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7 09:26:19 九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精选2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精选2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于翻译前两段内容,本课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二是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的行文方法。本节公开课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另外,教学环节也有必要做调整,先翻译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析写作方法及内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学生不能够畅所欲言。总而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多从学情出发,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多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是我与学生第一次使用课件教与学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

  知识点过多,时间显得很紧,教学就显得急促匆忙,幻灯片的出示有点罗列样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幻灯片出示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还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但也有同学过于专心抄袭幻灯片中的板书知识,从而失去了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记忆中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提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4

  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但是只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阐明举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层次,下面又写了什么,学生们又是一阵探究,最后,理解,作者是为了更深次阐明:磨难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语说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不断反思,才会努力去改变,这样才会成长。紧接着由个人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在国外没有与他势军力敌的外患,这个国家迟早都会灭亡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迟旱都会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引导学生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同学们去思考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把这俩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但是学生思考得没有广度与深度,这一块我说得比较多,然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谈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让学生来深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讲孟子名言时,没有直接把意思抛开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说话的内容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他们的观点。我终于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少引导学生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引导,老师在前面挖坑,学生在后面,我觉得那样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培养。今天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些进步了。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时,我把这些名言与我们这两天学得孟子二章联系在一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给他们方法。

  本节课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没有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他们是有可做比较的地方的,整个课堂的节奏给还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思路有时还是不够清晰,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还是要注意的,我有时自己也发现,我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太强,有时顾此失彼,让给听课的人一种很散乱的感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在教学细节中还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究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而且浪费太多时间,进行大量的无效教学。一味的追问,容易使学生逼近死活同。使教学近入尴尬的境地,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时候,当我静下来思考时自己的教学时,我会发现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思路不清晰,细节做得不好,没有节奏感,老师说得太多,不给学生思考的,总是给学生挖坑让学生跳。没有真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思教学上,多读书,来丰盈自己的灵魂。没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难度。

  以后严格要求自己,在每个细节中力求做得完美,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教学反思,然后第二天努力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

  前行的路总是艰辛的。我想我会坚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了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是拗口,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还有后面分析时。在说到这一段时,我又有点卡壳。这一段是正反论证吧,先从个人方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论证死于忧患。这个个人方面怎么就是论证生于忧患了呢?是说自己的心意,别人不明白,通过这些别人明白了,怎么就“生”了呢?没法用很清晰很逻辑的语言解释清楚给学生听。因此这一课上的就有点乱,学生学习得也有点不是太懂。

  上完课后,还在回想,这一课的难点就是在这一段,要想突破这段的难点,还是要从论点出发,论点是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么这一些就是忧患,是一个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扰,他的思虑不通,才能激发他去冥思苦想,振奋精神;别人对他不满,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会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会做出很多刚愎自用的事情出来,说远一点,可不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6

  这次上课的课题是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一堂课的准备与授课中,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先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课文,不要急着去找一堆资料,否则,只会自乱阵脚,无从备课,此外,要多联系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往往能给你带来惊喜。

  总的来说,这节课,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到对文本的解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做得较好,教学重难点也把握得很到位,另外,课前准备很充分,从主题的选择到板块的设计都精心准备,进行了取舍。具体反思如下:

  一、较成功的方面

  1、教师的问题串设计的有效、有序。问题2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问题3、4、5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挑战自我的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层次的思考。

  2、在品味精彩语言这一环节,老师能够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活动,促使学生自己去体验,一步一步把语言特色说的很全面。

  3、学生活动方式多样化,不仅有常规的一问一答式,还有小组分工合作式,不仅有大声朗读,还有辩论式的体味式朗读,还有学生的小练笔环节,整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指出中心论点上,而且还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心论点,这一点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大优点。

  5、板块设计巧妙,创设的情境很有现实意义,材料补充的恰当,有效,小组合作分工细致,任务明确,没有流于形式。

  6、本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一致,老师想教的与学生学到的一致,对文本的解读到位,有没有局限于文本,针对所教知识进行了拓展,是一节原生态的课。

  二、对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1、对文本的定位,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议论文,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语录体性质的文章,所以有点大话议论文的感觉。

  2、备课时所作的取舍,如果取孟子的思想价值,联系战国时期的背景,作者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3、老师的过渡性语言过于生硬,缺少巧妙的引导,评价学生的语言上有些单薄。

