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时间:2021-04-05 18:51:41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4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1】

  陈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是让学生读懂天游峰的高、险以及通过游人与老人的行为比较,突出老人的品质。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教师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老人累不累”展开小组辩论。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评定。比如:一个学生说读懂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老人。“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是不能混用的。在这个平凡的扫路老人身上用“和蔼可亲”更为恰当。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2】

  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感觉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她重点介绍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及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来自读自悟天游峰的“高而险”的特点。学生能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如“银丝,抛,飘飘悠悠……”“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来体会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及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其次,在品读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时,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思路随学生而走,在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感情的同时,没有导致语文教学本质任务的迷失,重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提高。记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写到:“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再次根据自学要求,通过默读来深入文本。 学生读着读着。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于是陈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真正做好“说”的语言文字训练工作,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老师均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3】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显然,吴老师准备这一堂颇费心思,因此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主要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围绕这一目标,整堂课分两大板块:“走近天游峰”、“走近老人”。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都采用“自学提示——合作学习——交流点拨”的方式展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他们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自学时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天游峰高大险峻的特点”以及“老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等性格特征”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朗读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发言显得轻松自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学前的“提示”和自学后的“点拨”。比如在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时,教师两次运用了投影图片把山路如“银丝”抛下以及“层层叠叠的石阶”的镜头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动情了。再如对“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和“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教师也在学生深情朗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体会。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4】

  《天游峰的扫路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刻画了一位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赞扬了这位扫路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感受到了新课堂的活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回顾整个教学流程,老师引领着学生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扫路人?”走进课文,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与扫路人对话,体会人物的“形”和“神”;与作者对话,品悟为文之意、弦外之音。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而生成,“言意统一”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知识的魅力,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训练更展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另外,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欣喜地捕捉到了一种去粗取精、返璞归真的教学策略。

  第一,“剪枝丰实”,简约教学流程

  文学艺术美的核心就是简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如此。张老师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提炼出贯穿全文的教学主线,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文本,简约学习环节,沿着清爽的思维轨迹走进文本,进而将个人感觉落实在语言文字中,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深化感悟,最后在对文本语言自我发问的过程中超越文本,回归生活,既感动于天游峰扫路人那热情、朴素和自信的品格,也感动于其轻松悠闲、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具体到文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我”其实是课文线索的支点,一头担着天游峰,一头担着扫路人。所以,张老师选择从天游峰的险入手,由锋及人,进而品悟老人形象,体会作者感情的策略达到了“剪枝丰实”的效果。

  第二、关注表达,实现多方位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的生命力是在动态、变化、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学的价值、目标、任务也都是在师生互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张老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激发生成,而不是落实预设。上课伊始,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线,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文本的表达之上,使学生的自主建构在对文本的不断揣摩中推进。另外,老师不仅敏锐地抓住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等已有资源,更巧妙地把握了课堂上即时呈现的资源,以此来实现基础与拓展、扎实与灵动、发散与内敛的统一。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相关文章:

《天游峰扫路人》说课稿06-28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03-20

《天游峰的扫路人》续写11-14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04-23

《天游峰的扫路人》读后感04-10

有关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04-09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范文05-13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后感04-17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设计「两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