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1-03-31 08:17:3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

  《匹夫》是部风格电影,但很显然,其风格借鉴了成功缔造票房与口碑奇迹的《让子弹飞》。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一:匹夫电影观后感

  【一. 先说说优点吧】

  1. 宣传做的不错,在看片子之前吸引了观众群体的一定的注意力。

  2. 选景和人物造型还可以,海报做得也不错,片子的配乐可以听。

  3. 有极其个别的台词和个别的桥段能逗乐观众或者感动观众。

  4. 敢玩个性化,人道主义支持和同情

  5. 嗯?还有五,那就算黄晓明的胡子很有型,我代表胡子协会表示支持。

  6. 连胡子都成优点了,就这样吧。

  【二.故事素材略显简单】

  我这人没什么知识,很浅薄,所以还是谈故事。剧透是我的一贯习惯,但是现在,我真给《匹夫》跪了,因为没有什么合理的叙事逻辑,也没啥情节的递进和过渡,咋透啊。绞尽脑汁,按我擅长的流水账方法描述下《匹夫》一片的事吧。

  张译演的男主角是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无意中看上了黄晓明带领的土匪帮里张歆艺饰演的软妹子,一见钟情。于是张译把自己化妆成了个少爷故意被绑架。接着通过卖萌(其实一点都不萌)混入了土匪阵营,阵营里之气盛行,潜藏着基佬,3p,萝莉和怪叔叔。在一次例行抢劫中,土匪们险些团灭,张译顺手救了大家,终于得到组织认可,成了团伙骨干。与此同时,日本鬼子占领了附近的一个古城,建立了一个基地。原本相安无事,可由于日本的一个要来视察,日本兵为了市容整洁,突袭清理了土匪窝点,土匪受到损失,死伤惨重。于是黄晓明和张译准备率众反扑,为此抓了一个日本丝工程师,制定了挖地道、化妆偷袭、爆破术老三样的复仇之路。经过了一番搏杀,土匪死的死,伤的伤,在消灭了大部分鬼子的同时,最后只剩下两男一女带着绑架来的日本直奔日本本土。对你没看错,直奔日本本土。

  看上去,似乎情节还挺顺溜的啊,有逻辑关系啊,虽然缺少点一波三折,作为枪战片也应该不难看。对不起,我没说清楚,这是我自以为是总结的,电影里可没这么按照逻辑顺序安排情节,你瞧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匹夫二字词性复杂,它可以是褒义的、中性的,甚至是贬义的,电影里的角色也是这样复杂,他们虽是底层人物,但却有勇气,有担当,古人说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我理解不了导演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确实,不能用一般叙事的基本标准要求《匹夫》,因为从现在的成片来看,导演就不是抱着把事情讲清楚再耍酷的思路。而是恰恰相反,他觉得应该让黄晓明打一炮,接着大家带一个西游记头套战银行,接着再噼里啪啦打打鬼子,这才炫酷,所以先把这些导演想要的凑齐了,再努力把几个场景连起来,只要凑够了电影的时间就万事大吉。

  《匹夫》的故事,故事,故事,重要的是说“事”。事情得有起因经过结果,应该有着最起码的逻辑规律。不管你是按照哪种叙事方法和结构讲故事,请有一点日常逻辑。《匹夫》里面所有人都在呈现着梦游状态,说着梦游的话,开着梦游的枪,梦游着死亡。

  【三.导演的个人喜好彻底毁了影片】

  如果保留现在的故事素材不动,按照电影频道央六电视电影的机位镜头剪辑水准拍,加上黄晓明性感的胡子,其实片子不会这么难看。问题是导演所流露出的`自以为是、故弄玄虚彻底毁了本身就内容偏弱的《匹夫》。

  在电影的前半节,导演处心积虑埋一个悬念,是张译本来是个少爷,中间忽然告诉观众,他是为了泡妞才混进来的。就为了这么一个自以为聪明但是实际上充其量是个小点子的创意,生生把一个还可以的正常叙事剧情片素材变成了痴情少男潜伏记,很可怕。

  乱糟糟的一群土匪,人多而且杂,角色功能互相抵消,反而没什么性格。最主要的是,既然你想表现“匹夫之勇”,想塑造“热血英雄”,那你总得让观众爱上人物吧,现在里面没一个可爱的。