  4、在小试牛刀环节,张玮同学的片断如果是考场作文,老师会给多少分呢,只是罗列古人事例,但缺乏个人的真情实感,恐怕很难说服那位王同学。所以教师在引导时,一定要强调有真情实感。

  5、问题2给了学生具体要求,圈出相关词句,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问题3过大,很难操作,老师最好给出示范,或要求再明确一点,可以设计一道填空题。

  牵动人心的'导入、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彩到位的点评、言简意赅的结束语等因素在教学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开课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要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在简洁、精练、流畅中突出自己的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太多,当然,太简单和表层的设计会让你的课苍白无力而又肤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顾全到深度和广度着实不容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7

  本课选自《孟子》,文章篇幅较短,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熟练掌握文本内容。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结合《基础训练》,作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堂预习反馈紧紧用了5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在学习经典文章时,我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明确列出了如下学习思路:一读课文——初悟;二读课文——分析;三读课文——积累运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学校学习本文就是“无头苍蝇——乱撞”。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论证思路,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识记了重点字词、字音;在合作讨论中强化了团队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诵读展示、表达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个个都有任务,个个都在动脑,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让学生补充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事例时,学生说得较少,但因为时间紧张,我给学生展示的也比较少,需要减少其它环节的一些内容,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 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 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 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 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 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 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 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 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 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 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9

  参加优质课比赛不仅是一种竞赛,也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成长。从准备到录课,讲课、请教、修改,再讲、再请教、在讲课……今天终于录完了课,回想这个过程,真是收获满满。

  首先,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情境导入--多样诵读--合作积累--拓展感悟”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其次,在课的设计上,我完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自读、自评、自悟、自我展示为课堂主要呈现。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开放性的设计,在讲课时,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想,把自己的质疑、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的展示出来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学生的思想碰撞,充满了精彩的思想生成。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最得意之处。

  第3、重视方法。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的不好,预习时就是拿着参考书没有思考的去翻译。所以我在课上注意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节奏划分方法、翻译时要学会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要学会按现代汉语翻译。

  第四、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少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去上,课堂容量非常大,把一字一句翻译环节放到了预习环节。课下一定还要做大量练习巩固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0

  接到局通知——前去龙岗乡送教。早闻龙岗烧鸡和辣椒砖特别出名,尤其“龙岗”是我三年同桌的家乡,一直想去,各种耽搁,未成。听闻此事,心中甚是欣喜,但是究竟送什么课,我斟酌再三,决定选一篇同学们第一怕的“文言文”,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龙岗的孩子能够从古色古韵的文言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朗读的惬意,领会“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送课之前我多角度考虑,精心备课,又经孟红梅老师的精心指导点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心中有目标,学习才高效”。首先我带领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孟子语录体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力争简化清晰,讲求实效,让同学们迅速领会方向,找到学习本文的切入点。

  接下来就教学过程环节,我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想法:

  1、因今天是周末,我上这节课时,时间已至上午11点多了,考虑天气寒冷,农村学生普遍离家较远,早起奔波,人困马乏,于是上课伊始,我先与学生来一个热身小互动,首先关心学生目前状况然后简单自我介绍:我呢,来自五中,不想像一片浮云,来无影去无踪,今天,我想给大家带来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是什么呢?老师先按下不表,卖个关子。这一招于第一时间拉近师生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利用PPT动漫课件结合诙谐滑稽、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来导入本课:话说,有一只小青蛙,它很顽皮,整天蹦蹦跳跳,结果一不小心,跳进了一口煮开了水的锅里,青蛙吓坏了,赶紧纵深一跳,脱离了险境。无独有偶,又是这只可爱的小青蛙,它又一次跳进了一口锅里,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锅里的水是温的,这下青蛙乐坏了,可以好好洗上一个热水澡啦,结果洗着洗着,同学们你猜怎么着?我此时把问题抛给正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他们顿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的说“熟了”、“死了”……,网撒开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了,我就赶紧收网捕鱼: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死在舒适安逸的温水里,这是因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找找答案吧,自然地引入本课。

  2、关于课题理解方面,我继续以讲故事的方式取代单调的PPT课件展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非攻”“兼爱”,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他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思想,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子的故事。再次用故事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对古圣先贤大学问的向往,引导学生自己从课下注解中默记孟子的关键信息。

