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三作文

时间:2021-02-26 20:07:31 高三 我要投稿

【精选】高三作文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高三作文7篇

高三作文 篇1

  伊万,伊万布拉金斯基,我的挚友。

  他有铂金色的头发,有漂亮的蓝色眼睛——它们看过去通常像紫色的。他的鼻子很大,加上略微下垂的眼角,看过去像一个和善的人。我喜欢叫他万尼亚,显得可爱而又亲切。

  他说他喜欢向日葵,说他没被花海簇拥着沉睡有点难过,说那金色的花瓣在西伯利亚会被冻伤,说他不忍心看着这些小生命被呼啸而过的狂风带走。他垂着眸,嘴角挂着一如既往的笑容,虚幻得有些不真实。思念着向日葵的他总是认真的,带着一点点的向往和幸福,发红的鼻头在这时候显得应景多了。

  万尼亚喜欢谈论过去,喜欢和我说曾经由沙堆积的政权是多么可笑,民众垂泪愤恨,那政权就变成了一堆沙子。他抱着装有伏特加的酒瓶,像孩子一样的笑着,然后自豪地拍拍左胸上的五角星勋章,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他很开心,因为这都是他的功劳。我没法反驳他,他说的一点儿都没错。他那一口别扭的中文啊,还不如亲切的俄语,像天堂的天使伏在耳边的轻声细语,绵软、轻柔,令人想阖上眼永远圈着这位天使不让他离开,让他在耳边无止境地低语,那一点儿都不烦人。他喜欢哼点小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永远是不离口的曲儿。我多少次想让他别哼了,可那美妙的歌声让我一下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你哪天能来万尼亚家的话,万尼亚一定用面包和盐招待你,早上还要让你吃上黑面包。

  恍惚间,我似乎忆起他许下的承诺,这份在我眼里无比甜美的承诺。这让我想抱一抱他,抱一抱这个有着孩子面孔和健壮身材的家伙。哦,他就像只可爱的北极熊。大只,可是不至于吓人,憨态可掬。

  但我知道,他不是和善的人,他有野心。他的野心很大,大到令家人受难。即使这样,我也没觉得他是个坏家伙。万尼亚,你一定在想,等你强大了,大家都能过上好生活对吧?至少我认为你是这么想的。

  他的脸庞日渐憔悴,可笑容却从未在脸上消失过,就像被固定于此一般。他越来越容易生病了,一个个家人都离他而去,他的眼神涣散了太多太多。我心疼我的挚友,我可怜的万尼亚。可我却不能为他做什么,甚至让他能快乐些许时间也做不到——因为他早已被固定在了过去。我为此心碎,不禁酸了鼻头。

  之后,我睁开眼,视野里只有朦胧的水雾。

  我的万尼亚,你不见了。我敬爱的万尼亚,你在和我玩捉迷藏吗?不,我知道你没有。

  因为你只愿藏在我的梦里,万尼亚,因为你只愿藏在我的梦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你就是我的万尼亚,你是那个高大却有着孩子心思的伊万。

高三作文 篇2

  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良渚先民干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陆地”。考古学称,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约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年仅24岁、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从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了。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数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与瑶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两处显贵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达到6000件,其中反山12号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

  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趸拥着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热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施昕更当年发掘良渚黑陶的山角边的良渚文化博物院。显然,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据介绍,博物院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凸显了粗犷、大气、厚重、简洁的特色,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与融合。可不是?整座博物院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就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博物院的院落不大,过了停车坪,上十来级台阶便是一个大平台,平台左边竖立着一根外方内圆中空的石雕玉琮。玉器造型作为一种元素,在设计创意里占据的重要位置,无疑亦昭示了玉器在整个良渚文化中之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第一展厅“发现求真”,让我们跟随施昕更试掘良渚,听闻苏秉琦感叹“古杭州”,并在良渚古城的石破天惊里,以时空为坐标穿越体验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70年考古历程的话,那么,第二展厅“良渚古国”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的劳作场景,让人震撼,令人感慨。

