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传说》评课稿汇总

发布时间:2017-02-09  编辑:飞艺 手机版

  《日月潭的传说》评课稿1

  整体简评

  一、教学过程非常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

  二、整堂课的设计体现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1、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到位;

  2、突出了听、说、读、写等实践训练;

  3、运用了多种实践手段,如朗读课文、比较句子、复述故事、想象训练等;

  4、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比较科学、合理,如动画、音乐等元素的引入。

  ● 值得学习的地方

  1、第一环节,设计出彩。

  这堂课第一环节所出示的9个四字词语可以说是课文内容的凝练,蒋老师将其分成三组,要求学生“读词→读出词的感情→就词概括课文内容”。这样的设计富有层次、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步递进,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还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训练。

  2、科学有效地创设了传说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蒋老师就通过播放动画(与课文内容十分贴合)、配乐朗诵(所选择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与“降服恶龙” “披荆斩棘”的情境十分贴合)等环节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更投入地学习,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强调朗读,形式多样。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领读、跟读;男女对比读、配乐表演读等,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

  ●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时内容在安排上稍显不妥。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既有对词语、句段的研读和理解,又有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训练与检测,还有对日月潭自然、人文地理的描绘与展示,可以说容量非常的大,要上好、上充分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蒋老师出现了拖堂现象也在情理之中。这堂课为《日月潭的传说》的第二课时,建议蒋老师可将介绍日月潭自然、人文地理的部分放在该课的第一课时去完成,这样便可以有效协调课时容量了。

  二、教学用语不够简洁。

  蒋老师在授课或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的时候,常常会重复自己的话语或重复学生的答语,这样就显得语言不够简洁。

  三、板书没有及时写。

  原本应该是一问一答一总结一板书的,但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及时写板书,而是之后发觉再补上的,这是青年教师上课时常会出现的情况,我在上公开课时也出过这样的错误,或者是因为紧张,或者是备课时还不够细致。

  四、对学生,需引导体会,而不是强加意识。

  在就理解课文内容的问答环节中,学生回答不出,蒋老师便将正确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其实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有层次的小问题,将学生逐步导向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在备课中多考虑突发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具体方法。

  ● 个人感受

  就青年教师而言,蒋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是十分的出色了,与蒋老师同一年工作的我在听课之后十分欣喜又倍感压力。欣喜的是,青年教师不仅可以做到不输,而且也能赢得漂亮。倍感压力的是,蒋老师的出色表现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欠缺之处,并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多多向前辈、同行学习。我相信,我也可以赢,一样可以赢得漂亮。

  《日月潭的传说》评课稿2

  4月19日,我们参观了南京宇花小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的名校。而一位老师围绕《日月潭的传说》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更将这所学校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下面我将结合所听、所看、所察、所记,谈几点我们组对这堂课的看法及感受,不当之处,望指正。

  这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我们感觉这是一堂精彩的课,优点很多:如学习氛围平等和谐;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他个人扎实的功底;学生积极思考,兴趣盎然。在众多不俗的表现中,其中以下三点尤其值得学习。

  一、备课精心,充分准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的学习还是不能忽视的。本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重点突出,方法灵活。例如在听写词语环节,教师将知识和做人巧妙结合,渗透写好字就是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我们平时多次运用“漆黑一团”这个词,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是理解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对于它的历史却不甚了解。听完这堂课,我才恍然大悟。由衷地佩服老师备课的精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的博学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要加强个人修养,博览群书,将中国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再如老师科学地运用课件,突破难点。比如“漆”字最后不是水,孩子们容易看错,老师就让最后四笔逐一变红,使孩子们清晰地看到。将错别字的出现消灭在源头。平时我们为了一些形势上的追求,为用课件而用课件,看看今天这位老师对课件的运用才是科学的,充满智慧的。

  二、两张学卡,贯穿课堂。《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本节课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比如第一张的导学卡上的内容是:1默读3到6小节,用――画出吸引你的故事情节,想一想,为什么吸引你?2把画线句子读给同学听,互相交流吸引那你的原因。这两个步骤要求清晰,操作性强,而前后紧密相连,既突出而来学生的自学,又注重合作的学习,为后面全班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充分探讨学习之后,教师又趁热打铁,出示第二张导读卡,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不仅理解和积累了“千辛万苦”、“种种磨难”,又加深了对主人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甘于奉献精神的敬意,升华了主题,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导学卡的运用正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农民的阵地在田间,教师的阵地当然在课堂。所以身为教师的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掌握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散思维,多次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课文中的插图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例如文章中大尖哥和水社姐二人是怎样同恶龙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的,说的很笼统。教师就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进行合理想象,填补这块的空白。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战斗的艰难和英雄无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这种扎扎实实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这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教师对这几个发散思维训练点的挖掘是很到位的。我们对这样教学环节的设置很欣赏。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堂课在朗读上还有点少。也许是全班只有二十余人的缘故吧,也许师生初次配合的原因吧,也许是上惯了大课的缘由吧,感觉整堂课读书的氛围不是特别浓厚。但俗话说的好,瑕不掩瑜,这堂课还是有许多学习的地方,它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这次的南京之行,让我们大开眼界,在羡慕南方教育的同时,又感到北方教育的困惑和压力,但是我们相信人的潜力像空气一样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开动自己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琢磨不断探讨,相信我们也能走出自己一片靓丽的天空,金明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