  3.学生进入到八年级之后,学习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课堂上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热乎劲头“冷”了不少,以往七年级时那种争先恐后你言我语、大声争辩高潮迭起的场景不复再现,“问题探究”活动出现不少的“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低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课堂教学我充分抓住“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

  (1)、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请你通过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填写下列图示。(图示注解:提示四种常用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章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位名人事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第二段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什么?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什么?采用的什么论证方法?最终结论是什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主动寻找问题,积极探讨问题,最后通过各小组发言人的展示以及教师点拨最终明确: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历史名人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这段话属于道理论证。艰苦环境是客观因素,个人的主观因素对能否成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作者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说明“身处逆境需奋发”,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接着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国家角度说明“国无忧患易灭亡”,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那么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出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在遵循朱熹的“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前提下,使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气势,在读中营造这些历史名人身处逆境当自强的画面感,在读中领悟孟子说理散文明确精辟的观点、清晰严谨的思路和气势磅礴的语言,在读中推研难题,在读中明白道理。

  5、由我讲故事继而引发为由学生来讲故事。针对这一教学设想我抛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联系自己或者身边同学学习生活中经受了哪些考验,这些考验对成长有什么作用)来证明这一观点。这一环节,在课堂前期我的讲故事启蒙和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引用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一段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开启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训练和分享模式。学生热情高涨,在三分钟准备后,大家踊跃发言,由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讲述到身边凡人的励志经典,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够完整甚至因紧张激动而略显生涩,但是他们想表达和敢于表达的愿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此时,我感觉火候正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并借机揭示我给学生带来的这粒种子——我们要具有讲故事的能力,我们要学会读别人的故事,讲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从百态人生中悟做人的道理,领会“生活即教育,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6、最后,我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的故事,进一步明确:如果身处逆境,也不要消沉、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迈向成功。并特意赠送给同学们两句话: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同学们热情高亢的朗朗读书声和立志发奋图强的坚定信念中收束全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课后与会领导和孟老师、听课教师进行了点评:这节课,教师的清晰、圆润富有磁性的语言风格极具有带入性,学生和与会老师能迅速进入老师设置的情景,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动,到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师生朗读,教师情绪饱满,学生热情自信,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于语文教学中结合生活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攀然后知峰高。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虽然几经蝉蜕蝶化前的焦灼痛楚,但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从中积淀了一点自己的肤浅见解和收获,这星星之火,成为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原动力和助推器,今后,我要以阅读为成长指明方向,以实践为成长奠基,以研究刷新成长速度,以超越让成长永无止境。埋头做事,抬头看路,以身为范,结合实践,着眼于课堂构建,将语文素养呈现于我的课堂,引领、辐射、带动同学们成就一颗玲珑剔透的“语文心”。最后,引用一句诗为我的反思做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1

  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可以稍稍驻足,回望走过备课路,一路跌宕,一路收获。

  学生怕文言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篇说理散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怎样让七年级的孩子们喜欢并读懂孟子雄辩背后的深邃呢?怎样打通教与学的藩篱,使文言文焕发青春的活力,让学生听得尽兴从而不再畏惧文言文的苦涩呢?

  “漫长”的备课日子里,读春秋,读战国,读孟子,读大师解读,读名家课例......不断地丰富自我,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历经“柳暗花明”,在推翻与重建中寻找理想的切入口,寻找“铺路架桥”的事例,寻找孩子们能接受的“深入浅出”……

  王荣生教授曾说: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重点;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于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最终决定用“小群文”阅读构建课堂,立足于学情,立足于文本特质,用一个一个精选的事例,或埋伏笔,或作铺垫,上下勾连,拓展延伸。精准地选择和组合“小群文”,让孟子的“深邃”在“小群文”的“友情”相助下,深入浅出,逐层拔高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环节清晰有序而又高度聚焦,探究语言文字的深闳简约,领略短文背后的壮阔风景,抵达语文的内核和生活的本源聚焦于文化,在文化的渗透中释“言”用“言”。引领学生去感受圣人的气度与情怀,进而将圣人的智慧运用自己的生活。

