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1-04-06 12:10:43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分析

  1、文本解读

  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其高尚的精神品质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全文的语言材料有形象支撑,并饱含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契合。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突出了徐悲鸿的高尚品格,如课文中的“潜心”深刻地表现出徐悲鸿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又如第六自然段中的“一间”、“一杯”、“两张”这三个量词突出了徐悲满怀物质生活的极端清苦,还如第八自然段中的“震惊”逼真地体现了外国学生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后十分惊讶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语言因素。

  2、教学思路

  鉴于本课的两点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2、借助于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理解,体会徐悲鸿的可贵精神。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如下设计:着重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来探究徐悲鸿是怎样“更加奋发努力”的。在学第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潜心”、“常常”、“一整天”等来体会徐悲鸿学习的不知疲倦;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则紧扣几个量词来体味他生活的清苦。通过第四、五自然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第七、八自然段,我则抓住“优异”、“轰动”、“震惊”等词语引导学生品味,并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施

  学习活动一:

  师:“潜心”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他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谁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徐悲鸿两眼紧盯着大师的作品,全神贯注地临摹。

  生:徐悲鸿的双手不停的在画板上临摹,一刻也没松懈过。

  生:徐悲鸿就这样一整天一整天的画,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了下去。

  ……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请你想想看,他在这一整天里会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

  (出示填空:他忘记了 忘记了 忘记了 )

  生:他忘记了吃,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全世界。

  ……

  师:是啊,徐悲鸿就是这样投入、认真,这样“潜心”地临摹,刻苦地学画。

  自评: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让学生抓住“潜心”一词想象,通过想象中的徐悲鸿的样子感情语言,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象”材料,从而促使学生领会到徐悲鸿当时的那种忘我的境界。

  学习活动二:

  师:面对着徐悲鸿取得的如此优异的成绩,那位曾对他很不礼貌的外国学生“震惊”了。“震惊”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惊讶,非常诧异。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外国学生,谁能将它表演出来?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

  师:谁又能把“震惊”的表情描述出来?

  生:那位外国学生瞪大了双眼,嘴张得老大。

  生:那位外国学生目瞪口呆,还往后退了几步。

  生:那位外国学生嘴里连连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师:那位外国学生为什么会“震惊”呢?请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因为他没想到徐悲鸿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所以他非常震惊

  生:因为他未曾料到徐悲鸿会有如此惊人的画技,所以他非常震惊。

  ……

  自评: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

  三、总结

  针对本次案例,我主要秉承着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2)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读文、提问的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要切实将读与领悟、感受结合起来。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对“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语言”这一案例的研究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将课堂的一切活动落实到学习语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语言的培养。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范文04-26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11-30

《徐悲鸿励志学画》语文教学反思01-18

《徐悲鸿励志学画》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11-25

第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实录06-12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范文04-22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范文05-20

《徐悲鸿励志学画》发言稿02-06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450字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