  这里有实地揭取的良渚古城剖面,有反映莫角山营建的大型油画……尤其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复原和再现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图示告诉我,良渚文化的大多数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当地人称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占地面积从数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坛的作用类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玛雅的金字塔,这样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大墓。除了已经发掘的反山、瑶山、莫角山,经考证在良渚附近的大墓还有近50处。

  真正令我怦然心动,有着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的,则是一个硕大的良渚先民的琢玉场景。玉“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其虽为石,也有生命,一旦为慧眼识之,高手琢之,则获新生。微阖双目,我自能想见玉匠们相互间配合默契的场景;侧耳谛听,自能听闻隐隐的歌音。要知道,那定然是一个快乐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珍品奇物创造出来。温煦的时光里,和谐的氛围中,良渚先民们更多地发挥挥并且进行着幸福的想象与锲而不舍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尽管这些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的玉匠们,最后连个名字都未能留下来,他们总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息,但他们愿意,他们乐于默默奉献。显然,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特点是,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已被发掘的墓中不仅发现了可以琢玉的石英砂,而且管钻剩下的棕蕊的发现,也证明了当时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另根据对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在加砂注水的切割里,在砣具不断旋转中,良渚文化玉器呱呱落地……这几千年前的玉器,是生命,是音乐,那些灵动的流线,是良渚先民临摹石头、树叶、竹枝的指纹,是他们打击各种器物、男女欢唱的音韵的记录。于是,有了甲骨文、青铜器,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传说黄帝时史官仓颉造字,造出来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文字的力量惊天动地。殊不知,甲骨文正是起源于这些流线,受到了这些流线的启迪。更何况,这些流线吞吐过无数祈祷祝福,又沉默在地下5000年,蕴含着多少力量!透过现场,我想深入和执著,但我的手和目光只能游走在时光的背面,就像面对一张粗糙的沙纸,它挡住了我。

  在展厅中穿行,就恍如在5000年的文明时空中遨游。而当步入第三展厅“良渚文明”时,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这里展出的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显了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是啊,其实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经照耀过也必将继续照亮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已知的有琮、璧、钺、璜、环、瑗等40余种,其中琮、璧、锥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数以上的器类,皆为良渚文化原创。是啊,每一件原创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都镌刻着一段历史的精彩;每一件晶莹剔透里,闪耀着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比如那一件件玉璜,形如航船,其艺术的灵感不就来源于生活?要知道,5000年前,船已是良渚人的生产和交通工具。正如著名作家赵丽宏所说:“一个五千年前的女子,将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我想,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也是将希望悬在心头。希望捕鱼者满载而归,希望远行人平安归来,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风破浪……现代人如此想象,也许牵强附会,但我相信,古人的希冀,必定比我的想象更悠远,更宽广。”玉璜创作如此,那么其它玉雕的构制琢磨呢?岁月的湍流自可以将人世兴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时间却能永恒凝固。

  面对每一件玉器,伫立呆看,只觉一股气势迎面扑来,形制各异,动人心魄,让人深为良渚古人的胆识、气魄与智慧激动。为什么偏偏是这种形制状态,而不是别的形制状态?为什么只发生在良渚,而不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于何种思考……一切都让人感叹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才刚刚开始阅读一部大书。

  也许是太湖之水天目之绿给了能工们太多的灵感,也许是钱塘之潮东海之涛给了巧匠们太多的激情,良渚先民们把挚爱与希望、虔诚与理想统统倾注于每一件玉器之中了。是的,良渚文化玉器在数量和器类上的绝对优势,标志着良渚文化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独一无二的高度;在功能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也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绝无仅有。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随着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的提升,尤其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始有了质的变化。当时,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部分玉器已经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走上神坛。毫无疑义,良渚文化玉器是当时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器物,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力几乎达到大半个中国。

