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课文

发布时间:2017-01-16  编辑:feiyi 手机版

  21 古 诗 两 首

  锄 禾

  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是农民劳动生活图景的具体刻划。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的时候,辛勤的农民在忙碌地锄草,身上的汗珠一滴滴的滴进禾下的泥土之中。第二句,就像电影的一个特写镜头,突出了在烈日酷暑中挥汗如雨的农夫的艰辛,自然而然地引入诗人的感慨:有谁知道盘中的白花花米饭,每一粒米都浸透着农民的辛苦和汗水呢?这首诗前半白描,后半议论,前实后虚,语言纯朴通俗,言简意深,从人们屡见不鲜的生活场景中,引出别人意中有而笔下无的感叹,说明了大家天天吃的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正由于此诗道出了这么一个平凡的真理,因此后两句诗长久流传,成为活在人民口头上的尊重农民、爱惜粮食的格言。

  这首诗语言朴实,平淡中涵蕴着深刻的启人深思的道理。尽管人天天都在吃饭,可是很少有人去想:这盘中餐是哪里来的?诗人就是抓住这么一个人们习见而以为常的问题,通过诗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表达,使之成为传诵千古的警策。诗人从农民种粮食艰苦复杂的劳动中,选取了最能突出农民生产的艰辛,又最能唤起读者同感的一个典型场景,即大暑天的炎热正午,农民却还在田中锄禾,脚踩黄土背朝天,那汗珠儿,像下雨似地滴在禾下的泥土中。稍有良心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这粮食,确确实实是农民一滴滴汗珠换来的呀!这里,有一个对生活素材选择、提炼的过程。作者如果不抓住农民劳动中最艰辛的这个场景并把它组织成诗句,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感染力的。当然,这种选择和提炼,又靠丰富的生活积累,这就是诗人深入生活、体验了生活的缘故。再者,对农民挥汗锄草,诗人用“汗滴禾下土”来表示,也为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到一种形象引导的作用。它使读者想象,那一滴滴的汗水,就像撒下土的种子,汗水入土,便长出了谷苗,长成的谷穗,很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粒粮食一滴汗的审美联想。这些,都是诗人进行认真推敲得来的。所以这看似极普通的一首小诗,实实在在包含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21 古 诗 两 首

  悯 农

  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