  在表现匪帮生活的时候,没有江湖豪气和侠盗情谊,只看见导演的低级趣味,开场不久黄晓明的床戏真的挺没意思,没什么铺垫的片头部分打一炮,带给观众的只有低俗,一点也没有匪帮生活的温馨,拜托你看看《七武士》里面的假武士多可爱,《盗火线》里德尼罗是怎么掩护哥们的。好的不学!光学打炮,以及几处调情,后面还有泡澡场景,娘娘腔基佬摸了别人jj一下,充满恶俗。

  至于张译的角色,居然还有一大堆独白?孟烦了乱入了?独白的应用一方面是功能上可以衔接叙事,交代信息,填补漏洞,二来是进行情绪化渲染,达成某种情怀。可是在《匹夫》里,虽然是本着这目的设计的,可惜全然没有出效果。

  其实本身的故事中,张译作为外来者是如何赢得团伙信任的。黄晓明演的匪首和张译之间人物关系是如何转变发展,最终惺惺相惜生死之交的。日本人残暴或者狡诈,匪徒间的信任和牺牲,和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很好故事的地方,且不论是按照常见的电影叙事手法还是个性化的叙事手法,你总要涉及。但是《匹夫》里没有做到。注意,是没有做到,不是没有做。没有做是观念差异。没有做到是能力低。

  导演的处理也不是一无是处,例如戴着头套打劫一类的场景,客观来说画面感确实有一定效果,能让人看出不一样的意思,但是当《匹夫》整体偏弱的情况下,这些细节根本挽救不了影片。

  【四.请尊重商业电影的定位】

  归根结底,《匹夫》因为毛病太多,不是挑故事挑情节挑逻辑能解决的,其核心的问题是态度。

  导演,作为一个满处放宣传片,做媒体展映,舆论造势忽悠不明真相的观众来买票进电影院的商业电影导演,缺乏基本的对观众的尊重,对整体行业群体和观影群体的尊重。完全摆出的是自说自话的态度。

  也许会说,太不客观了,导演这是个性化处理,你丫会不会看片啊。电影创作的个性与共性,还是举个吃饭的例子吧,这就相当于厨师会炒菜和炒好菜的问题。你拿着喇叭吆喝半天,连做熟都没做熟里面飘着泥土内脏甚至蟑螂苍蝇的东西,放到一个看似精致的个性化托盘里,插着一根头发说是独家美味,凭什么食客要买你的好。脾气好的下次不来,脾气差的一盘子周你脸上。

  别老说自己委屈,说商业电影不容易,没学会走别急着跑,你毕竟不是观众亲生的,摔倒了没人扶你

  篇二:匹夫电影观后感

  电影《匹夫》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个人对集体所产生的“改变”。“改变”是高栋梁潜移默化中一直在对匪帮所做的工作。故事开始就已经透过高的第一人称旁白,交代了他所在的抗日组织计划失利(该计划正是“刺杀八千岁”)。当他窥探到劫狱事件后,便开始盘算着利用方有望的人马和武器重新布局实施计划。做肉票时,他就在暗示土匪们不杀鬼子专杀同胞,而方有望对杀日本人的态度则是明确的“不来钱儿”,两者开始对鬼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方有望率领的地下匪帮是一个为所欲为的乌托邦世界,没人管得着他们。他们的存在强调了匪帮与文明体制的割离。正因如此,他们对鬼子的入侵无动于衷。但当他们自己的家园(地道代表狭义的国家)被鬼子侵占,同胞(其他土匪)被鬼子杀害后,土匪们才以小家看大家,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团体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小家同样是个人,国家才是团体,两者其实也是一体。匪帮与高栋梁的关系亦同样如此。)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家园就是底线,神圣不可侵犯。影片后半部分通过鬼子的介入将油条西部片拨乱和反正,来进一步验证“个人改变集体”所带来的效应(高栋梁最终带土匪们走上了正道)。再次验证,高栋梁与匪帮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换人质一段是全片最逗趣的一段,高栋梁因救小姑奶奶,也连带着解救了匪帮所有人马,荣幸地得到大当家器重,最终加入帮派成为二当家。这一点与《黄金大劫案》的小东北加入抗日组织的情况类似,同是因解救组织而加入组织。不过小东北的目的很单纯,他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纯粹是为了黄金。两部影片的主角同是个人对立于集体,同是由流氓痞子变为匹夫,不同的是《匹夫》的结果是个人改变了集体,个人也有所变化;而《黄金》是集体改变了个人,集体仍旧是集体。

