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话题作文

时间:2021-07-18 09:13:31 高考 我要投稿

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九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话题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九篇

高考话题作文 篇1

  人类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在人类的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我们的古人就非常重视劳动,伏羲氏、神农氏被尊称为农事劳动的始祖。天子率领诸侯大臣亲自耕田,劝事农桑,不劳动便被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人们深知劳动的重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除了近代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几乎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跟中华民族的勤劳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路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由忍饥挨饿、解决温饱到小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好奇,有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发现了中国迅速崛起的秘密:勤劳。他说,看到凌晨在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我就知道了中国迅速崛起的秘密。是啊,正是由于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了国家今天不凡的成就。没有辛勤的劳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我们渴望美好的生活,我们期盼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作为祖国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我们能担当起祖国复兴的大任吗?

  有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不干家务劳动,到学校打扫卫生袖手旁观,非但不热爱劳动,而且还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的学生认为,参加劳动是浪费时间。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劳动获得的东西不是我们能够在书本上学到的。参加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体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良好的劳动品质,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能够掌握劳动技能,密切我们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树立服务家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所有这些都不是你背几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起到作用的。

  国家决定在大中小学校各学段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必要,恰逢其时。让我们认认真真地接受劳动的洗礼吧!让我们为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上好现在的每一节劳动课吧!让我们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而辛勤劳动吧!

高考话题作文 篇2

  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

  题记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谁知道李清照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繁华的风景与似真似幻的光线汇成一种孤寂,旧日的欢乐光阴沉淀成一缕轻烟,多少日子,李清照走在贴满伤感诗意的屋子里,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寂静地游荡。仿佛一条美丽孤独的鱼,

  红藕香残!

  花自飘零水自流!

  凄凄惨惨戚戚!

  我多想对她说,忘了吧!找一个新的李清照!

  你为什么不可以忘记一切,只记得你喜欢荷下划船!却把香梅嗅?

  可人的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载体,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会忘记,越想铭记的却越是慢慢变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许,有的时候,重新开始一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

  可是当本应有的铭记变成了难以遗忘美丽伤疤,生命的意义原来都是凄芜的荒凉。

  是的,记忆消失,灵魂也会消失。李清照如恋恋风尘中迷离的蝴蝶,在铭记与遗忘的夹隙中寻找着爱的自由,她的爱没有明天可以停留。

  ……

  《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不再遗忘。

  时光不再,只是,幸好还有一息尚存的回忆让她可以重回那些去过的老地方,幻想着牵已经离散的爱人的手去指点片片星光,那片温柔的荷花还在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刻下他们曾经留下的划船时的笑语,以及粉身碎骨般的爱恋。

  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便又是一个隔世的轮回,7秒之后忘掉曾经的声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愿意忘记7秒前曾经与另一条鱼擦身而过,愿意割舍7秒前曾经嬉戏熟悉的水池泽国?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样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行走的!

  虽然鱼有7秒的回忆,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个7秒如果他还在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就还有新的回忆可以铭记。

  我只祈祷:假如我们也会遗忘,但至少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高考话题作文 篇3

  英国著名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才干!因此,我常在书海里遨游。当我读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更是被书中主人公的那种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3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在归程中他的船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小说中,老渔夫与强大的自然在抗争,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虽然他最终没有战胜大马林鱼,但是他是自己信心和勇气的胜利者,因为他挑战困难,充满自信,战胜了自己。他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到震撼。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其实,老渔夫不管挑战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看完小说,老渔夫的精神引起我的沉思。现在我们这些中学生有很多人只有漂亮的外表,却没有实际,经不起考验。一遇到困难,总选择逃避。试想一下,如果老渔夫面对鲨鱼的袭击,只会逃避的话,会是什么结果?那将是丧命在海中。其实,困难并不是坏事,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产生了迟疑,学会了警醒,懂得了思考,经受了磨砺。我们也应该像老渔夫那样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好书就像是火炬,点燃了我的心灵。享受读书,是一片花香,那是独特而永恒的芬芳;又是一种境界,如春雨润物般地充实我们的心灵,丰富精神的家园。

  我读书,我快乐。在粉色的梦幻中,我读书,读世间百态,读知识哲理,读万家文字,读不尽天下百书,然读出快乐。在激情的浪花下,我享受,享受华丽词章,享受感人情节,享受思想驰骋,享不尽尘世繁华,然享受读书。我愿一生与书相约,享受读书,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受益!

