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家里的灶头》指瑕

发布时间:2017-09-02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家里的灶头》是中国现代作家金曾豪的一篇状物散文,被选在苏教版教材《现代散文选读》(选修)(2007年7月第2版,2012年12月第12次印刷)中。它借灶抒情,将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字里行间,散发着家庭生活的温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然而,笔者在研读、教授此文时,发现文中存在几处瑕疵。现斗胆列出,就教于广大读者。

  一、注音有误

  1.那是因为灶上的饭有一张香喷喷的饭粢(锅巴)薰着。

  编者将句中“粢”的读音注为“zī”。笔者以为不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注“粢”有两音:一个读“cī”,内容仅有一个例词“粢饭”,释为“方言,名词,食品,将糯米掺和粳米,用冷水浸泡,沥干后蒸熟,吃时中间裹油条等捏成饭团”。另一个读“zī”,释为“古代供祭祀的谷物”。据语境,文中的“粢” 不是“谷物”,而是一种食品,应该读cī。注音失误的原因可能是注音时,忽视了具体语境。

  二、用词不当

  2.除了灶沿,灶的其它部位都用石灰粉过,又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画出种种“灶花”。

  句中的“轮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解释为“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再说“轮廓线”,就有叠床架屋之嫌。应将其中的“线”字去掉,改为“又用墨线勾出轮廓”,即可。

  3.大人在这时总会警告小孩子不能乱说话,说了不吉利的话会漏屉,搞得神神道道的。

  “神神道道”,又写作“神神叨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释为“形容言谈举止失常”。而句子的意思是说,家里大人将小孩子乱说话会漏屉这件事,搞得很神秘。从文中看不出家中大人的言谈举止有失常的现象。“神神道道”在句中不合语境,使用不当。改为“神乎其神”或“神秘兮兮”即可。

  三、不合事理

  4.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

  “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这一句不合事理。因为,不论是农家少妇,还是城市少妇,都不可能披布为衣。所以,这一句应该表述为“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上衣的农家少妇”。

  5.汤罐虽能兼得两个灶膛的余火,但地处边缘,只能达到微温。

  这一句的主干是“汤罐只能达到微温”。作者在此为何要强调“汤罐”“只能达到微温”呢,让人不解。从下文“用汤罐里的温吞水来洗碗涮锅倒是挺相宜的”,和“我家备有一个有盖的陶罐,是专门用来提供盥洗用水的”两句来看,作者要说的意思是“汤罐里的水”“只能达到微温”。因此,原句应该改为“汤罐虽能兼得两个灶膛的余火,但地处边缘,里面的水只能达到微温”。

  四、语气不畅

  6.“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碗底是白菜,碗面上整整齐齐地铺排着爆鱼块、蛋块、走油肉片、鸡块和冬笋片,最后又撒一点青的蒜花和红的火腿丝,汤是用的鸡汤原汁,很烫,鲜得人掉眉毛。

  “汤是用的鸡汤原汁”一句,读起来别扭。应该将其改为“汤用的是鸡汤原汁”,或“汤是用鸡汤的原汁”,“汤是用鸡汤原汁”。

  以上几点,对《家里的灶头》来说,只不过白璧微瑕,但作为“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6年初审通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选修)中的一篇教材,在选编和再版时,对于上述瑕疵,应该细心修改,尽量避免。力争做到白玉无瑕,给广大高中生提供一篇用语规范、严谨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