  方有望为老相好赎身,则是他自身想要“放下屠刀”的心理呈现。这一点和高栋梁对方有望的改变划等,因为两者都是“逼娼为良”的“改变”方式。

  片中有几处象征比较有趣:结尾的白衣、白船、白鸽是一种洗净罪恶的“变好”象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方有望第一次见到老相好的时,问她“(想老子了吗?)哪儿想?”指了指他的心。下个镜头是一头双峰驼的出现,隐喻性可想而知。

  《匹夫》的故事本身其实非常简单,导演把主要精力运用在了形式上,慢镜、长镜与彭铠立的重金属西部风的大提琴配乐都相得益彰,几场拿来主义的拼凑桥段也都很靠谱。当然,影片的缺点也有很多,第一人称的旁白就显得十分多余,这是对剧本自身的不自信,怕观众不能够理解剧情,以旁白推动剧情作为注释。旁白第一次出现时与前面那段多余的酒会戏相联系,更会令观众混淆旁白者是方有望而非高栋梁。有弊有利,好坏参半,但是对于一部国产油条西部片来说,这种类型片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了气候,让我们期待更多。

  篇三:匹夫电影观后感

  无论是整体的风格还是人物定位,《匹夫》都显得有点一根筋,有种要在生猛的路子上一条道跑到黑的架势,这种路数的电影其实在普遍阴气过重的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了。中国观众的热血可消费的地方并不多,无非是叶问打美国人,陈真打日本人之类的,虽然有点民粹,却是最自然最容易被煽动起来的群体意识。《匹夫》的情节其实有很多地方经不起严格推敲,突出的还是草莽江湖的传奇性,影片的讲述方式也是基于这种气质之上的,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蚍蜉撼树式的热血童话,人物的确立和矛盾冲突的解决都被动漫化了,这是与《烈火金刚》那样的现实逻辑抗日传奇故事本质的不同,大概也正是由于此,张译扮演的二当家的真实背景一直没有点破,尽管其党代表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否则那就不是《匹夫》了,而是又一部《独立大队》了。这注定不是一部能讨好所有观众的影片,剧情逻辑上的自说自话可能会让较真的观众不爽。

  如果这个电影有意或无意地被动漫化了,那么影片在影像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就可以理解了。《匹夫》是一部很有型的电影,无论是人物、环境还是镜头调度,造型感都很强,地道中的长镜头,黄晓明的拉风扮相,风格化的群像戏,尤其是在黄沙厚土的洗礼下,有着极富质感的雕塑感,有种杂志社大片的感觉。也可以说这种一土遮百丑的美学追求构成了影片存在的主要意义。看片的时候我设想了一下黄晓明粉丝看到教主风采时的反应,应该会很兴奋吧。问题在于影片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丰富的性格层次,尽管首次在电影中独挑大梁,黄晓明的演技还是没有得到什么质的飞跃,说白了就是不够“土”也不够“匪”,只是让观众饱了眼福而已。

  从《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可以看出杨树鹏风格上的一些传承,手法上也纯熟了一些,还有日本电影的影子,但人物塑造上要通畅多了,但在凌厉造型之下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匹夫》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红高粱》,都是在群氓抗日的故事背景下以彰显生命活力为叙事目的的电影,相比起《红高粱》中的野合、剥人皮、在酒里撒尿等情节来说,《匹夫》在精神塑造和人性开掘层面上努力是不足的,前半段让观众很受用的黑色幽默到后来并没有延续并升华出应有的人性光辉来。匪气不应该是仅仅用来耍酷和扮狠的,还要有内在的生命力勃发,才能将观众的主流审美情趣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来,这其实应该是一次精神摇滚,要让观众重新审视社会边缘人物独特的生存美学和热血情怀,这也应该是对《匹夫》这个片名的深层次契合。特别遗憾的是片中设置了小姑奶奶和黑狗两个女土匪,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流于表面化了。

【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匹夫》之观后感04-01

用匹夫造句05-06

虽匹夫,仍言志11-09

匹夫之勇01-27

电影观后感精选04-01

电影观后感05-03

匹夫之勇的造句精选03-30

村野匹夫成语解释12-28

成语匹夫之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