高考话题作文 篇4

  有一位年迈的富翁,他非常担心自己的财产会害了儿子,为此,向儿子讲述了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儿子很感动。他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他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他为此深感苦恼,后来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很好卖,就决定把这种香木烧成木炭来卖。结果被抢购一空。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竟不由得老泪纵横。原来,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价值就超过一车的木炭。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沉香“,只是往往不懂它的珍贵,反而对别人手中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自己智慧的眼睛。

  ----题记

  不知不觉中,我从漫无边际的黑里探出了头,竟被乍到的阳光刺痛了双眼,一个红色的圆盘悬挂在上空,四周静悄悄的。

  我是一棵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沉香树,这是我来到新的世界的第一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新奇而又那么的平淡无奇。树们都在拼命地攫取那圆盘的光芒,疯狂地向上生长着,变粗,变长,变的更香,变的更珍贵。

  时间匆匆地向前赶,我还来不及哭,来不及笑,来不及体验这个世界的一切世态炎凉,就一不小心的'长大了。当然还没有大到魁梧的地步,因为周围的树们都在用浓郁的香气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相比那些香气,我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虽然我很卑微,但我知道我并不平庸,我也在努力地生长着。总有一天,周围所有的树们会感到会感受到我的存在,我一定会成功的!在某年某月某日圆盘的照耀下。

  我也有妈妈,这是当然的。像所有的妈妈一样,她一直在用爱灌溉着我;但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不理解她的那份沉甸甸的心。因为她总是让出一片天地,那红艳的光芒从圆盘上直刺我幼弱的枝叶,很疼;可我分明地看见别的妈妈都是用浓郁的树阴庇护着她们的孩子的,小心翼翼。

  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人,我终于见到了人,我看到了人的眼睛,坚定而又悠远。树们沸腾了,拼命招摇着粗壮

  的枝叶,那人来到妈妈面前,满意地点点头,拿出一把斧子,开始砍树,别的树纷纷开始叹息,妈妈笑了,对我说:

  “孩子,咱们沉香的幸福就是有人发现并赏识我们……"然后妈妈被带走了,带向了远方,我知道她是幸福的。

  在一个个平凡到窒息的日子之后,我长大了,真的长大了。

  我遇见了他,同当年那个人有着一样的眼睛,却不是同样的眼神,凌乱而急噪。他发现了我,我高兴极了,以为

  属于我的幸福终于来临了!那耀眼的光芒!

  我被他拉到集市上出售,却无人问津,可我知道,我是属于他的,只要他坚持。但是,急于求成的他终于禁不住

  了,在一个安然的午后,他用一把熊熊的火焰点燃了我,望着那一点点黯淡下去的圆盘和我的残体,我哭了,我一瞬间明白了许多的无奈与苍凉。

  原来那圆盘并不是我所以为的太阳,而是他那一颗红艳滚烫的心!原来我一直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生长,

  长大最后毁灭的啊!

  我失败了,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的心里。

高考话题作文 篇5

  给生命以淡然,让跌宕起伏的人生路在淡然中归于永恒!——题记

  佛家的淡然,在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超然;张爱玲的淡然,在于“生命是个苍凉的手势”;布莱尔的淡然,是“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当生命的旅程达到某一高度时,当生命的履历在某一时刻达到饱和时,淡然,便在这一刻顿悟;生命,因此得以升华。

  且不说具有灵性的人,自然界其实也懂得“给生命以淡然”这个道理。拿四季来说,谢去了冬的残酷,告别了春的纯情,没有了夏的激越——秋,以一种淡然的姿态,似闲云野鹤般,绽放这属于自己的美丽。尽管中国文人长期以来就有了自己伤春悲秋的传统,秋风一起便将其描述得万般寂寥,清冷无比。但在我眼中,秋的生命力却是顽强、坚毅的,叶虽落,花虽谢,树虽枯,可生命却生生不息。在经历了冬春夏的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后,万千生灵在这一刻归于淡然,这,是生命的壮歌。