  是啊,良渚文化玉器所显示出与夏商周文化的密切关系,自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比如,良渚玉琮到了商代,不仅为殷人所继承,而琮上雕刻的神徽,更成为商王朝青铜礼器装饰上所具有的饕餮纹,呈现出一派庄严威武而又神秘的气氛。《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而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正是起源于良渚文化。汉代以后玉琮发展成“玉刚卯”,变成一种佩带于身,具有祈福消灾作用的护身符。又比如,良渚玉璧在先秦时已为华夏民族所使用。良渚玉璧的功能既是先民用以与神明沟通的祭器,又是具有敛尸防腐功能的法器,同时还是部族间馈赠礼聘的贵重礼器。三国以降,良渚玉璧融入华夏文明,而且功能仍具有良渚遗风……可以说,其他地区出土的内圆外方造型的玉琮为良渚文化首创,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琮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直接间接的影响。随之秉承、变异、传递和发扬光大,最终融汇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六器”与“六端”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切诚如为“良渚文化”定位的夏鼐所言:“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采奇丽的图景,而且为中国文明打下了基础。良渚文化不愧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大源头。”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历史隧道,我想起了王蒙先生的话,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趋向,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有“敢为人先”的创业新追求,有“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友爱风尚。是啊,这些鲜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铸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种精致和谐的调性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审美调性,又何以不为当下浙江人留下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

  走出良渚博物院,我心自难以平静。良渚,吸引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厚重与隽永的文化符号,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永恒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中。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力量?创造文明就是智慧,推动历史就是力量。良渚文化玉器告诉了我们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

高三作文 篇3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地。对于不同的境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往日去栖霞山的经历一幕幕场景都历历在目。

  迷失

  在上栖霞山之前,我和另外三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登山。刚到山脚,Z同学就被他以前的同学拉去另外一个小组了。就这样,还未开始就已经少一个人,这对我们的士气有一定的打击,但山还是要爬的,剩下我们三人继续前行着。

  在爬山过程中,我和W同学在商讨上山的路径,而Q同学却只硬着向上爬,几次都差点与他走失。有几次我都需先暂时叫住Q同学,叫他等一下,让他等一下W,虽然我可以追上Q同学,我站着与W讨论,时不时抬头看Q是不是走远,在Q走远前,我得追上去叫他等一下。来回几次,不幸的是,Q还是不见了,只有我和W两人,且不知道往哪里走,感到非常迷茫。

  相遇

  就在这时,我们遇到另外一组同学,我们两人十分高兴,终于遇到同班同学了,于是我们两人就加入他们组,和他们一起前进了。

  当我们到山上一座小亭时,他们都觉得这里又有歇脚的地方,又爬了这么久了,就在此停下来,我并不甘心,决定继续向上爬。

  独行

  我独自一个人上山,这时我遇到以前的认识的同学,问这里离山顶还有多远,他说他走了半小时左右。于是我再次启动上山的步伐,上山的路并不陡,但也很远,何况走了这么长时间,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没有力气再走下去。这时我站在我走到的地方往下看,下面的景色真是不错,然后我觉得累了,心想这里该是山顶了吧。可是我抬头向上望去,发现上面还有路走。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登顶。

  此时已临近中午,我也有点饿了,但一想现在放弃岂不是功亏一篑吗?咬一咬牙,登上山顶,发现景色比刚才看到的还美。心中思绪万千,突然想到自己上山不易,联想到“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一句诗,在山上呆一会,拍了一些照片,我便下山去了。

  归去

  回到亭子那边,我惊奇地发现之前走失的同学,我连忙问他去哪里了,他说他去过山顶了,我们分享各自的照片。此时此刻,内心有说不出的喜乐。

  寻路,不就是一个迷失,到相遇,到独行,最后归去的过程吗?其实独行尤为艰难,如果意志不坚定,就寻不到真正的路,则会前功尽弃,铩羽而归,寻路意义也就在于独行了。

高三作文 篇4

  高三?谁都知道。

  高三的天宇是由一座庞大的坐标撑起的。

  老师像狱卒,父母像跟班,同学像敌人。

  同学们的抽屉里桌子上都放满了做过的没做过的试卷,剩下的日子里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数不胜数的测验分数,甚至梦里都充斥着演算背诵分析推理。从节日里穿过,竟然连看一眼休闲的街道的心思都没有了。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问国庆放假么,元旦放假么,后来连星期天休息么都不问了。

  高三,像一台榨油机,那些饱满的,香喷喷的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经过300多个日夜的挤榨,最后成了一块坚硬如铁的又干又硬的饼。可是,那些油呢?谁也不知道流去了哪里。