  课暂告了一段落,但“学”与“思”仍在路上,教学是生活,教学是艺术,教学是责任。教学路上要丰富自己,读出厚度,教出幸福,遵循文本是人生的注脚、历史的诠释、社会的烛照,人生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历史是文本的坚实内蕴,社会是文本的坚实土壤的原则,而这些,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结、对位和沟通。

  静心思考,“整合”还有待“艺术”,浑然圆融,精细巧妙,既沉雄浩荡又不失精致隽永之情韵,是我求索的光亮。

  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选自《孟子》,文章篇幅较短。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堂预习反馈紧紧用了5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在学习经典文章时,我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论证思路,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识记了重点字词、字音;在合作讨论中强化了团队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诵读展示、表达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个个都有任务,个个都在动脑,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让学生补充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事例时,学生说得较少,我给学生展示的比较多,以后需要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准确而流畅地熟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领悟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教师课前推送的朗读视频和翻译技巧微课,通过线上和线下学习,从而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由课内文言文拓展到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一、“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侧重于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去理解文章大意和感悟文章的深刻道理的目的。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智慧课中的随机抢答功能的方法,抽取单个同学读,点名两个同学读,两组同学范读,全班同学齐读,进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大意疏通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推送给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微课线上和线下学习,并尝试着翻译本文,再利用拍照上传到智慧云上,教师通过智慧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把反馈的情况展示在本节智慧课上,由学生上台进行演示,让学生圈画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和深化文言文翻译技巧。课中还通过了测评、回馈点评和学生演示功能来强化重点句子、词语和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的文言文翻译。我也始终秉承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进行展示、点评、讨论、破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让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以思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次智慧课的展示,通过平板电脑相关功能和智慧云的充分利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无限沟通。课堂也更公平化、高效化、信息化、数据化,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展现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都有一个及时反馈性,便于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学生自己盲点的自省。当然,课堂的“智慧”的地方还体现不够。由于赶时间,典型的句子,没有请学生来翻译和总结翻译技巧,而是由自己直接把答案和翻译技巧讲出来了,也没有完全的把课堂的教学和信息化、数据化完全的融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性强,观点鲜明,多种论证方法并用且论证充分有力,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本节课尝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没有把握的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得以解决从而带来了自信。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充实而又有乐趣。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重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懂得了中国民族古代优秀的文化魅力。

  由于课堂上或多或少有些紧张,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课件的制作可以更精简一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它的重点首先在于把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四点: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翻译课文。

  3.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重、难点为:翻译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我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课堂上,我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节公开课能够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朗读部分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后文重难点的把握做了很好的铺垫。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在合作探究部分的环节有所疏忽,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学生理解不够细致。

  面对议论文首先存在文体上障碍,整理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始终是一大难点。从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施来看,很多学生对文章层层递进的方法还是处于懵懂状态,教师的分析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路。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直都是我想要坚持的理念。虽然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却又像一个拦路虎,很多时候都让自己无法跨越。如果说这堂课带给了我一些值得反思的经验的话,其实它应该更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教法?如何把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些都是我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堂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我的思想上都是一次思想的成长一次教学的磨练。多走进教材多走近学生,把学生的发展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这都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7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更流畅、动态化,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效果更高效。如多媒体投影适时出示故事,情境导入;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文章论证思路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论证方法,辩证思路。

  本节课全景式展示了以问题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展示、知识生成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预设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质疑展示,效果较好。

  教师适时点拨,唤醒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修正,让学生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了忧患意识。教师的点拨指导体现了尊重学生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形成的理念,彰显了课改“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8

  这两天七星农场教育科组织了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作为参赛教师,我通过这次活动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反思。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已经8年了,在这8年的教学中,我成长得很慢。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揉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有的时候确实感到很困惑,很迷茫,到底语文课要怎么上?怎样上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去与其他教师的课进行比较,暂且说说我自己。从准备课到比赛的这3天,我是真的感觉到有压力,因为工作这些年中,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赛课活动,所以感觉到紧张。在备课过程中翻阅了大量资料,在教学设计方面自己也进行了研究,虽然设计得不够精彩,但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进行了多次完善和整改,从课堂呈现出的结果来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自己反思。

  我把自己的教学视频从头观看了一遍,发现了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首先,我在设计故事导入的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虽然能体会到,但是却表达不出,或者说是不敢去表达,我却没有做出适当的引导。