  谁说秋就一定清冷孤寂呢?谁说秋就一定是悲凉无奈的呢?我分明看到了秋的生机,秋的温暖,秋的明媚。它的淡然处之,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流一方淡然于心田,让奔流不息的生命流得以明了淡然的可贵。清冷的月,潺潺的水,在喧嚣与热闹之后存留一份淡然于心的笃定与坚毅,灵动的心跳远离繁杂与浮华,于平淡中领略新鲜与浪漫。那是摒弃了追名逐利后的豁然开朗,是抛却了欲壑难填厚德一点通,更是生命对其生活历练的超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饰一丝淡然于衣袖,让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得以回归人性的高度与淡然,不是娇柔造作,也不是妩媚作态,更不是为了某次特定的“演出”而对自己专门的装饰,那是生命对人性的回归,是生命达到某种高度后对世间百态的一种回应,那就是: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天然的美才是纯正的美,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美才是鲜活的美,这般美丽,没有浮躁的气息,没有不现实的华丽,只有自然之韵味。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是啊,逝去的似水流年,往事如烟。打开那尘封许久的记忆,推开记忆紧固的四壁,于沉思中,品味那”人间有味是清欢,不觉中,一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已然下肚,而那份生命中的佳酿——淡然,却永远驻留于唇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何等的淡然啊!任你云卷云舒,任你花开花落,任你沧海桑田,任你浮云苍狗,我只淡然处之!

  生命之淡,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看风起,看花开,看雁过,阅尽闲云。给生命以淡然,让淡然在永恒中珍藏!

高考话题作文 篇6

  1、启迪人心的结尾

  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的呼吁,或富有理性的启迪。样的结尾一般精炼而有力。

  例如:20xx年山东考生的《让我轻轻告诉你》,结尾写道“让我们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而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之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给世界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

  优美的语句,形象的语言,澎湃的激情,昂扬的格调,在悦人心性的同时,给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2、诗情画意的结尾

  在文章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达到“意境高远”之要求。

  例如,20xx年高考重庆考生写的《那山,那月,那人》的结尾:“黎明来临,太阳从山外探过头来,唤醒了山里的小村庄。在日光阴影处,露珠也在闪着光,远处传来几声清晰的鸟鸣,他正迎着阳光,循着一条开遍山花的小路,向半山腰的学校走去。

  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他要改变这个山村。前面的路很长,可路边总有灿烂的山花相伴------”

  文章写一位生面对“贫困愚昧的小山村”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而进行的“心灵选择”,为了山村,为了山村的孩子,为了传播文明精神,在清冷的月光下,他流着泪做出了选择:献身山区事业。结尾作者所写的画面中,太阳张开笑脸,露珠闪着亮光,鸟儿唱着山歌,山花铺着山路------这明丽欢畅的画面中,饱含着作者对献身事业的山村的热情的礼赞。同时,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衬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人民形象。

  3、促膝谈心的结尾

  写作文,作者要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领悟。因此 ,结尾处,用真切朴实的语言,与读者促膝谈心,很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沧桑 看云》一文的结尾:“朋友,走过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用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需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这种结尾给文章一种平和的气氛,接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其欣然接受作者的观点。

  4、感悟升华的结尾

  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品味出人生的意义,升华出感情的火花,闪耀出生活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例如,20xx年高考湖北考生写的《飘落心灵的的秋叶》的结尾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在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5、照应开头的结尾

  结尾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例如,20xx年高考四川考生写的《倾听心灵的钟声》开头写道:“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抉择: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我们犹豫、踌躇,举棋不 定,左右为难。其实,此时,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倾听心灵的钟声,作出正确的抉择。

  结尾处作者写道:“是啊,人生就是在这不断的抉择中前进,从不断的跌倒中爬起,世事便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朋友,当你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请不要慌乱,静下来,倾听心灵的钟声。”

  文章开头,作者将读者的灵魂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审视,将读者的目光锁定在“人生的岔口,让读者在面对“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的“犹豫、踌躇,举棋不 定”中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斟酌、思量。结尾处则是为读者开出的妙方:“此时我们只需下心来,倾听心灵的钟声,作出正确的抉择”即可。真是为文妙点题,文章巧裁写啊!

  6、令人回味的结尾

  好的结尾如品香茗,让人回味再三。那些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之更是雅有余味。例如《捡拾阳光》描述开窗南北迥异的感受,结尾:“打开朝阳的那扇窗,捡拾生命的阳光,何妨将生命凝结成欢乐贝壳,撒在幸福的岸边;何妨将岁月凝结成一枚绿叶,让每条叶脉都昭示出无尽的生命力。”寓呼告于设问之中,藏哲理于妙喻之内,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结尾应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好的结尾能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文采,更有创新意思,使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在高考时,考生千万要亮出这“回眸一笑”。

高考话题作文 篇7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因愤怒而扭曲变形的脸、因愤怒而无法收拾的场景,所以内敛的中国人总把愤怒看成“洪水猛兽”;但也有相反的例子,岳飞的“怒发冲冠”,表现出收拾旧山河的决心,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展现中国人要挺起腰杆做人的热望……同样的一种情绪,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作用,那么,你眼中的愤怒是什么样的呢?

