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2021-03-20 18:14:23 七年级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本大题共14分)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检测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绵(mián)密 宽敞(chǎng) 贮(chǔ)藏 雾霭(ǎi)

  B.贬(biǎn)值 磅(páng)礴 水藻(zǎo) 救济(jì)

  C.匍匐(fú) 摇曳(yè) 澹(shàn)澹 凛冽(liè)

  D.应和(hé) 梦寐(mèi) 湖泊(pō) 蒌(lóu)蒿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轻飞曼舞 春花秋月 目不转睛 偌大

  B.呼朋引伴 星汉灿烂 花枝招展 孤形

  C.责无旁贷 津津乐道 枯藤老树 撩起

  D.秋风萧瑟 山岛竦峙 草长莺飞 锥形

  3.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感觉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引用)

  B.天色渐黑,我突然发现不远处好像闪过一个人影。(比喻)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D.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B.“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字,形象地表现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济南冬天的暖和闲适相协调。

  C.“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出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二、(本大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7.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8.“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是一篇文章的一两句关键的话,甚至是一两个字。试找出本段具有这样特点的.句子或词语。(2分)

  9.写景必须注意一定的顺序,这段文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来描写的?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③ ④

  10.试着给本段拟个标题。(3分)

  11.找出语段中的一处拟人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12.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常用的方法,这段文字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新 课 标第 一 网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3.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2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检测题】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上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12-03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10-31

七年级语文单元检测题12-20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10-19

初三语文上册第1单元检测题12-07

初三语文上册第2单元检测题12-06

初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10-17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10-24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试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