  每当我们看到青春的脸庞被惨白的日光灯吸干了血色,看到鲜红的分数牵引出伤心的泪水,都忍不住想叹息。但是,我们不会在自己面前叹息,我们只能故作欣喜地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必须经历的第一场风霜,之后,果实就开始散发出香味。

  高三,只有身在高三的人才懂得其中的痛苦,只有身在高三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到叛逆的味道。孜孜不倦的学子们在面对不平的付出与回报时摇头苦叹:难道我的未来只是个梦?不!我要说,在某种意义上,选择意味着放弃,尝试的结局是更替,重复代表着新的开端,努力只是过程的装饰。

  高三!高三的人生是一朵如灯的野菊,开在秋季的春风里。它将从从容容地绽放……

高三作文 篇5

  有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他认为自己的生活里,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自己去留恋,他认为自己很孤独,他认为自己没有朋友,认为自己没有亲情,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只是别人做给自己看的,他认为自己一无所有。唯有这条苟延残喘的生命,以及这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可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曾经的他,其实一直都是十分优秀的学生,以前他总是不放弃,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他的目标,而且每次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后来逐渐长大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开始设计自己的未来,在他的脑海里,是一幅美好的蓝图。再后来,他明白,原来环境,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后来发生很多事情,那是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可是对于他来说,正在一点一滴的改变自己的人生,他的未来蓝图,正在被点上一滴一滴的黑墨……那次以后,他被伤得很深,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不理会父母的批教,一次又一次的和父母吵架,他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他认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父母是绝对的错误。结果是,他错了,错得十分完美,错得无可挑剔,成绩一落千丈,拖下了班集体,当他知道班级的退步是因为自己,他很失落......

  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高三毕业的时候,他和同窗们开心的站在一起,他们怀里捧着奋斗了这么多年得来的大学通知单,笑得那么开心,那种笑,是两年后再一次出现在他的脸上,而且这一次,不是他一个人,他拥有了朋友。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校园里漫步,聆听鸟语,细品书香......

  他醒了,窗外飘着细细的雨,微风掠过脸颊,伴着阵阵新叶的清香。“原来,今天是立春啊。”他语到。他又一次只身漫在寥寥的街头。他终于又一次体会到了生活带给他的惊喜,原来,他的身边,一直有着许多朋友、兄弟,他从来没有孤单过。当他重开心扉,去感受这个世界,一切重建,宛如新生。由此,再做一个梦,一个永不退缩、决不放弃的梦。

高三作文 篇6

  写下题目,我大脑中飞快地闪过一些影像——天幕上晕黄的月,日落后远方淡紫色的山峦,雪后伴着沉重的“咯吱”声踩出的第一排脚印,一条古老而狭窄的小巷,清晨飘出缕缕炊烟。一首淡雅的歌,一首清雅的诗,轻尘微微浮动,两片白云渐渐重叠……这些细微的影像,都给予我清欢的感觉。它们犹如浮世中透进的一缕光,整颗心因此流光溢彩。

  可是,渐渐发现,如今这缕光越来越淡,清欢的感觉,离我越来越远。不是沧海桑田,而是人心在花花世界里变得不再敏感。

  同是十里枫林,一千年前,杜牧经过,情不自禁地停车坐看。晚霞遍染层林,天地间是一片深沉而浓烈的红色。诗人目不转睛,忘记了迷途的窘境。直到夕阳将坠,圆月出林,满山红色渐隐渐淡,诗人才如梦方醒地叹息道:这霜叶竟红于江南二月繁花。千年后,我们经过枫林,只忙于穿梭在拥挤的游客之间,寻到一片空地,便摆出剪刀手,偏头微微笑,相机“咔嚓”一声,便大功告成般喜笑颜开,匆匆忙忙寻找下一照相佳处。我们只想着把美景装进相机,匆匆忙忙中,手忙脚乱中,却不曾留心秋叶流转,飘落肩头。

  同是山园小梅,林逋望见它,久久屏息而立。他看到晚风轻拂,吹皱一池春水,水中墨梅疏影,浅浅荡漾。黄昏月半,嗅到梅花清香,沁人心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彼时,林先生有一支工笔,细细描画了墨梅疏影。今天的我们望见梅花,马上掏出相机,拍摄,剪辑,特效,忙着发微博。然后焦虑地等待被赞,被评论,被转发。几个回合下来,早忘了山园小梅是什么样子,更别提那醉人的暗香了。

  奥斯卡·王尔德曾说:“如今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去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去思考。”物质如潮水般涌来,时代的焦虑阴霾笼罩心的天空,我们的情感日渐荒芜,还能否放缓匆匆的脚步,去寻找那一念清欢?