  请以“我看愤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作文。

  传说黑海的岸边有一块摸着是温暖的点铁成金的石头,一个青年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就变卖家产到黑海去寻找。因为岸边石头太多,为防止重复,青年人就把摸过的不是温暖的石头扔到海里去。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没有气馁,还是坚持寻找,重复着捡石头、扔石头的动作。

  不知过了多少年,有天早晨,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暖的!但他还是随手往海里扔,因为他已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习惯让我们做了许多事,有许多是下意识的,那么习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作文。

  据说,判定瓷器的优劣可以用两个瓷器轻轻相接,发出清脆声音的就是好瓷。有这样一个人,到瓷器店买碗,就用了这种方法;但他总也不满意,甚至价格昂贵的工艺碗。原来,他用一只质地很差的碗作检验的标准,结果所有的碗都发出浑浊的声音。

  轻轻相撞的一只碗有问题,使合作者变了,从而一切都变了。生活也是这样,你的参照物错了,你眼中世界也变了味。

  请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高考话题作文 篇8

  我上大学时,学英语,把托福听力存进MP3,一天到晚就放在耳边听。反反复复听,每天听十小时以上,整个人都想吐,还是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我没有背单词。连单词都不认识,句子怎么可能听得懂?但是,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相信听得多总是好的。后来,它每讲一句话,我都知道下面要出来的是什么音节,但是没有用,什么意思还是不知道。

  背单词,为了方便,只背第一个意思,而且只记拼写,不看音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词我也背过,但因为不看音标,不知道怎么读,听听力时仍然听不出来,全部抓瞎了。后果就是,我过四级和过六级中间隔了五年,而且这五年我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努力考试。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因为我把邪路认成正路,把错误的方法认成正确的方法。

  今天,很多人依然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比如认为只要读书就是好的,就不会错。哪怕没读懂,也有潜移默化的好处。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并不是那么回事,只是这种解释让自己感觉更舒服而已。那种潜移默化留下的,就跟当年一天十小时托福听力在我耳朵里“潜移默化”留下的一样。

  看事情不能稀里糊涂,要去推究背后的原因和理由。同样是上学,同样是一天七八个小时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有人考90分,有人考20分。有人高三就考上大学了,有人要复习到高四高五。考20分的人,他也潜移默化了呀!复习到高四高五的人,潜移默化的时间更长呢!

  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的,但要去分别不同的情况。什么时候该谈潜移默化?“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次做坏事,很紧张,很害怕,下次再做,就没那么紧张和害怕了,做十件百件,整个人就完全变了。这种事上,一定要谈潜移默化。

  但人们往往不爱在这种事情上谈潜移默化,倒爱在另外的事情上谈:看一本书,没看懂——“我潜移默化啦”;办一件事,掉链子了——“没事,吸取经验,潜移默化啦”。

  为什么会这样?做了恶而无益的事,不谈潜移默化,就可以把大过失看成小过失,把有过失看成无过失;做了劳而无功的事,谈潜移默化,就可以把沒长进看成有长进,把没功劳看成有功劳。人实际上滑头得很呢,总爱把事情往让自己舒服的地方想。

  孔子讲“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如果一次做砸了,下次在同样的地方还做砸,就是“不好学”。以“反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借口,就是懈怠、放任、稀里糊涂、似是而非。

  【素材运用】

  “潜移默化”,一直觉得是个很美妙的词儿,意味着总在无意间提升、丰富着自己,也坚信随着那种感觉,一定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细品,才身冒冷汗:不辨是非、缺少理性的潜移默化,原来是慢性毒药。凡事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切不可想当然。

  【速用名言】

  1.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自于自我约束。——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

  2.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德国剧作家莱辛

  【适用话题】理性思考;不能想当然;做事方法

高考话题作文 篇9

  曾在高考中风靡一时的“话题作文”,如今正在渐渐让出高考作文的舞台。刚刚结束的20xx年全国高考,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0套试卷中有19套为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依旧保留着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启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时代。这种命题形式甫一出现,便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赞赏,并从此被反复使用——话题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宽松规定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被人认为标准单一、发挥空间小,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

  然而,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现,其弊端也渐渐开始显露。话题作文在题面上一般没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体裁不限,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为模式性、投机性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作文模板“屡试不爽”

