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30 10:05:05 六年级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论证特色;学会通过圈点关键词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与奋斗,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能用其中的三种以上反馈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重点:

  通过圈点文中关键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多媒体投影故事内容)

  20xx年,美国一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运营状况不是很好,公司高层考虑再三决定用裁员这种办法来度过危机,最后这样三种人员进入了被裁的行列:公司的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把这三类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有一半人员将被解雇,假设你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一种,想保住这份工作,你该如何陈述自己的理由呢?(学生只要答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结合回答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保洁员: 我很重要,我们让每个员工有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送货司机: 我很重要,我们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

  仓库保管员: 我很重要,只有我们保管好材料、物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简要补充故事结局:公司高层听到员工这样的回答,感悟到每位员工都全身心地热爱、投入工作,于是决定不再裁员,改变策略,并在公司各个醒目的地方打上“我很重要”的标语,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看到标语都认为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的,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这家公司终于渡过难关。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来说理的方法。

  1、简述学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同学们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不能进入普高学习,在我们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将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一开始有些同学对将来失去信心,但我们刚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自信心肯定是提高了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论述的?

  2、通读课文,用圈点的方法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①投影课文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

  扼(è)要 菽粟(shū sù) 濡(rú)养 粗糙(cāo)

  瞳(tónɡ)孔 裸(luǒ)露 混淆(xiáo) 琴弦(xián)

  翱(áo)翔 寰(huán)宇 微蹙(cù) 回溯(sù)

  嵌(qiàn)合 怅(chànɡ)然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回溯:回顾,回忆。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②设置提问: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笔圈点出有关“我很重要”的关键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面对 我很重要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

  面对我们的父母我很重要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

  面对后代我很重要

  面对友情我很重要

  面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我很重要

  3赏读重点语段,品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写作特色。

  ①作者写了那么多我很重要的理由。哪个方面你认为写得?请朗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如果大多数同学意见统一就集体朗读;如果不统一就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两个方面)

  ②这些段落为什么让我们读起来能产生共鸣?——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让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我们以“面对我们父母”为例来学习。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说说都用了什么修辞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拟人: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皱缩俩字形象写出父母伤心地速度和成程度)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增强语气,强调我们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夸张: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写出父母伤心的程度)

  反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增强语气)

  比喻: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孤本强调独一无二,性)

  三、简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1、设疑: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重要”,那作者开头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我”该怎样解释?

  参考回答:千百年来,人们所受的价值观、传统理念的影响非常巨大,认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文中用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和下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我”指代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投影欲扬先抑的解释: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2、设疑:开头我们一起学习的故事中,为什么公司高层经过考虑将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纳入裁员的行列?

  参考回答:一般学生都可能会回答出这三种人员技术含量低,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语:幸亏这些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令领导改变了策略,否则真的是要丢了工作。

  3、设疑:那么一开始公司高层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我是不是重要”?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从成就事业的角度;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教师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响亮大声地说:“我很重要”。并要求同学集体朗读“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到课文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相信自己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生方毅、闵琪等成功的事例及照片

  例子一:我校05届电子专业学生方毅,07年获得浙江省电子比赛三等奖,毕业后自己经营电子厂,并在20xx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例子二:闵琪,05届数控专业学生,08年在全国六部委举办的数控加工比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校破格聘任他为数控实习指导老师。

  在同学们深受感染之时,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为题,发现自己的优点,写一段话,选取2—3位同学发言。

  教师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每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认真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必定会学有所得。

  五、课堂小结

  也许将来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努力奋斗着”,因为“我很重要”。

  六、作业巩固

  1、思考题: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我最重要》,请说说你的观点?

