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17-12-20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2016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解释加点词:

  ⑴蛛语蚕曰 语:

  ⑵蚕妇操汝入于沸汤 汤: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我固自杀 固:

  汝心之固 固:

  我义固不杀人 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原句: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译句: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则 其 巧 也 适 以 自 杀 不 亦 愚 乎

  5.蚕答蛛的话运用了 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

  6.读了本选文,你必会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春蚕的千古名句,该诗句是

  。

  (二)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

  1.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 凡得学者 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

  ⑵ 吾徒相教 徒:

  徒以有先生也 徒: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汉语。

  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句: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三)李将军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匈奴闻之 闻:

  (2)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

  (3)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走: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见广,以为诱骑 见:

  归来见天子 见:

  见往事耳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原句: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句:

  (2)原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句: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答:

  (四)帝置酒雒阳南宫

  帝①置酒雒阳南宫,上②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填④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兵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⑥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丞说服。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上:尊指刘邦。③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④填:通“镇”。⑤饷馈:军饷。⑥范增:项羽的谋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A.帝置酒雒阳南宫 置:安置,安排

  B.因以与之 与:赐予

  C.决胜于千里之外 于:到

  D.项羽不然 然:这样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与天下同其利 与:

  选贤与能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原句: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译句:

  ⑵原句: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译句:

  4.仔细阅读并思考文中的对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②项羽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5.文中刘邦在对话中用了三个“吾不如”,这说明了刘邦的一个什么特点?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答:

  (五)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会有土寇 会:

  ⑵几为所擒 为:

  ⑶使试于一村 使: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自谓可将十万 将:

  出郭相扶将 将:

  晓雾将歇 将: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原句: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译句: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

  (六)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ǔ):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即是自不好学 即:

  ⑵然今遣汝者 遣:

  ⑶不然,则徒劳费 然:

  2.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 D.旧有的,原来的

  ⑴力改故习( )   ⑵故令汝一行( ) ⑶故弄玄虚( )

  ⑷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3.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既 不 能 如 此 即 是 自 不 好 学 已 无 可 望 之 理

  (七)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⑴,国人尽服之⑵。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⑶。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⑷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丈夫:成年男子。(2)服:穿。(3)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4)内:指王宫内。

  1.下列“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之意的( )

  A.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 B.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 国险而民附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 B.而禁之于外

  C.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D. 吾道一以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句: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 使 服 之 于 内 而 禁 之 于 外 犹 悬 牛 首 于 门 而 卖 马肉 于 肉 也

  5.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答:

  (八)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 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从师读 从:

  ⑵以袜实米 以:

  ⑶负以致师 致:

  2. 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师乃受 乃:

  去后乃至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译句:

  4.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林 知 之 亟 归 以 袜 实 米 满 之 负 以 致 师

  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九)吴宫①遗事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俾③参政事者以听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视之以伍员⑤。未三、四级⑥,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俾嚭⑦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欲其身之亟⑧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拓用事⑨。明年,越入吴。

  注释:①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 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 ③俾:使。 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 ⑤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 ⑥未三、四级: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 ⑦嚭:伯嚭,吴国太宰。 ⑧亟:急,赶快。 ⑨用事:专权,当权。

  1. 解释文中加的词。

  ⑴ 以察四方之兵革焉 兵:

  ⑵ 毕九层而不奏 毕:

  ⑶ 固不暇为王之视也 固: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视之以伍员 视:

  定神细视 视:

  其人视端容寂 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夫差不悦,俾嚭以代焉。

  译句: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四 国 畏 王 百 姓 歌 王 彼 员 者 欺 王

  5.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

  答:

  (十)读书佐酒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使子弟密觇之 使: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 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 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译句: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于 留 此 天 以 授 陛 下

  5.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十一)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麾,通“挥”。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先不识主人 识:

  ⑵ 王独在舆上回转 独: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王游历既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

  B.不足齿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然后令送箸门外 吴广以为然

  D.以贵骄人 徒以有先生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译句:

  4. 顾辟疆对王子敬的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答)

  答:

  5.中国是礼仪之邦,你认为王子敬怎样做会比较得体?

