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时间:2021-08-07 19:18:55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我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师:“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

  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乡书是家信,诗人漂流在外,很想家,所以写信。

  师:他现在何处?家在何方?

  生1:他现在在北固山下。

  生2:他的家在洛阳,这从“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我当即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河南洛阳在这,当时作者可能行船向东去办事,因为在唐朝殷番的《河岳英灵集》中,该诗题目为《江南意》,诗的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作者可谓是‘人在他乡’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这一点呢?

  一阵紧张而安静的思考后,学生们马上纷纷回答:

  “从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以看出来,‘客路’是旅途的意思,‘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

  “题目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也说明是在路途之中。”

  学生的回答比我预料的要好,在他们的发言过程中,我适时给予点拔与鼓励。至此,我引导学生已经挖掘出了诗歌感情的第一个层面:思念洛阳,思念家乡。

  如果说“思念家乡”是诗情的第一个层面,那么“思念亲人”则是本诗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又一洞天。

  “行舟客路,人在他乡。王维有这样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动情的拉长了语调。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很默契的齐声咏和。

  “一些重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家庭团聚的日子。那么,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呢?”

  “是秋天,因为有大雁。”一位急性子学生脱口而出。部分学生在底下暗自窃笑。

  “刚才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值得表扬。但我发现有些同学似乎有不同的观点。”我微笑地看着窃笑的学生,“难道说‘秋天’不对吗?”

  “是春天。”一个学生肯定地说。

  “因为春天到了,大雁才会飞回来。”另一个学生好像生怕功劳被别人抢走,“唰”地一下站了起来。

  “言之有理。”我指着地图说,“从地理上看,洛阳在北固山的北边,春天,天气变暖,候鸟才会从南方飞回来。所以作者才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同学们,向刚才两位同学学习(带头鼓掌),他们敢发言,肯动脑。大家想想,还有哪此词句说明了当时的具体时间呢?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待会请选出中心发言人。”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各中心发言人纷纷要求发言。

  生1:“江春入旧年”说明当时春天快到了。

  师:“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从书上的注释看到的。

  师:不错,看来你们小组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大雁南归,旧年未过,但我国有一传统的节日却要来临,这个节日是——

  生(齐):春节。

  我平静地扫视全班,若有所思的停顿几秒,用缓慢深情的语调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满怀真情的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学生齐声背诵,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我暗示学生继续发言。

  “当时是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水涨起来了,所以作者说‘潮平两岸阔’。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春》就说‘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

  我带头鼓掌,学生跃跃欲试,气氛更加活跃了。

  “当时还是早晨,作者看到了海里升起的太阳。”第三个中心发言人停了停,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从‘海日生残夜’看出来的。”

  我颔首微笑,在引导学生弄清“海日生残夜”是什么意思后,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里升出来。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阳从海里升起来吗?”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当时江面开阔,连接大海吧。”

  另一个学生说:“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阳,想像它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刚才两位的发言,一个说是看到的,是实写;一个说是想到的,是虚写。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呢?”我的话音未落,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了起来。

  师:我向一个北固山的朋友打听过。在那里是看不到海的,这里离大海有好几百里地哩,“海日生残夜”是作者想到的吧。但是现在江面开阔,抬头望去,对岸遥不可及,远远看去,还真有“海天相接”的感觉,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来,自然会让人产生“海日”的感觉,这样,理解为实写似乎也可以。你明白吗?

  一陈掌声之后,教室里平静了下来,我再次扫视全班,用深沉的语调说道: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子过得真快,一天未过,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旧年未去,新年的脚步却又近了。漂流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啊。

  “独立船头,仰望长空,一行大雁,从南方飞回,诗人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见到我可爱的爱人啊……

  我发现,在学生朗朗书声中,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咏叹。

  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学生质疑,把还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结果,许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风正一帆悬”上,——而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当时江面上的风大吗?”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又炸锅了,有的说风大,有的说风小。

  在讨论分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帆船模型,从“风正”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风的方向与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接着,我又问学生,能不能说成“风顺一帆悬呢?”让学生结合“悬”来区分“风正”与“风顺”的意思,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用“风顺”,因为帆没有鼓起来,当时风不大。

  此时,我将船托在嘴边,以风吹帆,问道:“‘风正’时帆该悬挂在什么方向?”

  “朝船头的方向。”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并不难。

  “那你们看看书中的插图,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画错了!画错了!帆的方向画错了!”不少学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你们真不简单,居然能挑出专家的毛病!”我顿了顿,提高了音量,“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是能发现很多真理的。不迷信权威!做学问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诗境再现,配乐朗诵

  在哀愁的《二泉映月》中,我让学生闭目静听老师的朗读,然后,请他们描述自己脑中想象再现的画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这首二胡曲为背景,兴致盎然的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的表演赛。

  拓展共鸣,交流资料

  以“乡愁”为主题,各组依次展示了自己的收获。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来自网上、书籍、报刊与杂志,内容广泛,有传说,有诗词,有歌曲: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泰戈尔的《母亲》,从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费翔的《故乡的云》……

  最后,在《二泉映月》的乐曲中,在学生朗朗的背诵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但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案05-24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03-03

苏教版七上《刻舟求剑》教学案例03-30

苏教版七上《繁星》教学案例04-07

古诗《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06-02

苏教版七上《伟人细胞》教学案例03-30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精选三篇06-09

改写次北固山下11-03

《次北固山下》的鉴赏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