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16、这儿真好》课文

发布时间:2017-01-14  编辑:feiyi 手机版

  16 这儿真好

  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

  小熊看到天空飘来一朵云,连忙问:“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云儿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颗树。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一只小鸟飞来了:“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许多小鸟飞来了,都在这儿住下了。远处的小鹿啊,小象啊,小猴啊,也都划着船来了:“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小熊高兴极了,不停地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这儿真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诉我们改善环境、营造美好生活条件重要性。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熊在荒岛上很孤单,第二部分写小熊在云儿的指点下,开始在岛上种树,第三部分写小熊通过绿化小岛找到了朋友。课文的关键在于通过读书,使学生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营造美好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次展评课,就课堂效果而言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设想效果。《这儿真好》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通过讲述一只小熊找朋友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善环境、营造美好生活条件重要性。课文主要分三部分,即小熊孤单、植树造林、找到朋友。其中,小熊的“孤单”是其找朋友的原因,植树造林的成功是获得朋友的关键。因此,让学生精准、深刻的体会到荒岛上小熊的心境以及改造后小岛焕然一新的变化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孤零零”一词是关键。我先是出示了一张荒岛的图片,问学生:“你喜欢住在这里吗?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情景之中,纷纷回答“不喜欢”,因为“这里光秃秃的,一点绿色都没有,不好看。”“没有吃的,没法住。”“什么人都没有,住着没意思。”“感觉住在这里不舒服、很害怕。”这时,我在荒岛上加上了小熊,说小熊就是住在这样的地方,它的感觉和大家一样,然后把刚才学生的回答加以整合:“这种因为只有一个人而感觉到的不舒服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孤零零”,此时出示关键词汇“孤零零”,学生由于前期有了相同的情感体验,理解起这个词就容易且深刻的多,并且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孤单的人最渴望的就是有人作伴,对后文“小熊做梦都渴望朋友”的迫切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

  “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个词是理解荒岛换新颜的关键词眼。但相较于“孤零零”,这两个四字成语词的理解更有难度。首先,我前期先通过“词语闯关”环节,让学生通过多遍的字音纠正、齐声朗读对词语产生一定的语感。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明白云儿对小熊的提示,学生们通过云儿变小树领会到云儿要小熊种树。接着,我让学生自己找找看小熊是如何种树的。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句。我变红“种呀种”三个字,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读,说说看从中感觉到了什么。此时我过渡:“小熊就是这样辛勤的种树,天天浇水、经常施肥,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岛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但我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画小岛的新貌。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黑板上的小树画的密密麻麻、高低错落。结合着学生自己画的图,以及前面学生的回答,我开始向学生解释:“小熊种了很多很多的树,在整个小岛上分布得到处都是,就像图片上这样——”接着又出示一幅绿树遍野的图片,“——这就叫‘满山遍野’。”“小熊种树种了很久,小树浇了水、施了肥,长成了大树,叶子很茂密,阳光洒下来,被挡出大片的绿荫,像图片上这样——”又出示一幅绿树成荫的图片,“——这就叫‘绿叶成阴’。”学生先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对小岛可能发生的变化自由想象,再辅以直观的图片和老师的引导说明,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个词的意思。我又追问:“现在的小岛还是不是你不愿意住的荒岛呢?为什么?”学生们很流畅的就运用刚刚学会的两个词“漫山遍野”“绿叶成阴”进行回答,较难词汇的理解与应用一并解决。

  通过以上课例,我认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词汇处理中,既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凭感觉去捉摸,也不能依靠老师干巴巴的解释,而是创设合适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文本其中,将学生的自我体会与老师的适当阐述有机结合,让关键词汇、语句的理解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