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13 11:49:15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

  陆蠡,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 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

  生:留恋。

  生:欢喜。

  师(板书:留恋、欢喜)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

  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

  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度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生齐笑)

  师(亦笑):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

  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师生均感诧异)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宝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读第7段)

  师:很好!理解了作者的心理,还要了解其表现手法,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什么描写?

  生:很细致的描写。

  师: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鉴赏术语?

  生:细节描写。

  师:很好!后半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描写。

  师:非常好,表现手法上富有变化。

  生:作者还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绿的留恋和欢喜:“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把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二者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师: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和谐美好的境界。“绿叶和我对语”,请问“对语”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生:平等。

  生:自由。

  师:很好。此时的“我”和绿叶之间是平等的,双方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才有了创造和谐美好境界的可能。可惜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后来遭到了破坏——我做了什么?

  生: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师:用文中词句说,“我”把“绿”怎么样了?

  生:“幽囚”在了我的屋子里。

  师:(板书:囚绿入室)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生:“自私”。

  师:(板书:自私)怎样看出这是一种“自私”?

  生:“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反复说拿绿色“来装饰我”的房间和心情,又反复说借绿色来比喻这比喻那的,还让绿“为我”歌唱。

  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别人为他“歌唱”?

  生:伟人。

  师:呵呵,真正的伟人是辽阔而谦逊的。

  生:恋人。(生齐笑)

  师(亦笑):不错,恋爱中的女孩是女王。凡是王,似乎都有资格享受别人为他歌唱。恋爱中的女孩、统治者,包括上帝。呵呵。

  生:作者就像一个王一样,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绿”成了“我”的工具、仆人,甚至囚徒。

  师:对,平等被破坏,自由被剥夺,对话便不再成为可能。对比前面“无声的语言”和此处“无声的歌唱”,想想这两个“无声”,意思是否相同?

  生:不同。前面“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和谐的交流,这里“无声的歌唱”,我觉得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师:非常好!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幽囚绿是一种自私,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作者为什么会由最初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生:爱得过度了,便失去了分寸。

  生:距离太近了,便失去了呼吸的自由。

  师:我本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结果怎样?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师:固执地朝着阳光与自由的方向。

  生:“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师:回顾前文“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当中的“了解”,前后形成了什么?

  生: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反差。

  师:心照不宣的默契被破坏了。为了更接近,反而变得更疏远;为了更亲密,反而变得更隔膜。除了默契与和谐被破坏以外,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我”呢?“我”自己有没有受到伤害?

  生:“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师:“我”制造了伤害,也承受了伤害。既然如此害人害己,为什么“我”还是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且“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仍旧不放走它”?

  生:因为“我”喜欢绿。

  师:“绿”能带给他什么?是什么让他不惜为此而由一个寂寞温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暴君?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短语来回答?

  生:“生的欢喜”。

  师:非常好!第9自然段中,“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本段还有一处插叙,写作者从前住在乡下一所草屋里不忍剪除床下嫩草的往事,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大家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朗读第9段)

  师:读得非常好。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强调他对这种“生的欢喜”的`渴求。

  师:为什么会如此渴求“生的欢喜”,甚至到达不惜为此而幽囚生命、伤害生命的程度呢?联系前后文想一想。

  生:因为“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生: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师:说得都很好!再联系后文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因为时局动乱,社会环境也很黑暗。

  师:太棒了!很善于发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如此压抑阴沉,“生的欢喜”是支撑人活下去的一种“存在感”、“生命感”。所以,“我”才会不惜以牺牲对方的自由甚至生命来给予自己生存的动力。而且算定了,“在我离开的时候”,才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私,还是一种残忍。然而“我”无法自拔,所以,“我”把这种自私的念头称为什么?

  生:“魔念”。

  师:对,魔念,(板书:魔念)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妄执”,所谓心魔是魔,当事人往往当局者迷,很难放开。只有外因发生人力无法逆转的变化,才能迫使其内因随之转化。譬如,卢沟桥事变发生,“我”不得不离开北平,被幽囚的“绿”才能得以自由。这个时候,“我”对“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生:“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师:很好。(板书:释“绿”回归)此时,“我”的“王者”姿态还在不在?

  生:没有了。变回了真诚的朋友,甚至对“绿”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赞美它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并由衷地祝福。

  师:很好。(板书:敬意、祝福)后来呢?“我”与“绿”分别一年之后的现在呢?(板书:别“绿”一年)

  生:仍旧深深怀念,盼望重逢。

  师:谁能把这最后一段读一遍?读出这种深深的怀念和热切的期盼?(板书:怀念、期盼)

  (生读。)

  师:非常好!至此,“绿”的形象已经几乎升格为人了,“我”以“绿”为友,正是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自由奔跑的秉性正是“我”的灵魂写照。作者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有人说,由于时局黑暗,所以作者用了曲笔来反映主题,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时局黑暗才含蓄地表达,因为他根本连死都不怕!

  师:有道理。陆蠡曾在《〈囚绿记〉序》中这样说:“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他喜欢含蓄地表达,不喜欢直白。

  师:陆蠡的朋友们说:“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沉默的人往往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见,他含蓄的文风与他的性情有关。再想想,除了时局和性情的关系,还会有什么因素?

  (生沉默,茫然)

  师:应该还与他的创作审美观有关。批评家刘西渭说过一句话:“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陆蠡的散文中,“寂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这种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寂寞源于时间或空间的隔离,然而当一个人从很远的时间和空间对往事投去一瞥时,这时空的距离便给它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回忆使一切往事变得温暖而美丽。所以陆蠡说“回忆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他以含蓄为美,以孤独的想象和宁静的回忆为美,所以他的文字也就充满了这样的情调。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最后发给大家两段文字,请大家课后阅读,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进行思考,写一篇以“自然·自由”为话题的文章。

  阅读材料一: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阅读材料二: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羽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郑板桥

  板书:

  囚绿记

  陆蠡

  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有“绿”相伴:留恋、欢喜

  囚“绿”入室:自私、魔念

  释“绿”回归:敬意、祝福

  别“绿”一年:怀念、期盼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实录06-06

《囚绿记》教学实录(苏教版九上)05-29

《囚绿记》教学反思03-07

初三上册《囚绿记》教学设计06-27

苏教版《囚绿记》教学设计03-05

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设计03-03

《囚绿记》说课稿06-24

《囚绿记》教案03-06

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