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1-09-25 20:09:01 六年级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1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第 一 组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2*.山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 (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它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不拘一格”等词语之意来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教师随机点拨与引导;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③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1)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其实,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文章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体会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④体会野物的“野”。

  (1)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自己感兴趣的书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24个生字,绿线内的1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漂泊”、“销声匿迹”两个词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注意文章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懂得去保护野生动物。

  4、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提到“八国联定入侵,麋鹿惨遭厄运”对学生讲,事件的时间比较久远,可以充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来理解“八国联军”入侵不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种灾难,对麋鹿来说,也是一种厄运。

  2、课文中形象生动地引用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2、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遁入雌鹿跋涉每胎撰文

  杀戮公爵别墅乌邦寺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轻纱《封神榜》棕红色饲养

  选自销声匿迹例外惨遭厄运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遁入沼泽跋涉传奇厄运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一(1)二(2~4)三(5~7)

  3、书写指导

  (1)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

  ①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②对于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包住中间的字,结构要松紧和适。

  2、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了什么?

  2、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观察课文中第二幅图,默读课文,想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层,第一层(2)概括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层(3)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第三层(4)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层内容。

  a.指名读。

  b.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c.“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理解第二层内容。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a.指名读。

  b.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的?

  c.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d.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联系吗?为什么?

  f.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已经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再写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第一层是概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而第二层则是具体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层介绍麋鹿外形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让读者认识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g.引导体会。

  ④理解第三层内容。

  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比其它鹿类长;二是它每胎仅产一仔)

  (2)学习第三段。

  ①指读课文。

  ②出示“传奇”,齐读。

  理解“传奇”:经历离奇,不同寻常。

  ③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3、配乐朗读二、三段。

  第三课时

  1、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2、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海滩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4)通过对课文二、三段的学习,我们对麋鹿已经全面充分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堂练习

  (1)祟课后第5题。

  (2)交流复述方法。

  ①结合插图,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形及生活习性。

  ②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

  ③要学习讲解员讲解的神情和语气。

  4、练习复述

  板书:

  11麋鹿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感兴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写下来。可供观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云飘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如有名的公园、名胜古迹、幽静的乡村或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在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并且能细致观察。在观察时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物,同时要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仔细观察。

  ⒉描写是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并能适时加以议论,借物抒情。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审题,弄懂文题的要求,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二、回忆学习过的写景的作文的基本写法。

  三、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作文时最需要仔细思考的。观察时就应该满含情感,要用一双含情的眼睛去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景物,在写作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四、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五、阅读一些写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块学到的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六、写后要反复诵读,学习自己修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学习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道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奴隶英雄指的是谁?(中等生)

  3、简介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本分成四个部分,看看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全班学生)

  ⑴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⑵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带上武器。⑶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诉说苦难,激发他们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⑷奴隶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三、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自己读一读,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互相交流)

  3、你认为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奴隶?他是怎样由奴隶变为英雄的?讨论交流。

  4、总结中心。

  四、小组组织同学上台表演,评出优胜奖。

  作业设计:

  表演课本剧给家长看。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没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没有生活保障勇猛起义

  没有生命保障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请,不好,示范读)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

  5、雨后。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3、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导入语: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不同点,像春的和煦温柔,夏的热烈蓬勃,秋的金黄收获,冬的冰清玉洁,韵味各不相同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今天一起随当代作家梁衡的《夏》去看看吧。

  2、简介作者

  3、出示导纲

  4、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评价

  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号、展示组、展示方式、评价组

  书写展示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正确、规范、美观、布局合理。

  口述展示评价标准: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语言通顺规范。

  特别是第三题从仪态、情感、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友情提示:可从知识积累、思想感悟、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积累《夏》的古诗,体会作者的夏的感情。

  2、编题自练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

  B、磅礴(pó)、春华(huá)匍匐、(pú、fú)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飞漫舞、蓬蓬勃发、承前启后

