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时间:2022-12-14 08:35:11 九年级 我要投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精选16篇)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2

  一.文学常识

  列子,列御寇,战国,道家学派。《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始一反焉 反-返 返回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没有

  2.特殊句式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3.古今词义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而山不加增(更加)

  三.写法特色

  神话结尾。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愚公反驳。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移山困难。路途遥远,工具简陋,山大且高,人手不足。

  四、人物形象

  愚公 有远见 有毅力 智叟 鼠目寸光

  五、道理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3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6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1.主要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城市发展图片;

  2、环境破坏图片。

  谈话导入:20xx-20xx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

  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功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0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

  三、课文分析

  (一)、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2、解题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4、课文分析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5、讨论: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2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x观照的阅读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

  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二】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请找出文中宝钗对此事评价的语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来呆头呆脑,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⑵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诗魔了。

  ⑷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三】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两人此时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诗歌对她们而言的相同意义及作用来答题。)

  文中黛玉从”立意要紧、多读经典、鼓励练笔、严格要求“等方面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正如文中她对宝钗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

  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原来是际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对自己学诗的看法。【对话四】

  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她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从从文中找到香菱学诗的目的。(原文:只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那么羡慕什么呢?

  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提示(羡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五】

  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寄托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虽然同为下人,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显然,曹雪芹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鲁迅说“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在《红楼梦》中,对香菱命运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可见,那是悲剧收场。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丽,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赋才华。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这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载着作者《红楼梦》的主题“千红同哭,万艳同悲“,是作者塑造的众多优雅女子中的一个。

  7、你是怎样看待香菱学诗的?【对话六】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美丽”,(音乐、图片)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最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

  五、布置作业【对话六】

  学习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触?请你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谈谈学习写诗的心得;也可以评价香菱写诗的进步;还可以谈谈你对写诗的不同见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3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

  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

  4、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璞(pú)

  潋(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

  琤(chēng)

  袂(mèi)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作者才能尽拨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么会发现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作者通过“仔细领略观赏”,发现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形成板书)

  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似乎“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作者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

  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5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页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积累写作手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心声”含义.

  2、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了解心理描写的不同分类及作用,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归纳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心声》.

  1、组织上课.

  2、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能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好吗?大声点,说出我们的十中气势;可同样的公开课,有一位小学生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心声要急于表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5课《心声》,作者,黄倍佳.

  3、出示学习任务.

  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声.

  ②、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理情节(14分钟)

  ①师: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学铃声响过后,教室里;回家路上树林里;第二天放学后教室里;公开课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接着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老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②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请对号入座.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⑴--开端;⑵、⑶--发展;⑷--.

  2、感心声.

  师说:根据刚才情节的把握,补充题目.(要求:补上谁、什么样的心声)(3分钟)的心声

  请学生自由回答.并适时表扬.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进心声.

  师说:本文作者可谓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心声,还通过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的世界.

  1、知识卡片.

  师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出示幻灯片:

  心理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⑴用内心独白刻画;(我想……自言自语等)⑵用梦境刻画;间接心理描写:⑴用传神的动作刻画;⑵用细腻的神态刻画;⑶用形象的语言刻画.

  3、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课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渴望朗读的心理,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少年形象.)

  师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⑴、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课文20段)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课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的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课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课文11段)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课文15段)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课文52段)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

  ⑴、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爷爷的怀念,从中流露出京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直接心理描写;言为心声,真情流露,写出了京京朴实真诚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赵小桢的同情心理,体现了京京善良、宽容的性格;

  ⑷、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朴实的性格;

  ⑸、间接心理描写;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当时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执著的性格.

  3、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会发现,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会使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更真实、丰满.在今后的写作上可加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升华心声.

  1、师:从刚才的人物分析中,你认为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读源自哪个性格品质?(自由回答)

  (明确:自信,勇敢,执着.)

  2、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过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学了本文,你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不要轻言放弃而是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3、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也是本文的心声.(出示幻灯片)本文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五、吟诵诗歌,放飞心声.

  1、师说:同学们,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部分送给大家.齐读配乐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师说:同学们,让我们放飞心声,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吧.

  六、板书设计,梳理《心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相关文章:

语文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秋水》教案03-23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04-24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03-2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说明》教案03-31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参考04-12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3-21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5-04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04-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