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

时间:2021-08-13 12:04:28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

  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

  学习本文,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5分钟)

  一管一砚一狂人,

  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

  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了解背景(2分钟)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三、温习有关的小说知识(5分钟)

  1、小组交流,自己对小说的了解

  ——通过两周的学习,已经积累的有关小说的知识。要求:只搜索大脑中记忆的。

  (1)已经了解的

  (2)本节课,需要老师点拨的(模糊的、不了解的)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作为本课时讲解、提示的重点。

  学生问题:

  小说的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的主题?

  插叙及作用?

  2、快速回忆相关知识点

  四、看视频朗读,整体感知小说内容(25分钟)

  看后思考以上问题

  五、自学指导(8钟)

  1、给段落标上序号。

  2、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情节)?

  3、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写了哪些变化?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故事回顾(2分钟)

  二、合作探究(13分钟)

  步骤与要求:①独立完成。②小组讨论。③准备展示

  1 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必做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即前五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即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即78-88)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闰土(主人公)

  衬托人物:杨二嫂

  线索人物:“我”

  三、合作探究(25分钟)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叙了有关“少年闰土”的哪些些往事,你从中得出什么印象?

  看瓜刺猹 勇敢、机灵

  雪地捕鸟

  谈跳鱼儿 见多识广、健谈 “ 小英雄”

  不忍分别

  送漂亮鸟毛 友谊纯真

  (2)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

  外貌描写: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言描写: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木偶人”

  神态描写:欢喜、凄凉 雕刻一般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3)思考:插叙的作用?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比的方法,通过对照想说明什么?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描写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终日坐着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爱占小便宜、自私)

     

对生活的态度

 

刻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3、通过故乡,闰土、杨二嫂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四、思考本文主题(5分钟)

  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人物回顾

  二、思考“我”这一人物形象(10分钟)

  1、读相关语段(小说后三自然段)

  我想——我希望——我想(“路”)

  2、得出的结论:"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合作探究小说的.主题(10分钟)

  1、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出辛亥革命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重点句分析: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中,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就能创造新生活。

  四、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5分钟)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 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分析: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答案: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D)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D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B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分析:解答2—5题均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务的,明白这一点答案不言自明。答案:2.D  3.D  4.B  5.A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 ______,这是用的 _______修辞。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喻体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

  (二)

  1(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必做题]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因为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2(学生读86~88自然段)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3. 如何看待文中的“我”?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

  4.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其作用。

  文中有三处: ①

  ②

  ③

  5、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贪婪、鄙俗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②善良、纯朴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③麻木、痛苦

  (三)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 (隔绝) b(隔膜)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奔波劳碌)而辛苦,闰土为 (辛勤劳苦) 而辛苦,别人为(处心积虑)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杨二嫂)。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地上的路)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地上本没有路)。如果把 (希望无所谓有)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中,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就能创造新生活。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相关文章:

《扬州慢》优质导学案06-08

《孙权劝学》优质导学案04-02

《观沧海》优质导学案05-10

《山中访友》优质导学案07-01

《夏夜多美》优质导学案04-01

《海底世界》优质导学案03-30

《天鹅的故事》优质导学案03-30

《生命的壮歌》优质导学案03-30

《快乐的节日》优质导学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