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核舟记》优质教学案例

时间:2021-03-30 08:03:19 八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核舟记》优质教学案例

  我一直认为古文易教也难教,说它易教,是因为我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对古文只是翻译一下就告结束,对文本蕴涵的精髓不予考虑,重难点练习时再补充。说它难教,是因为学生对古文非常之厌倦,认为它既枯燥无味,又深奥难懂,怯于探究。我在古文教学中进行了书画共赏的探究,觉得还有一定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自己《核舟记》的教学案例

《核舟记》优质教学案例

  《核舟记》是新课程初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第三段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把学习重点定为1.字音、句读念准确。2 读通文章,理解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掌握知识点。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公开课上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用多媒体播放核舟的图片,学生鉴赏、描绘自己的所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这个核舟的文章——《核舟记》,它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师板书课题)

  二、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屏显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

  抽读课文:找六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最好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三、疏通文意:

  用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介绍核舟。

  [老师做参观者,学生做导游]

  教师:有请第一位导游[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核舟的作者:“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王叔远

  人物特点:“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2、核舟的主题: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师小结: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第二位导游

  (1)核舟大小如何?主体则样设计?[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他们各在干什么?[前三人,后两人;东坡鲁直阅手卷,佛印卧、矫首昂视;舟子右若啸呼状,左抚炉]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前详后略]

  师下结: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4)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

  第三位导游:

  1、小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船背是怎样的吗?

  2、究竟船的哪一部分是船的背面?[引导学生研讨,认识知识的无止境,对应学过的“人类的认识史是纠错历史”]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主要内容。[总结全文]

  四、学生欣赏课前自己根据理解画的课文画。

  要求学生从画中找出表现了课文的哪一段,哪个地方不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分析情况进行补充。

  五、总结课文结构:[对照板书:

  1、总分总的结构

  2、空间顺序

  六、迁移拓展:写一篇下作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

  内容:教室里的两幅山水画。

  七、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作文

  2、抄写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

  《核舟记》精彩片段实录

  片段实录: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拿出昨天的作业,看看我们的小画家们为课文设计了哪些插图。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我看大多数同学都画的非常好,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评比出本组最出色的画家。[屏幕显出要求:1、要符合文意2、要有创意3、画面要清晰美观。]

  学生小组交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介绍起来振振有辞,还有的学生听说自己的哪个地方与原文有出入,立刻开始对照课文进行修改。]

  教师:我发现大家对自己的作品都能公正的对待,赵欢同学还将自己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几幅同学的作品。

  作品一[投影显示]:

  师:这是刘林同学的作品,我们先请刘画家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画的是哪一部分,大家欢迎。

  刘林:我画的是核舟的船的中心部分,表现的是第二段的内容。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

  教师:你能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吗?

  刘林:我觉得我有两个地方不太准确。一是16个字的位置我没有读懂,不知道到底年应该把字写在窗上还是窗的两旁,刚才我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画的不准确,应该把字写在窗扇上,应该关着窗。第二是我的船画的很高很胖,与最后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不太符合。

  教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谁再来评一评?

  同学一:我觉得刘林同学画的很好,很符合文章所表现的意思。我想说的是他如果能把窗里面也画上栏杆就更符合“雕栏相望焉”。

  同学二:我也想说一说刘林的画,我觉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位置是不是不对。老师讲过对联应该是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所以我觉得“山高月小”应该在右边,而“水落石出”应该在左边。[老师和学生一起鼓掌]

  老师:的看来我们的同学对老师讲过的知识还是能够灵活运用的,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向他的`细心观察学习。那,我还想知道,这一小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

  教师:具体说说:

  同学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教师:你觉得这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同学三:核舟很小。

  教师:还有什么特点,谁能更准确的归纳一下?

  同学四:我认为核舟的特点是长而窄。

  教师:他们谁说的更准确?

  同学五:老师,我认为把他们两个的答案合在一起更好。

  教师:你能说一下吗?

  同学五:核舟的特点是一个又长又窄的小船。

  老师:现在大家想想,哪个地方与这一句相呼应?

  学生一齐回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后记:后面还有许多同学起来交流自己的画。通过图与课文的对比,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此种学习方式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学生下课之后,还在津津乐道的谈论着自己的创意和作品。我觉得的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喜欢,我也喜欢。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简洁、生动又严密,值得学生好好琢磨体会,并学以致用。

  因为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没有具体分析课文,只是粗略的了解了课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导游介绍的方式串讲课文,虚拟出参观的情景。课后有老师质疑,说这种方式过于花哨,一半的学生可能学不到东西。我想,很有道理。的确,大多数学生只融入了快乐的参观中,可能对重点内容并没有有意识记忆。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肤浅的认为新课改崇尚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挖空心思设计了这种学古文的方法。虽然课堂是活了,但知识却疏漏了许多。我甚至把第二节课要进行的内容提了上来,不自觉的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上,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我觉得这是过于紧张造成的。由此也说明一个教师的健康心理素质很重要。我觉得这节课的亮点是第四个环节——学生对照自己课前所画的课文图小组交流,找对应的句子,指出其中画错的地方。通过交流我发现,这种方法学古文很不错。

  这节课,我感触最身的有两点:

  1、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

  2、“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记》一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效果很好。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对重点语句进行释疑。

【《核舟记》优质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文言文《核舟记》教学案例04-04

《核舟记》教学设计12-14

《核舟记》教学反思模板03-17

语文《核舟记》教学方案12-14

《核舟记》译文01-08

《核舟记》课堂教学反思04-07

《核舟记》讲课设计11-11

《核舟记》译文及注释01-17

《核舟记》文言现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