  2、继续完成《相信自己》的小作文300字左后,要求:必须运用三种以上修辞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威尼斯水城之美。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五威尼斯

  (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查找的资料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威尼斯这座城市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生: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水多、桥多、船多。(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水多、桥多、船多的特点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教堂和广场

  生:还介绍了威尼斯的面食尤为突出

  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教堂广场

  面食突出

  师:这类写景文章,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并把自己的独特感悟写下来,这样,才是真正地阅读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最喜欢这句话(出示:所谓水多,是因为它不光城外是水,连城内也被无数的大小水道所分割。在这座城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路有多少,水道就有多少。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水很多。

  生:这句话写出了水多的特点。

  生:在这句话中突出了威尼斯水多的特点。

  生:这句写出了威尼斯的水很美。

  师:你能带着这种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威尼斯不愧是一座水城啊,你看(生接读: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

  生:威尼斯的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所谓桥多,是因为在城中数不清的大小水道上,架设了数不清的桥。从两个数不清就可以看出桥的数量很多。

  师:你说的很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语言。

  生:威尼斯的桥不但数量多,而且形状也多,(那些桥有月牙形和半圆形的,有平直、高大、宽阔的,有窄小得几步就能走过去的,当然也有走上百步才能过去的。)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威尼斯的桥也很美。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生:白颜色的桥居多,间有灰色、暗褐色或黑色的,衬上渠道中微微荡漾的绿水,真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桥的颜色也很多,很美。

  生:所谓船多,是因为水道上到处帆樯林立,各式各样的船让人目不暇(xiá)接。在这句话中我从到处、各式各样、目不暇接这几个词语中知道了威尼斯的船很多。

  生:威尼斯最负胜名、巍峨宏伟的建筑是圣。马可教堂。教堂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成千上万的灰鸽在地上觅食,或在人们的头顶翻飞。有时,鸽子会轻轻落到行人的肩上、手臂上亲昵(nì),给人一种非常祥和友好的感觉。这段话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圣。马可教堂的巍峨宏伟,很有名气。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资料(出示:圣马。可教堂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圣马可教堂不仅仅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

  师: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代表建筑,堪称建筑艺术的典范。

  生:从这段中写的鸽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

  生:这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另一种文明,人与动物的和谐。

  师:你的感受真实。

  师:威尼斯的那些风光还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生:威尼斯商店里吃的东西很多,而面食尤为突出。光是面条的花样就有很多种:有空心粉,也有实心粉;有长条的、圈状的、贝壳状的,也有水果形、蝴蝶形、小鱼形的,五花八门。传说,这些面食的做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去的,也有人说是他把意大利的面食文化介绍到了中国。不管怎么说,普遍吃面食是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共同特征。从这段话中让我们了解意大利面的花样很多,形状很好看。

  生:这段也把意大利和中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两个国家的友好。

  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威尼斯的美吗?

  生:威尼斯真不愧是一座梦幻之都啊!

  生:威尼斯的景色太美了。

  生:……

  师:是啊,威尼斯的景色真是太独特了、太美了。(板书:风光独特)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描写威尼斯的

  生:围绕一句话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生: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师: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方面内容呢?

  生: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方面来写的。

  生:因为这几方面最能突出威尼斯的特点。

  师: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同学们,作者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你们精彩的朗读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

  师:如果让你把威尼斯水城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你想怎么介绍?

  生介绍

  师:听了你们精彩介绍,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作者在介绍威尼斯水多、桥多、船多的时候,对于船的方面介绍的比较少,只是略写,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你们想了解威尼斯的船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关威尼斯的短文,请同学们用到本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威尼斯的小艇)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威尼斯这座被蓝天、碧水和白帆包裹的美丽城市,欣赏到了它独特的风光,威尼斯不愧是一颗镶嵌在意大利东北部的明珠,一座梦幻之都啊!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小练笔运用我们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光

  板书设计:

  水多桥多船多

  威尼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面食为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狐狸在雪地里奔跑,视频中的狐狸可不可爱?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

  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

  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

  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

  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

  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

  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

  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

  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

  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20xx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尴尬彻底鲜明虚拟唯恐制服高妙凸显无穷无尽约定俗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视频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预设: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预设: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预设: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绱鞋底主客饮酒静态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紫色脸谱象征刚正;蓝色脸谱代表勇猛;黑色脸谱代表耿直;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狠毒;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预习达标

