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13 10:43:05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旅游经历入手,然后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风光和课文内容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资料,课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主题:感受自然

  题目:

  演讲者:

  得分:

  评价:

  三.检查预习:

  1、判断下列注音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画“√”,错的打“×”。 suǒ xī gǔ duàn bì xuán yá jìng huà

  索溪峪( )断壁悬崖( )净化( ) bǎi zhàng yá ping ping zhí tiào tiáo pí

  百丈峡( )怦怦直跳( )调皮( )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

  3、听写:雕琢倩影崛起赌气同胞荡涤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亭亭玉立窈窕淑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四、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美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珍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你的感受。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

  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五.自主学习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

  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 5、 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注意作者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3)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画面采撷了多种美的元素,集美、智慧、永恒三位为一体,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文中有许多描写反映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全员交流,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鼓励上课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充分发言,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更高的效率。】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积累文中语言。

  1.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课文5、6、7自然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直接描写画作的5、6、7自然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师:假如中法两国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在宁夏展出,在我们的上课现场展出,由你来担任画作解说员,把这幅画作介绍给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口头练说。

  提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可以整体介绍画作,可以介绍画作的部分内容,还可以介绍关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把落脚点放在介绍画作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学到的表达方法观察方法进行运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搜集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有关资料,欣赏画作。

  2.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

  3.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作业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教后记

  这是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课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整篇文章文笔精练,文字浅显流畅。

  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照图画,了解赴约的盛况,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课文时,我还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多音字,关注比喻句的辨析,学习用“有时……有时……有时……”这样的排比句式造句等等。

  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再想想又改改,然后再听听看看,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拿到大家面前献丑!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同事善意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由于老师的紧张,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完美的过程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反应,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虽然追求完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教材解读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吴王是怎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渎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7、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谈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自己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 栀子花、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依然如旧

  旋转 吟诵 唱和 瀑布 悬崖 挺拔 津津乐道

  树冠 蕴含 犬吠

  (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

  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

  {(guān)树冠

  {(guàn)冠军

  {(hé)和好

  {(huó)和面

  {(huò)和药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3.师总结:

  (1)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拟人手法的应用。

  三、学习第3自然段,品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作者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1)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2) “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尊敬 怀念 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①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课件出示)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几个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初步体会,感悟拟人、联想写法的好处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啼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容的境界。)

  五、体会略写,学习排比手法,仿写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讨论排比句式的好处,以及第二人称的运用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和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受亲切、热情。

  2、小练笔,仿写句子

  你好,( )

  五、小结

  1、学生自由畅谈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

  例: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2、在对这些朋友的拜访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

  1、模仿课文第4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小片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彼婊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设悬念

  I。揭示课题。

  II。设置悬念。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在宋氏陵园里并列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墓,安葬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与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安葬在一起吗?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那么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后和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知梗概

  1)个人自由阅读。

  2)读后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品读谈感受

  a)重点品读。请再读读课文,在自己最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b)小组交流。

  c)汇报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d)朗读体验。结合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最爱感动的有关片断,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九自然段的两个片断。

  四、交流资料带多篇

  I。 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与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或故事书,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要快速地略读游览,粗知文章大意。

  II。学生互相交流,略读游览。

  III。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升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对宋庆龄的高度赞扬。在学生对宋庆龄充分了解、充满敬意的时候,有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板书设计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平等民主

  1墓地:完全一样

  2生活:同情、亲近、关切、照顾

  3墓地:一模一样

  二伟大女性尊重劳动人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01

六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03-08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六》教案02-20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3-05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03-08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03-17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22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2-06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