢带,与乞儿换副新铺盖,将乞儿携手上阳台,救贫咱波奶奶!

  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刘九儿宗枝。郑元和当日拜为师,传留下莲花落稿子。搠竹杖绕遍莺花市,提灰笔写遍鸳鸯字,打爻槌唱会遮鸪词。穷不了俺风流敬思。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涤,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注释

  [一]这三首[醉太平]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现突兀不平的气概。钟氏《灵鬼薄后志》说:“但于学问之余,事务之暇,心机灵变,世法通疏,移宫换羽,搜奇索怪,而以文章为戏玩者,诚绝无而仅有也。”这就在以诗文为专业的正统文人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途径。然其作品表现的浪荡作风,乃元代许多文人被逼于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的畸形产物,今天已不足为训。

  [二]小裙钗:犹言小女子。裙、钗是女子衣饰。

  [三]饱斋:意即饱吃一顿饭。斋是旧社会施舍给僧、道、乞丐的饮食。

  [四]悲田院:乞丐收容所。

  [五]刘九儿宗枝:刘九儿是元剧中乞丐的共名。

  [六]郑元和:元石君宝《曲江池》杂剧中人物,亦即唐人小说《李娃传》中的郑生。他落魄时曾流街头行乞。

  [七]莲花落:旧时乞丐行乞时唱的歌曲。

  [八]莺花市:指妓 女集中的地方。

  [九]打爻(yi)槌:一种乞丐玩的技艺,用三只鼓槌,交叉着上下抛接,有时还边抛边打鼓,因此也叫三棒鼓。

  [十]村沙:即粗俗、愚蠢。

  [十一]黄麻罩:用麻布缝的短褂,是乞丐穿的。

  [十二]皂环涤:灰黑色的涤带。

  [十三]穷风月训导:穷风月,意即穷风流,穷开心。训导,此指低级学官。

  作者简介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久居杭州。屡试不中。顺帝时编著《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生平

  钟嗣成(约1279——约1360) 。自署“古汴” (今河南开封市)人。 一说杭州人。尚未成年之时,他便生活在杭州。说自己与赵 君卿, “总角时……同里閈,同发蒙, 同师邓善之、曹克明、 刘声之三先生, 又于省府同笔砚”( 《录鬼簿》) ;朱凯也说他是“善之邓祭酒、克明曹尚书之高 弟”( 《录鬼簿·后序》) 。其交游活动,也是以杭州为 中心。知名曲家施君美,钱塘人;曾瑞卿,大兴人, 家于钱塘;而钟嗣成和他的朋友们,便常“至其家”,“获闻言论”( 《录鬼簿》)。而且,钟嗣成说睢景臣, “大德七年(1303) ,公自维扬来杭,余与之识”“居杭州”的周文质, 尤其友情挚笃, 钟嗣成说, “余与之交二十年,未尝跬步离也”( 《录鬼簿》) 。钟 嗣成一生坎坷, “累试于有司,命不克遇, 从吏则有 司不能辟,亦不屑就,故其胸中耿耿者”。 孙楷第考 其“曾为江浙行省掾史” 。其一生最大成就, 是撰写 了《录鬼簿》一书。该书记载了金元曲家一百五十二 人,几使两代知名曲家,囊括殆尽。著录杂剧名目, 已达四百五十二种,占了现存五百可考元人杂剧剧目 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作杂剧七种: 《章台柳 》、 《钱 神论》、 《蟠桃会》、 《郑庄公》、 《斩陈馀》、 《诈游云梦》、 《冯驩烧券》等,均佚传,仅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 一套,其中,有十九支小令为吊宫大用等十九位曲家 而作,成为后人研究元曲的最重要的资料。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腾空宝气”。

  元曲简介

  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发展历史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正宫·醉太平·警世》元曲注释03-30

正宫醉太平风流贫最好元曲注释及赏析11-30

醉太平·落魄02-28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曲赏析11-26

醉太平·寒食原文及译文注释03-20

元曲《醉太平·寒食》翻译03-09

·醉太平·叹世 元曲精选03-31

《醉太平》元曲赏析及译文03-21

元曲赏析《醉太平.寒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