  B、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秋波澹澹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复习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二、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学生状况分析:对于本单元的三首应该充分注意到它们图题诗这种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形式。由于这三首都是图题诗因此诗歌的形象感更强了,学生可以诗画两方面相互结合着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同时可以通过诗画的共同欣赏,更加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气节。由于是古诗的学习,因此诵读的学法比较重要,训练朗读的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体会每个作者独有的个性化语言,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月

  边关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在习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长的事,结合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励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有层次地写好一篇习作。同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整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2.结合“列提纲”例式,学会运用“列提纲”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并组织语言有序地表达。(重点)

  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将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文章更丰满,更生动。(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列表格:写出自己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请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1)我最擅长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戏当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

  2.小结:是啊,像这样擅长的事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拿手好戏”就是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学列提纲,做好铺垫

  1.过渡:老师听说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可是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呢?我想一定会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来想一想,说一说。

  (1)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你是怎样练成的呢?

  (3)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

  2.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并及时反馈。

  3.小结:是的,大家说得特别好,可是习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哟!怎么才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写得有序、有层次呢?我们不妨来列一列习作的提纲。(出示习作提纲)

  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点明拿手好戏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

  4.导问:通过这样的提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将习作中要写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这样才会有顺序。

  (2)还要将详写、略写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数。

  (3)这样就可以围绕中心来写习作了,这真是好办法。

  5.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习作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理顺清楚了,习作切不可急于动笔,要根据习作要求,思考习作中心,快速写下提纲,再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同时学会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会很棒的!请同学们来写一写自己的习作提纲,比一比谁写得好!

  6.讨论:谁的提纲更有操作性?为习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前列提纲的好处,并试着写好提纲,为写好一篇习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发现列提纲的好处,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学会了有序地表达。

  三、关注细节,润色好文

  1.过渡:写好了提纲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将习作写清楚,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一篇例文,请你来说一说,这篇习作例文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拿手好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炸排条可是个技术活,你可别以为很简单。我炸排条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几乎每隔三个星期,爷爷都会炸排条给我吃。刚出炉的排条外焦里嫩,特别美味!这让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爷爷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爷爷请教了炸排条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我要自己动手炸排条!

  首先准备材料。炸排条的材料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排条和油。排条分猪肉的和鸡肉的。我选了鸡肉排条,因为我想做出KFC的感觉。材料准备好后,我开工了。我戴上围裙,卷起袖子,神气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厨!

  首先往锅里倒入足够的油,这油要足够多,我还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锅中。然后开火,热油锅。我谨慎地把手靠近油锅,试试油温,等听见锅中的油“滋啦滋啦”地响时,我便急忙地用刚洗好的筷子夹住一根排条往油锅里放。“噼里啪啦”,锅里像燃放起来的爆竹,油花四溅。我闪躲不及,手上被溅起的热油烫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赶忙逃开,惊慌失措地向爷爷求助。没想到,爷爷不慌不忙的,拿起锅盖把锅子盖上,再把火关掉。油花溅不出来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当我想继续炸时,爷爷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说:“你看你,油之所以溅出来,都是因为你没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还是我来吧!”但是我并没有把筷子交给爷爷,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亲手炸排条。爷爷还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灰心,找来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条的空盘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备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按照刚才的步骤,又开始炸排条了。我重新开火,等油温差不多了,把生排条放进油锅。排条放进油锅的那一刻,我急忙转身跑开了。过了几秒我回到锅前,看了看,那根排条炸的颜色已经变黄了。我又等了一会儿,等排条的颜色变得金黄时,把它捞出锅。一个排条做成了,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炸了许多根排条。不一会儿所有排条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条精心摆盘,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餐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我让他们快尝尝,评价一下。他们尝了之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高兴极了!我自己也夹起一根排条,轻轻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太好吃了!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自己炸排条。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还会请我炸排条来招待呢!看到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的样子,我的心里得意极了!