  何谓清欢?

  清欢是内心的独白,是对朴素美的感悟,是孤独的绚烂,是一个人的朝圣。

  清欢不需要分享与赞扬,她只是一朵默默开在心灵深处的花,美丽而静谧。

  浮世之中,去寻找、品味清欢吧。繁华落尽,清欢才是珍宝。

  就如席慕容所说:“喜欢那一刻的感觉,知道生命除了外表的喧嚣与不安之外,在内里还有一种安静和慎重的成长,不会因为时日的推移而消失,就好像这水仙淡淡的清香一样。”

高三作文 篇7

  仍记得高二将近学期末的一堂体育课上,一个高一学子看着我们班在打篮球的同学,向他的同学发出感慨:“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这些人就是高三的学生了。”

  步入高三前的我,对这一学年充满了种种幻想:高三的我们是否可以劳逸结合,玩得翻天覆地的同时,大家又学得死心塌地呢?我能否在这年里跟我期盼已久的同学拼同桌?高考之后的一切事物是否会以美好的结局收尾?

  一年下来,经历的事不算刻骨铭心,但也多不甚数。看到黑板左上角“高考倒计时”的字样,我不由自主地颤栗,或许每个同学的心底里都在感慨时间的飞逝吧!进入高三学年的我们,开始了第一轮复习,如同以往,我们基本无异于其他年级地上课。班里的同学,我们起初也有互不相识的,狂热的心态和善谈的性格将同学们融汇在了一起,从此我们真正属于高三里的一个班集体。

  在课堂上,我们时而碰上懵燃不懂的难题,或在同学的“点化”下恍然大悟,或与同学放口“怒”言这种“神”逻辑的难题是如何虐尽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此种种,我们逐渐习惯高三这种每天一知半解的学习生活,有时确实没法懂,也只能忽略而过,找人聊聊天,说说地。面临第一次模拟考,我们都有几分紧张,因为老师说模拟考的成绩与高考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但听闻老师口中往年那些“潜力股”的事迹,考砸的学生的心才不至于“死”去。

  越接近高考,同学们越是躁动,不知何时开始,他们开始热衷于集聚成各个不同的小组,卖菜式地讨论起了高三后的生活:“你想考哪个大学,选什么专业?”“成绩太差的话,也就只能去打工了。” 有激励人心的,也有刺人心脾的。高考前的几十天,大多数人奋起直追,渴望补回什么,到高考前的几天,大家变成了一群死鱼,真正体验到了何为哭笑不得。

  终于,高考这一天来临了,我们如往常的普通测速到了学校,只是大家都比较早到,因为当地考点不在本校,需要我们一同乘公车去。车上我们还能说说笑笑,不至于死气沉沉,副座上的同学与司机大哥聊成一片,一番打听才得知上了“贼船”,大哥他不认识路,有时透过挡风玻璃,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不见尽头的路,对于那些“宅男”“宅女”而言,无尽之感尤为强烈,虽然这些情节老套,但同学们心底里的感觉却是弥新而辛酸的,只是这一切都必须面对,才没人畅谈这种茫然之感。

  生活中有那么多扰人心扉的繁杂事物,为何人类依旧生存着?“是固所欲有甚于生者”,在感受痛苦的同时,我们也会品味道美好,正是这些美好支撑了高三里的我们。

【【精选】高三作文7篇】相关文章:

1.高三以戏曲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2.精选高三作文10篇

3.【精选】高三作文合集10篇

4.精选高三作文七篇

5.精选高三作文三篇

6.【精选】高三作文3篇

7.精选高三作文3篇

8.【精选】高三作文4篇

9.精选高三了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