  “高三一年老师让我们写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题目,我每次都用三个人物: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高考时也是如此。”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论坛)苏岳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他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写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

  “这三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不管话题怎么变,总是能沾得上边。”苏岳称自己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反复打磨这套作文模板,并且“屡试不爽”,从来没有失灵的时候。

  随着高考临近,作文训练由原先的一周一写改为两天一写,苏岳的模板也随着反复练习而愈发稳定,不仅是文章结构和人物,就连具体内容也几乎不用做改动,只需根据话题的不同,稍微调整若干关键词即可。“到了高考的考场上,几乎就是在默写。”

  与苏岳的“自主研发”相比,湖南大学的赵宇则是在语文老师的刻意训练下进行模板化写作的。“我老师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三点最为核心:开门见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赵宇具体解释道,“开门见山”,是为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为了显出文采和气势,“旁征博引”,则是展现丰富的积累和开阔的视野。

  基于这三个要点,赵宇的老师为班上同学总结了一份近一百页的作文写作须知,内容可谓极其详细具体,不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写作素材,就连文章应分几段,每段写多少字,用多少个句子,每句话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赵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积累背诵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轶事,是许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课。赵宇说,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著作,他至今没有读过,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读,但在准备高考时,这些人却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练地提起。

  一位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笔者坦言,他对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论毫无了解,都是来自于高考前的突击准备。而这篇作文获得的评语,则是“知识面极广”,“材料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

  专家学者 阅卷方式加剧“模式化”

  尽管依靠自己总结的模板在高考中吃到了甜头,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苏岳却显现出几分失落。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他,在高考过后,却发现自己下笔时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自如,总是不由自主地写成“高考体”,而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感觉大不如前。上大学后一年多,他才慢慢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在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话题作文的盛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不限体裁,本意是鼓励考生们尝试各种文体,但在实际当中,考生却常常会抱定一种文体进行反复训练而不及其余,这很有可能造成了文体偏废的状况,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熊丙奇认为,高考作文阅卷过快是造成作文模式化的一大原因。他向笔者谈到,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表示,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正因如此,老师在指点学生写高考作文时不得不迎合这种“快速”评判的需要,多引用好词好句,搭好花架子,甚至不惜让学生说谎。

  对熊丙奇的观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程欣感触颇深。他毫不讳言自己在作文中常常说谎,“不是不愿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高考毕竟太重要,实在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与诸多考生相同,程欣也十分推崇在作文里引经据典,但与不少考生下工夫突击掌握大量素材相比,他的招数则显得更有“效率”。程欣所引用的材料,常常是自己的“原创”。“引用的人一定要真实,要著名,但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则可以灵活处理。”

  所谓“灵活处理”,就是写作者自己编制出符合话题需要的观点和事例,安排在一个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身上。程欣对自己的方法很有自信,“阅卷老师在那样的快节奏下不可能花时间进行核实,他反而还会觉得考生的知识面很宽。”

  后话题时代 应试作文的先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初一片叫好,随后质疑声频频的情况下,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又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出现,考生渐渐摸清了它的套路,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多,而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命题者、评卷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创新”一步步地成为了“俗套”,也不再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作文已经进入了‘后话题’时代。”北京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马昕告诉笔者,20xx年高考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全国15套试卷中,共有14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而在此之后,话题作文所占的比重便逐年降低,到了20xx年,全国18套试卷中,仅有2套试卷依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到今年,更是只剩下了一套试卷。

  与多数省份纷纷采用话题作文,又逐步回归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北京卷却一直对话题作文说“不”。自20xx年起,北京市高考开始自主命题,除当年高考为话题作文外,从20xx年的《转折》、20xx年的《包容》直到20xx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xx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近8年来,北京高考一直采用命题作文。

  相比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由于命题和材料选取的不可预测性,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套作”的现象。然而,人们对其产生的质疑也一直从未停止。由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题目和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如果考生与阅卷者对题目的理解稍有不同,整篇作文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在很大程度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话题作文有话题作文的问题,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弊端。”马昕说。

  熊丙奇认为,这种两难处境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的困境。学生在平时用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到了考场上,却必须用另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按照出题人、阅卷人的思路写作文,难以做到“我笔写我心”。在熊丙奇看来,目前情况下,考生不应将作文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应该加强日常的写作与积累。

【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9篇

2.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4篇

3.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3篇

4.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5篇

5.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8篇

6.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四篇

7.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7篇

8.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六篇

9.关于高考话题作文集锦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