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

时间:2021-05-23 09:55:40 九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

  〖目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

  1、了解本单元每篇文章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识记理解每课的字词及相关知识。

  3、理解每课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4、培养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善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单元小结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用有心对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把感悟、对话写下来,就是议论性散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关注的是生命,是社会,是人生。作家或者是引领我们去探求“家”的真谛;或者是看到石缝间的草木,发出了对顽强生命的礼赞;或者是在“凝固的历史”面前,思索着祖国的昨天和今天;或者是和我们一起去寻找心灵的更浩瀚的海洋。

  《家》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周国平。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构成递进关系。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林希。文章通过对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蒲公英以及在本不属于自己生存空间里自己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难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的敬佩与向往。

  《废墟的呼唤》的作者是著名现代作家宗璞。文章将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更浩瀚的海洋》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纪伯伦。文章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作者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口语交际

  一、学习内容

  漫谈音乐的魅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在班级组织一次“听音乐,谈魅力”的活动,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二、实施要求

  1、所选音乐作品要健康,要有较强的感染力。

  2、交流时要力求抓住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3、同学之间要尊重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共同提高欣赏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施建议

  1、兴趣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

  2、每个小组商定向全班同学推荐一至两首乐曲或歌曲,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谈谈推荐的乐曲或歌曲的魅力。

  3、在班内组织“听音乐,谈魅力”的主题活动。在各组代表发言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的魅力交流自己的感受。

  〖写作指导

  一、写作内容

  感悟自然

  废墟上的断石残碑,石缝中的苍松野草,引发了作家对历史、对生命的沉思和感悟。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当你站在海边看到无垠的大海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你有怎样的感受,又作何感想?当你登上泰山极顶,饱览锦绣河山,你联想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慨?当你……

  把你的体验和感慨写下来,谈谈你对大自然的感悟。

  二、写作要求

  1、可以借一个或几个事物或景物来引发议论。

  2、要对引发议论的事物或景物作形象具体的描写,最好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议论要自然,合乎情理。议论是由叙述描写引发出来的,是感悟、思考的结果。

  4、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经典例文

  一花一世界

  更深夜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世界是什么?”我知道,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世界是什么?数千年前,尼罗河畔,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们便在争论这个难题。有的说,世界是火,有火才有生命;有的说,世界是水,海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还有的说,世界是空气、是泥……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老头甚至认为,世界是数。其实,他们都对。世界是如此多元,惟其多元才丰富,惟有丰富才有我们这些思想迥异的人。

  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丰富的答案。

  或许理解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总只能占一位置,一位置就只能见一方风景。不同的只是,有的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有的人站得低些,见的片面些。一张白纸上有一黑点,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有的则认为那是一团黑点,他们从不同角度看,答案便多样。

  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多样。一团乱麻,头绪纷纷。可以像徐志摩那样细心地解,解得“眼儿疼,手指酸”,可终于笑解烦恼结;也可以借长剑,手起刀落,亚历山大王除了连环套。哪个是更好的方法?殊途同归,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对于不同的人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

  多样的方法形成了多样的答案。面对这个考题,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散文,可以写记叙文,甚至写诗歌;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有多彩的选择。可以扬鞭大漠,可以隅居江南,可以坐拥书城,可以铁马金戈。只要我们记住对祖国有益,那么人生的答案尽可以丰富多样。

  多样的理解,多样的角度,多样的方法,多样的答案。

  世界是什么?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可以有如此多的答案。人生如何选择?真的很难挑选,可以快走追赶,直指成功;可以慢走领略,欣赏夹岸平沙、落英缤纷。既然有如许答案,何不在多元的世界里,以包容的心态看万事万物?容许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作出各异的价值取向,让世界更精彩。

  如是想,不安分的心慢慢归于平静。因为开始明白,自己不过是多元天地中小小的一元。一花一世界,世界开满各异的繁花。

  点评:这篇文章的作者出手不凡,标题就显示了不俗的文学修养,让人浮想连翩。当然,光有好的标题还不够,小作者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在正文中,小作者再次展示了他的才气: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

  作者的理性分析并未被形象表述所淹没,相反,而是时时渗透其中,文质彬彬,情理并茂,相得益彰。作者由“不安份”的心入笔,写了理解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答案也不同,最后领悟到“自己不过是多元天地中小小的一元。一花一世界,世界开满各异的繁花”,于是“不安分的心慢慢归于平静”,呼应开头,照应标题,由自己的心路历程完成了对世界的参透,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单元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馨(x塶) 轮廓(gu峔plain) 采撷(xi哱plain) 陶冶(y嘰plain)

  B、休憩(q孿plain) 不屑置辩(xi乷) 歼灭(qi乶) 一簇(c擻plain)

  C、点缀(zhu孿plain)潸然(sh乶) 甲胄(zh恥) 反馈(ku孿plain)

  D、虔诚(qi俷) 钦差(q塶) 湖泊(b嶾plain) 污垢(g恥)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A、廉洁奉公 大声急呼 亵渎神灵( )

  B、费寝忘食 以身作则 娇生惯养( )

  C、夜以继日 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 )

  D、身体力行 忧心忡忡 段章取义( )

  3、填在下列横线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节制的信手乱花, 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

  A、因为 所以 也 B、只要 尽管 但

  C、如果 即使 也 D、假如 只要 就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比喻)