  答:

[!---empirenews.page--]

  (十二)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临:

  ⑵ 不然为怯 为:

  2. 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顾见猛虎 顾:

  相顾惊疑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译句:

  4.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 ;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 ;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

  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

  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

  ②当不至有所龃龉()

  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5.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阿谀奉承比喻

  2.①当面②抵触、矛盾

  3.某备有一百高帽4.D、E

  5.略。(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阅读参考答案

  (一)

  【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1.⑴对……说 ⑵热水

  2.固然 顽固 坚决 本来

  3.恰好等于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4.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5.对比 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6.春蚕到死丝方尽

  (二)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⑴能够 得到 ⑵白白地 只是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李广)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

  1.(1)听说 (2)距离 (3)跑

  2.看见 拜见 了解、知道 领悟、认清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四)

  【译文】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席。皇上说:“各位彻候(官职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两人回答说:“您对待别人傲慢轻侮,项羽对待别人仁爱尊重。但是您派人攻占城池土地,投降或者被攻克的(土地),您就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天下人一同受益。项羽妒贤嫉能,谋害有功劳的,猜疑贤能的人,别人战胜了也不赏赐人家功劳,下级攻占了土地也不和他分享,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里谋划决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发放粮饷,不断绝运输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军队,开战就一定能取胜,攻打就一定能打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他,这就使他被我擒住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1. C

  2. 和 通“举”选拔 欣赏

  3.⑴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这我比不上萧何。

  ⑵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才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4. ⑴能够重用人才、人尽其才,同时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⑵嫉妒人才、怀疑人才,而不能重用人才。

  5. 说明刘邦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刘邦“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谈自己的体会,语言通顺即可。

  (五)

  【译文】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1.⑴恰好,遇上 (2)被 (3)让

  2.率领 扶持 将要

  3.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六)

  【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1.⑴就是 ⑵打发 ⑶这样

  2.⑴ D ⑵ A ⑶ B ⑷ C

  3.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4.C

  5.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七)

  【译文】

  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

  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1.B

  2.C

  3.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4.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肉也

  5.“妇人而丈夫饰”。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八)

  【译文】

  阂县人林纾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⑴跟从(跟) ⑵用  ⑶送到

  2.于是 才 是

  3.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4.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九)

  【译文】

  越国的人心还没有平服,吴王夫差因此忧心忡忡。一天,他在姑苏山楼台东建造了一座楼台,以使参与朝政的大臣听取百姓疾苦,查看各地的军事情况。到了夏历十一月,夫差派伍子胥去视察工程,还没建到三、四层台阶,伍子胥就奏报说:“大王的臣民挨饿了,大王的兵士疲惫了,大王的国家危险了。”夫差听了很不高兴,就让太宰嚭替换伍子胥。九层都筑完了,太宰嚭并没有奏报实情,而且声言:“四方的国家都畏惧大王,百姓歌颂大王。”伍子胥说:“他只是想自己极力往上爬,本来就没有时间为大王明察秋毫,也不为百姓打算,就是宰欺骗大王啊?”

  吴王命伍子胥自尽,而使太宰嚭掌管朝政。第二年,越国的军队就攻入了吴国。

  1.⑴军队(士兵) ⑵完成(造好) ⑶本来

  2.查看 看 视线、目光

  3.夫差不高兴,让嚭替换了伍员。

  4.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

  5.不辨忠奸,听信谗言,必将亡国。

  (十)

  【译文】

  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1.(1)让 (2)听到

  2.B

  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4.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5.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十一)

  【译文】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了。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轻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置之不理。

  1.⑴认识 ⑵独自

  2. B

  3. 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轻视别人,这是无理。

  4.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指麾好恶,傍若无人。(或: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5. 要点一:想进入别人的私宅,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不可以“径往”;要点二:游赏时要尊重主人,平和有礼,不能旁若无人,随意指点评论。

  (十二)

  【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1.⑴到 ⑵是

  2.回头看 看 拜访

  3.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

  4.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

  5.①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