  在接下来写板书的过程中问题就更大了。我平时就没有太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的规范,确实有倒下笔的现象,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如果静下心来放慢速度去书写,会写得很规范,但我一紧张写快了,问题就都暴露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格外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的规范。

  复习巩固字词环节没有突出强调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只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

  在小组合作分析文本环节,汇报时我只针对第一段的第一层让学生练习了一遍朗读,在第二层是由我范读的,剩下的第二段也只是由汇报的学生读了一遍。与我预设的反复诵读差距甚远。读的形式单一,次数太少。缺少朗读指导。在汇报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品读文本,感悟文本,而不是为了完成相应的考点任务而读文本。

  在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训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参考资料,过于放手,导致只有部分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理解这两个语段有着怎样的联系。但在我前面环节进行的比较快的情况下,我在这里没有按预设教案提前结束课程,而是顺势加入了让学生谈感悟的环节,站起来发言的这四名同学他们的回答也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导学案上我并没有设计这一问题,在课堂突然这样一问,与上课伊始那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没有人敢于回答,到这一环节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说明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没有白上,至少有所收获,这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在练习背诵环节,学生汇报的没有预期的好,这也和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缺少背诵指导有很大关系,另外提到有感情地诵读,效果就更没有达到了,霍文航同学在汇报全文背诵中虽然出现了一点小失误,但我注意观察了他的表情,他背诵时确实带有富丰的表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在古文诵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另外,我后来的确有点太紧张了,就连我设计好的结束语都忘记说了。

  通过这次比赛,我有机会对自己进行深刻地反思,很久以来我总以忙我借口,很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自己哪里有不足,哪里需要改进。

  别人身上的优点,不是我想学就能学到的,但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可以慢慢改进的。

  另外要想让自己的课上得有质量,还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潜心研究教材,精心备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19

  主要是资料的利用问题最有感触。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是我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设计的导入,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没有设置悬念,所以也就让学生失去了动脑的机会,变为被动的听了。

  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因为上课时间紧张而忽略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往往会让一些闪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这就涉及到资料的利用问题,给我一个启示,有了好的资料还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尽其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20

  一、创设情境 确定目标

  用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的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问题引导 学生自学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都是一些基础性问题,靠学生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的。目的是为了人人从课堂有收获,缩小贫富差距,延长分化时间 。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些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基本完成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放展示 互动生成

  本环节展示的内容是上一环节拓展,单靠学生个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难,教师把这些问题分解到组,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究、讨论统一意见、确定展示人员、组内试讲,为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准备。其他组的同学就可以见仁见智发表自我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调控整个课堂。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也会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效率不断提高。

  本节课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讲解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明确了在自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了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四、小结反馈 矫正提升

  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结和检测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节课共设计三次由易到难的反馈,形式有抢答和小组竞赛两种,分别是:

  1、文学常识积累;

  2、字音落实;

  3、翻译句子。

  高效课堂有两个教学原则是:能自己学会的,不用老师教;能课堂上学会的,不用课下学。所以反馈、落实非常必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21

  教学工作貌似重复的,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最大,这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细节都下考虑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后,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把我们所教的内容吸收好。若能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那就是更好了。

  这篇课文在我教之前,同学们在上学期都已会背了,所以我觉得教起来应该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在学时,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用不用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的翻译,程度好的学生说不用,这个环节我就省略,然后我问学生们,这篇课文都学生都会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来,学生摇头表示不能,然后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因为学生课文都已经会背了,我就不想让他们在浪费时间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后,我就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进行拓展延伸。这一块我又把上课人内容结合一起来谈。我感觉学生掌握得挺好的。于是我临时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孟子》二章学习的收获。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绝大部分写得都比较好,自我感觉很好,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但是第二天,听写这篇课文的译文及课解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下课后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记得这样差,学生说,因为上课老师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记,所以放学 回家后,怎么记都记不来,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学环节在课堂 上是不可以省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做到位,学生才会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师教学就像厨师做菜似的,缺少一个程序,菜的颜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样。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有耐心,哪个环节都 不要省,花并且要真正的落实到位,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后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片段及反思03-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通用5篇)11-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0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5-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8-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5-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9-0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学设计04-06

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