  B、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5、下列句子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

  B、由于技术原因,第二机床厂生产出了大量不合格的次品。

  C、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山英雄。

  6、为了使下面的这段话简明、连贯,应做的修改是( )

  ①轮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明方向,不然可能搁浅或触礁沉没。

  ②航海史上这样的事故出得太多了,举不胜举。

  ③这类惨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教训。

  ④在人生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否则,就会庸庸碌碌,虚度时光,甚至误入歧途。

  A.删去②句 B.删去②③句

  C.删去③句 D.删去②④句

  7、仿照下面加红的内容,再写一个句子。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

  仿写:

  8、填空

  ⑴渔灯暗, , 。 ,是离人几行清泪。

  ⑵《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 的散文。它融 、 、 (表达方式)为一体,表达出作者对 的敬畏之情。

  第二部分:

  (一)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9、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对第②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11、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①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

  C、第③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③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

  E、第④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二)

  背景

  ①这是一则国外的故事:一次,一个叫约翰的年轻人在路上捡到一张10元的钞票,这对于生活窘迫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从此,约翰走路时眼睛总是离不开地面,在40年的岁月里,他总共收集了29516颗纽扣,12172根针,27元8角6分钱,因为时时刻刻注视着地面,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这40年中,他失去了友爱,失去了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失去了为别人服务的机会。

  ②这一则是老辈人讲给笔者听的故事。一年,天大早,一个叫水牙的年轻人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外出了,途中饥寒交迫,有人施舍,其他几个伙伴坚拒不收,虽饿得奄奄待毙,但后来凭自己能力在外站住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惟水牙对施舍者鞠躬受赐,他永生忘不了是因为对人鞠躬而受人之资渡过了难关。此后,他对人的态度异常谦恭,以期得到人们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帮助。50年的岁月里,他得到集体的救济60多次,得到他人的救助200多次,自己的自立能力差,背也因常对人鞠躬驼得厉害。

  ③第三则是一个老科员的故事,这位老科员30年前因一位领导看中被选拔到机关工作。这工作对祖祖辈辈都在农村的他来说,显得异常的珍贵和难得,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使他以后的祖祖辈辈都成为城里人,他非常注意处理人际关系,他的原则是:对人谦虚、谨慎、和善、友好,表现出来的形态是:不管对谁都点头哈腰。对上头哈腰他是为不失去领导对他的信任,对同志哈腰是为了有个好的群众基础,对基层的同志点头是为了不让别人指责他翻身忘本,36年的点头哈腰生涯,使他本是笔直的腰成了一个典型的“C”型,比他同年的农村伙伴要驼得多。

  ④最后一则是我爷爷的驼背故事,爷爷在黄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近60年的劳作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红薯、插秧苗、割谷子、收麦子……春不避 a 夏不避 b 秋不避 c 冬不避 d 低头问耕耘,低头问收获,他的背就是在60年的劳作中驼了。

  13、阅读第①段,文中两处写到“总”,其作用是 ,对“纽扣”、“针”、“线”为什么要特别标明具体数字?约翰驼背的原因什么?

  14、第②段中“惟水牙……”将文中“惟”字改成“但”字行否?为什么?水牙驼背的原因是什么?

  15、第③段中勾勒出老科员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驼背的原因是什么?

  16、第④段文中所空的a、b、c、d、四处,应填入哪些词?请分别从以下词语中选填。风雨 阴雨 风寒 风势 炎势 炎凉 风尘 烟尘a( ) b( ) c( ) d( )

  17、“我”爷爷是一个 农民,他的背是因为 而驼的。

  18、阅读全文后,你对文章标题“背景”怎样理解?

  19、这篇短文写作上明显特点是用 的手法,勾勒出四个“背”之“景”。驼者有 国,有 国,既有年代 的,也有 的。选材跨越了地域和时空,因而使这些“众生相”极富典型意义。

  第三部分:写作

  面对别人的成功,你是不屑一顾,还是横加挑剔……学会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胆识。请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1.C 2、急——疾;费——废;会——汇;段——断 3、C 4、A 5、D 6、B 7、略 8、⑴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⑵托物言志;描写;议论;抒情;石缝间倔强生命 9、运用了比喻(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10、“我的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 11、借“风”这一整个废墟的形象代表,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更为强烈。 12、C、E(A项应该是一种“遗憾”之情,也不是“莫名”;B项具体描写这一“凝固的历史”,为下文抒写更新的渴望作铺垫(实际已隐含了这一渴望);D项没有二者的对比,也不表现“敬服”;F项文章主题当为召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废墟上建造新的建筑,用以昭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 13.表示强调;用这些具体数字,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为私利而“驼”。 14、不行。一“惟”字说明只有水牙是“惟一”这样的对比(反衬)。为得到别人的救助。 15、为保住位置,对谁都点头哈腰。为明哲保身而“驼”。 16、a、风雨;b、炎热;c、风尘;d、风寒 17、“面朝黄土背朝天”、自食其力;为劳作。 18、画出“背”之“景”——驼 19、漫画;外、中、久远、现实)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相关文章: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01-10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及自主测试卷01-10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06-08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01-10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知识归纳与测试及答案05-17

新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05-23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语文S版」?03-16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12-18

语文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题测试卷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