  (一)正确地读课文2—3遍,完成下列各题。

  1、多音字组词。

  mó( ) qiáng( ) dé ( ) zuō( )

  模 强 qiǎng( )得 作

  mú( ) jiàng( ) děi( ) zuò( )

  2、比一比,再组词。

  怨( )梧( )霉( )虑( )搁( )

  祭( )悟( )毒( )虚( )阁( )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保护( )看望( )高大( )舒服( )

  埋怨( )仍然( )担心( )七上八下( )

  (二)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的穷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挑战自我

  再读几遍课文,按照“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等待丈夫:( )——( )自然段。

  抱回孤儿:( )——( )自然段。

  丈夫归来:( )——( )自然段。

  (四)自学后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二、合作探究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多读几遍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学法提示:自主合作学习,分类划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简单标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并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完成下列任务。

  1、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说一说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很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说说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认真读一读课文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在对话中,桑娜为什么出现了两次沉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为了表现“穷人”的高尚品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要求把握主线,人物性格、品质不变,写后和同学交流。

  四、达标训练

  1、听写目标中的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渔夫 ( )的天气 ( )的屋子

  ( )的桑娜 ( )的神情 ( )的餐具

  ( )的渔网 ( )的海风 ( )的孩子

  3、体会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序号。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4)表示语意的跳跃。

  l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

  l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 )

  l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

  l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 ( )

  五、拓展延伸。

  1、一块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块。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块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蓝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等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林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之外,等那些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块面包。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林琴只得到一块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林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2、何为贫穷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认真读读上面两个故事,结合课文《穷人》,把你对贫穷的理解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渲染(xuàn)迂回(yū)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

  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方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

  2、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

  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

  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

  ⑶请学生朗读课文

  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例证法—————精兵简政

  6、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先前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演讲,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

  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解决课后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落大意,说出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当你完全有权利选择生存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这十九世纪文学巨匠的笔下有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船长,他却依然选择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篇课文。板书:船长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投影)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3)了解词语理解情况,提出质疑。

  3、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点重点句子的朗读。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

  5、结合交流板书:

  一(1-2):遇险

  二(3-28):自救

  三(29-30):牺牲

  6、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械巍

  四、作业:

  完成钢笔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与教材进行心灵的对话,自主地阅读课文,感悟船长的伟大。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激情导入。

  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英雄。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是一位船长,当他驾驶他的轮船遇险的时候,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着,领导着,控制着……船上的六十位乘客及船员全都得救,而他却与他的“诺漫底”一起徐徐地沉入大海。他就是哈尔威船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一起来喊一声——哈尔威船长。

  二、自主朗读,走近船长。

  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当你读到感动的时候,请你停下来读一读,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呆会儿我们来交流。

  片段一:

  哈尔威船长那卓越的领导才能让人折服。看,在船上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用威严的、简短有力的话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指导学生朗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提醒学生:

  (1)、这是船长威严的声音,是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是简短有力的声音。

  (2)、同学想更好地读好这一段对话,可以尝试着将提示语拿掉。

  片段二:

  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毫不惧色,在他的指挥下船上井然有序。看课文中的这两段议论:

  1、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的上空。

  2、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伟大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的?(1、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他毫不惧色,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想到了船上所有的人,却没有想到自己。

  2、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漫底”号一起沉入大海,却像一座雕像一样,这难道不让佩服吗?)

  片段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二个自然段,请问你有什么疑问请你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呢?他完全有可能成为获救的第61个人啊!

  2)、作者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三、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位英雄,齐读或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作业: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填生肖,再写几个含生肖的成语。

  板书设计:

  遇险千钧一发忠于职守

  自救巍然屹立英雄

  牺牲以身殉职舍己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03-08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01

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六》教案02-20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03-08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3-05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03-17

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08-21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案03-14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