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

时间:2021-08-20 14:52:36 七年级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3.体会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

  1.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重点)

  2.体会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抢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江是?(学生答:长江。)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三峡。(播放三峡风光视频)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一位就是老师特意为大家请来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现在,我们就跟着郦道元老先生开始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任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所撰《水经注》40卷,是对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做的注释。

  2.了解出处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原是魏晋时人所著的一部地理书,郦道元嫌其过于简略,他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郦道元参考了许多古代的史地著述,同时利用他做冀州、鲁阳、颍州、荆州等地方官之便,对中原水利系统曾做过大量勘察。他对于我国中部地区130多条河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这部书兼有科学、文学两重性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它是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它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至于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飞漱其间(shù) 绝 多生怪柏(yǎn)

  属引凄异(zhǔ) 哀转久绝(zhuǎn)

  虽乘奔御风(yù) 林寒涧肃(jiàn)

  常有高猿(yuán)长啸(xiào)

  4.解释重点词语。

  (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2)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不见曦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5)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6)绝 多生怪柏:山峰。

  (7)飞漱其间: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8)清荣峻茂:高而陡峭。

  (9)属引凄异:这里是连续的意思。

  (10)或王命急宣:有时。

  (11)不以疾也:如。

  5.预习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出三峡雄奇秀丽景色的?

  明确:作者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旅行团,商量一下,你们会选择哪个季节一同前往三峡呢?为什么?看看哪些同学能说服老师与你们同行。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春冬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以“素”饰“湍”,水如白练,给人明净轻快之感。“绿”饰“潭”体现水深,各种树木影子倒映在潭水中,益见深沉宁静。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夏季:水急、水涨。水涨:通过“襄”“阻绝”体现,山连,水不得排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等手法,共同体现水流湍急,给我们一种气势磅礴的奔放美。

  秋季:林涧之间,清冷肃穆,没有江水喧腾、没有草木争荣,而是听到了连绵不绝、哀伤凄婉、极具穿透力的猿鸣。从猿鸣的“高”“长”“属引”“空”“响”“久”侧面写出了山高、岭连、水面狭窄、水长的景色,从而体会秋季三峡的空旷、凄清、哀伤、萧瑟,不由悲从心来的感受。渔歌理解: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

  (二)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两岸四季的景色做了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备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明确: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四、板书设计

  峡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水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春冬——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高峻美

  奔放美

  清幽美

  凄婉美

  五、课外拓展

  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仿写技巧描绘文本中的景物。从题目中的结构特点来看,采用的是修饰语(景物特点)加结构助词“的”再加景物这样的结构,只要掌握了这种结构,我们就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了。示例:飞悬的瀑布,凄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03-17

《三峡》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4-29

初二语文上册《三峡》教案范文05-06

初二上册语文《三峡》教案03-19

初二语文上册《三峡》的教案设计04-30

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峡》教案03-15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03-31

高二上册语文长江三峡教案09-04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03-09