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日》教学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1-08-06 09:01:22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端午日》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教学案例呈现

《端午日》教学案例及分析

  2014年10月29日,枫树组成员到茨坝中学,观摩了两节课:《端午日》和《三峡》,其中茨坝中学陈卓老师的《端午日》课例如下:

  1.学生五分钟的课前朗读之后,老师以“我们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端午节有哪些节日习俗?”这两个问题导入新课,又用时7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啊端午节的习俗,老师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把习俗表达出来。(老师请一个同学回答后,自己补充另外两个习俗)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那是一个 的端午节,从 能看出来。”生(1)回答“热闹”,以描写参观人多的句子为例;生(2)回答“人们重视”,以三个“莫不”为例;生(3)回答“准备充分”,以赛龙舟前的准备为例;生(4)回答“有趣”,以捉鸭子的场面为例;生(5)回答“激烈”,以赛龙舟时的场面描写为例。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老师都让学生齐读再次感受,并留下课下思考题:还能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端午节?(此环节用时28分钟)

  4.老师出示小组讨论题目:最能体现端午节“热闹”的是赛龙舟的场面,那么,首先确定从哪里到哪里是描写赛龙舟场面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分析这段场面描写。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可是刚刚讨论完,学生还未交流意见就已经下课。(此环节用时5分钟)

  5.老师留课下作业:学习作者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描写捉鸭子的场面。

  (二)教学案例分析

  首先,感谢陈卓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节常态课。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加之学情的差别,原本的教学设计也许就会被延误或者未完成,这是最正常的情况。这节语文课虽然没有上完,但是陈老师整堂课都没有催促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能力范围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习活动;陈老师同样没有强势地代替学生思考和回答,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保持着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原生态答案”。这种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和等待,是我们语文老师非常重要的品质,也只有在这样毫无做作的'常态课上,我们才能感受到这样可贵的品质。

  其次,这节课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灵活调整方面有待改进。第3个环节,学生已经发现端午节“热闹”的特点,但是以描写参观人多的句子为例却不是最恰当的,老师没有发现这一点,而是让大家齐读完这些句子就结束了这个特点的讨论。然而,第4个环节老师又重提“热闹”,从而引出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再次让学生分析。那么,这两次对“热闹”的讨论就是重复的,为什么老师不能抓住第3个环节中学生出现的小纰漏深挖下去,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参观的人是来看什么的?赛龙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观众呢?这样早就自然引出了对赛龙舟场面描写的讨论和分析,就能把第4个环节的教学自然引入第3个环节,不漏痕迹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另外,只有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把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分析透彻了,事先设计的读写结合的作业“学习作者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描写捉鸭子的场面”也才能真正落实并起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所以,教学的预设只是我们老师提前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至于在课堂上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达成,就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成情况适当调整,这样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端午日》教学案例及分析】相关文章:

《端午日》优秀教学案例06-26

案例分析08-20

《夹竹桃》教学片段+案例分析03-30

《拉萨的天空》教学案例分析04-06

《爱之链》教学案例分析04-06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03-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案例分析04-04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分析04-06

《雨点儿》教学案例分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