  炸排条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学的时候没有放弃,才学会了这样的拿手好戏!所以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学生汇报。

  预设:(1)点明了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2)炸排条的过程重点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习作变得很生动。

  (3)写出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了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3.总结:是啊,借助提纲来写,写清楚了内容,通过描写动作与心情的变化,又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这样习作才能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结合例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是否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与发现,就是习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例文也给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试牛刀,修改成文

  1.学生自己写习作,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组内推荐优秀的习作,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

  5.誊写习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一、朗读“遇险”部分导入。

  1、师: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轮船行驶在笼罩在沉沉夜雾中的海面上。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时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2、学生齐读: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二、重点研读“自救”部分。

  1、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挺身而出,指挥自救。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共下达了几道命令?浏览全文,用笔画出来。

  梳理4次命令。

  2、“第一道命令”——出示pp2。

  (1) 师: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下达第一道命令的? 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2) 读一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回答。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描写的甲板的混乱情况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命令中的“救生艇-妇女-其他-船员”(有条不紊,镇静自若)、“60人”(忘记了自己,舍己为人)。

  (3)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声吼道”、“镇定”的语气。

  3、“第二道命令”——出示pp3。

  (1)第二道命令中,哪一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联系上文找出答案,划下来。

  生回答。 师指导学生联系第五小节思考——出示pp4。

  ① 读一读第五小节,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一个字形容?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乱”?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会怎样?

  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一窝蜂”、“拼命”“疯了似的”、“不可开交”等等。 船毁人亡。

  ②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谁来读这句话。

  (3)命令下达以后结果怎样?(“井然有序”)就因为船长的这句话所以大家就井然有序了?有没有其它的原因?读一读第5到第24小节,想一想。

  ①从第22小节看出,人们被哈尔威的人格所震撼,所折服,所感召。

  ②理清对话的层次: A向洛克机械师了解情况; B和大副的对话: “20分钟。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从心理上安慰,让大家心安。) ③指导读这句话:你要是哈尔威船长,你会重读哪个词哪个字?为什么?指名读。

  ④现在你又能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机智、镇定、果断

  (4)朗读表现——出示pp5,师生对读,先指名对读,评价后再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4、第3次、第4次命令是“快救克莱芒”和“动作在快点”,没有一个字提到他自己。

  三、回顾全文,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1、在自救过程中,船长身处何处?用笔划下来。梳理。分别在第3、25、29小节。

  2、引读,出示pp6、pp7、pp8。

  这是在险情刚刚发生时……

  当救援工作已经井然有序的时候……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3、在整个自救过程中,哈尔威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四、读写迁移。

  1、反复吟诵:

  读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在,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

  2、写——出示pp9。

  如果有可能,乘客、船员,包括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的船长哈尔威说。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心声。

  写作,巡视,交流。

  五、感情升华——出示pp10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凝视哈尔威留给人们的最后形象!

  师配乐朗诵,学生练读,指名读。

  六、小结。

  师配乐朗读,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和他的做人之道,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

  专家评课:

  凤凰母语研究所副主任、苏教版编委、特级教师孙敬华:

  这节课有十大亮点。

  1、教材的把握深入到了教育的价值。

  2、切入口——四道命令,是文章精彩和情感的结合点。

  3、思路清晰。 薄(找出四道命令)——厚(“乱”-抓关键词句;“对话”抓关键字词怎么读;)——薄(突出船长的形象)。

  4、重点词句的训练。

  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即读书。

  抓语言文字也就是抓关键的词语,品、思、练习上下文理解、既要明白内在联系又要欣赏艺术形式。

  5、注重指导朗读感悟。 教师是在抓词句,形象感知整体后再读。

  6、点拨到位。 情、法两方面。

  7、读写结合。 在读的基础上写。

  8、活化教材。 把重点段变成了诗,教师配乐朗读后,学生再朗读,以情感引导,感动学生。

  9、三维整合。

  在抓工具性的同时,尽量开掘人文性。

  以诵读为线,实践为主,教师省力而学生卖力。

  10、师生素质好。

  建议:

  1、问题再整合一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探究能力。“四次命令”无须一一牵出,可设问: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四次命令?

  2、让学生和文本再贴近一点,融入情境中。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六》教案08-16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10-16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09-22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9-16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02-1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08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灯光》09-07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